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2019九上·金华月考)有专家说:“就像1914年时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够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这起“小事件”是(  )
A.克里木战争 B.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C.萨拉热窝事件 D.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2.(2021九上·萧山月考)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整个和会拖了半年多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材料强调巴黎和会(  )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使各国矛盾激化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被大国强权操纵
3.(2021九上·萧山月考)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校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进行了图片展。下列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 ④邹容《革命军》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5.(2021九上·萧山月考)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 崇洋逐渐盛行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6.(2021九上·萧山月考) 20世纪初,“资本家”一词极少使用,1919年前后,“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新青年》成为高频词汇,该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2021九上·萧山月考)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了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阿拉曼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珍珠港事件
8.(2021九上·萧山月考)“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战斗号角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马车二百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115师每人一件。”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长沙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9.(2021九上·萧山月考)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好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10.(2021九上·萧山月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
B.1927-1937——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C.1937—1945——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D.1945-1949——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11.(2021九上·萧山月考)(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这一军事行动指的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12.(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校学生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飘》,其中有一场景与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3.(2021九上·萧山月考)“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
A.占领中心城市 B.农村包围城市
C.和平夺取政权 D.实施战略决战
14.(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同学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文化大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15.(2021九上·萧山月考)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一段铭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段铭文所述的历史时期是指(  )
A.中国近代史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
16.(2021九上·萧山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其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利用作战双方已经精疲力竭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参战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自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逐渐加深。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凡尔赛条约》中有一项条款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加入战争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凡尔赛条约》对战争责任是如何认定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客观认定战争责任?(提示:从战争背景、战争性质分析)
17.(2021九上·萧山月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进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永续接力的过程。
材料一:“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
——周恩来《“觉悟”的宣言》(1920年1月20日)
材料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论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导人们思想发生“觉悟”和全国的“学潮”分别是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2)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那样规模的全国运动都失败了”的依据?
(3)列举第一次国内战争的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18.(2021九上·萧山月考)弘扬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
材料二: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并得敌人扑溯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1)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列举两则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
(2)“铁的意志”“血的牺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据“就像1914年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可知,这起小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年仅17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C项萨拉热窝事件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小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萨拉热窝事件以及学生的解读题干信息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考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总统威尔逊,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据题干关键信息“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巴黎和会被大国强权操纵。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被大国强权操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革命”可知,“国体之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识记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4.【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到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故据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④③②①。
B项④③②①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报》、中华民国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要识记《民报》、中华民国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孙中山的优秀品质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材料中的“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观念开放,崇洋逐新、中西合璧的特点。
A项观念开放,崇洋逐渐盛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表现和特点。
6.【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青年》在思想上的宣传内容发生了的变化是指从早期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到后来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9年前后,“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新青年》成为高频词汇。该变化发生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变化发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题干变化发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考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依据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偷袭珍珠,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珍珠港事件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珍珠港事件是题干里的“它”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珍珠港事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项平型关大捷和题干材料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平型关大捷以及意义。
9.【答案】B
【考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重庆是这次会客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0.【答案】A
【考点】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前期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指导,所以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应该是“国共内战、星火燎原”,B项正确。1937-1945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统一战线,团结抗战。C正确。1945年-1949年属于国共两党内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峙,战略决战。D正确。
A项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对应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答案】C
【考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并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挺进大别山是题干所指的军事行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题干关键信息“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12.【答案】B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项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史实相符,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不符合题意;
B项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与史实不符,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符合题意;
C项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与史实相符,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D项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与史实相符,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明档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和红军长征,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
13.【答案】B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指的是通过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国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农村包围城市是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14.【答案】C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题干材料中的“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主张。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文学风格的盛行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题干铭文所述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1)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影响: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责任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
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是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根据材料二“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其目的……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参战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自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逐渐加深。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可知美国加入战争的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根据材料三“《凡尔赛条约》中有一项条款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可知,材料三中《凡尔赛条约》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对战争责任的认定要客观、公正、以人民为中心,从战争背景来看,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从战争性质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是非正义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故答案为:(1)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影响: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责任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
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
17.【答案】(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注:颠倒不给分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1)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考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男女不平等界限” “旧道德、旧伦常”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一中的“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
(2)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然存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故答案为:(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3)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8.【答案】(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
(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然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
(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遵义会议;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的史实,重点掌握三大主力会师、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独立作业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2019九上·金华月考)有专家说:“就像1914年时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够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这起“小事件”是(  )
