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5 动力学的图像问题常考点 动力学的图像问题解题思路【典例1】如图甲所示,质量m=1kg的物块在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t=0.5s时撤去拉力,其1.5s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m/s2。则( )A.拉力大小为12NB.物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C.1.5s后物块可能返回D.1.5s后物块一定静止【解析】AB.由题图乙知,各阶段加速度的大小为a1=4m/s2a2=2m/s2设斜面倾角为θ,斜面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0~0.5s内F-μmgcosθ-mgsinθ=ma10.5~1.5s内μmgcosθ+mgsinθ=ma2联立解得F=6N但无法求出μ和θ,故A、B错误。CD.不清楚tanθ与μ的大小关系,故无法判断物块能否静止在斜面上。【典例2】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水平面上,其上表面放置小滑块A。木板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其加速度a随拉力F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A、B间动摩擦因数为, B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g取10m/s2,则( )A. B.C. D.【解析】由图像可知,在F=3N时AB开始运动,则当F=6N时AB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即此后当F>6N时AB开始滑动,则对B由图像可知即mB=2kg当F=4N时a=0,则联立以上各式可知mA=1kg【典例3】(多选)如图甲,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10m/s2,则A.斜面的长度B.斜面的倾角C.物块的质量D.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物体先向上减速到达最高时再向下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物体经过的位移,故可出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但是不能求出斜面的长度,故A错误;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加速度大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上升过程:mgsinθ+μmgcosθ=ma1,下降过程:mgsinθ-μmgcosθ=ma2,解得:θ=30°,μ=,故BD正确.根据图示图象可以求出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与斜面倾角,但是无法求出物块的质量.1.数形结合解决动力学图象问题(1)在图象问题中,无论是读图还是作图,都应尽量先建立函数关系,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物体”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函数关系读取图象信息或者描点作图.(2)读图时,要注意图线的起点、斜率、截距、折点以及图线与横坐标包围的“面积”等所对应的物理意义,尽可能多地提取解题信息.(3)常见的动力学图象v-t图象、a-t图象、F-t图象、F-a图象等.2.动力学图象问题的类型:图象类问题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以牛顿第二定律F=ma为纽带,理解图象的种类,图象的轴、点、线、截距、斜率、面积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包括下列几种类型:3.解题策略【变式演练1】(多选)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37°的粗糙且足够长的斜面底端,一质量为m=2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压缩一轻弹簧并锁定,滑块与弹簧不拴连。t=0时刻解除锁定,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描绘出滑块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Ob段为曲线,bc段为直线,取g=10,sin37°=0.6,cos37°=0.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最大时,滑块与弹簧脱离B.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C.滑块在0.1s~0.2s时间内沿斜面向下运动D.滑块与弹簧脱离前,滑块的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解析】A.在滑块与弹簧脱离之前,开始弹簧的弹力大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和摩擦力之和,向上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之后弹簧的弹力小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和摩擦力之和,向上做减速运动,当弹簧回到原长,滑块与弹簧脱离,故A错误;B.在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则滑块在0.1s~0.2s内的加速度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μ=0.5,故B正确;C.由图可知,滑块在0.1s~0.2s时间内速度方向仍为正方向,即仍沿斜面向上运动,故C错误;D.滑块与弹簧脱离前,弹簧的弹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负功,弹力大于摩擦力时机械能增加,弹力小于摩擦力时机械能减小。【变式演练2】(多选)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现有质量 m=2.2kg的物体在水平向左的外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经过2s撤去外力F,物体在0-4s内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已知sin37°=0.6,cos37°=0.8, g=10m/s2,则A.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B.水平外力F=5.5NC.水平外力F=4ND.物体在0-4s内的位移为24m【解析】A项: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内物体的加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故A正确;B、C项:内物体的加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解得:F=4N,故B错误,C正确;D项:物体在内的位移为:。【变式演练3】(多选)如图(a),质量的物体沿倾角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成正比,比例系数用表示,物体加速度与风速的关系如图(b)所示,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沿斜面做匀变速运动B.当风速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最大C.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D.比例系数为