A.克里木战争 B.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C.萨拉热窝事件 D.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答案】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据“就像1914年那样,一起小事件就能触发同盟义务,引发一场覆盖面更广的战争。”可知,这起小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年仅17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C项萨拉热窝事件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小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萨拉热窝事件以及学生的解读题干信息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2021九上·萧山月考)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整个和会拖了半年多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材料强调巴黎和会(  )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使各国矛盾激化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被大国强权操纵
【答案】D
【考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总统威尔逊,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据题干关键信息“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巴黎和会被大国强权操纵。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被大国强权操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2021九上·萧山月考)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革命”可知,“国体之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
A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识记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4.(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校为“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进行了图片展。下列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 ④邹容《革命军》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刊物。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到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故据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④③②①。
B项④③②①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报》、中华民国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要识记《民报》、中华民国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孙中山的优秀品质的相关史实。
5.(2021九上·萧山月考)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 崇洋逐渐盛行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答案】A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材料中的“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观念开放,崇洋逐新、中西合璧的特点。
A项观念开放,崇洋逐渐盛行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表现和特点。
6.(2021九上·萧山月考) 20世纪初,“资本家”一词极少使用,1919年前后,“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新青年》成为高频词汇,该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青年》在思想上的宣传内容发生了的变化是指从早期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到后来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9年前后,“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新青年》成为高频词汇。该变化发生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变化发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题干变化发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2021九上·萧山月考)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了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阿拉曼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珍珠港事件
【答案】D
【考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 “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依据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偷袭珍珠,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珍珠港事件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珍珠港事件是题干里的“它”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珍珠港事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8.(2021九上·萧山月考)“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战斗号角的司号员强勇回忆,“激战一天,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马车二百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115师每人一件。”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长沙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考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成功,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项平型关大捷和题干材料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平型关大捷以及意义。
9.(2021九上·萧山月考)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好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答案】B
【考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重庆是这次会客的地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0.(2021九上·萧山月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
B.1927-1937——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C.1937—1945——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D.1945-1949——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答案】A
【考点】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前期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指导,所以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应该是“国共内战、星火燎原”,B项正确。1937-1945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统一战线,团结抗战。C正确。1945年-1949年属于国共两党内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峙,战略决战。D正确。
A项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对应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11.(2021九上·萧山月考)(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这一军事行动指的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答案】C
【考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并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挺进大别山是题干所指的军事行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题干关键信息“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12.(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校学生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飘》,其中有一场景与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C.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项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史实相符,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不符合题意;
B项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与史实不符,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符合题意;
C项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与史实相符,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D项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与史实相符,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明档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和红军长征,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
13.(2021九上·萧山月考)“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
A.占领中心城市 B.农村包围城市
C.和平夺取政权 D.实施战略决战
【答案】B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指的是通过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国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农村包围城市是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14.(2021九上·萧山月考)某同学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文化大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C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题干材料中的“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主张。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文学风格的盛行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5.(2021九上·萧山月考)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一段铭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段铭文所述的历史时期是指(  )
A.中国近代史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题干铭文所述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非选择题
16.(2021九上·萧山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其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利用作战双方已经精疲力竭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参战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自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逐渐加深。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凡尔赛条约》中有一项条款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加入战争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凡尔赛条约》对战争责任是如何认定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客观认定战争责任?(提示:从战争背景、战争性质分析)
【答案】(1)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影响: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责任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
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是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根据材料二“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其目的……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参战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自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逐渐加深。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可知美国加入战争的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根据材料三“《凡尔赛条约》中有一项条款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可知,材料三中《凡尔赛条约》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对战争责任的认定要客观、公正、以人民为中心,从战争背景来看,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从战争性质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是非正义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故答案为:(1)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事主义宣传;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2)原因:主要是美国要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另一方面,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
影响: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责任认定:由德国及其盟国对战争发起负责。
一战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帝国主义国家均应对战争负有责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
17.(2021九上·萧山月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进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永续接力的过程。
材料一:“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
——周恩来《“觉悟”的宣言》(1920年1月20日)
材料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论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导人们思想发生“觉悟”和全国的“学潮”分别是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2)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那样规模的全国运动都失败了”的依据?
(3)列举第一次国内战争的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答案】(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注:颠倒不给分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1)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考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男女不平等界限” “旧道德、旧伦常”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一中的“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
(2)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然存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故答案为:(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3)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8.(2021九上·萧山月考)弘扬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
材料二: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并得敌人扑溯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1)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列举两则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
(2)“铁的意志”“血的牺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3)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
(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然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1)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
(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遵义会议;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军长征的史实,重点掌握三大主力会师、红军在长征中凭借“铁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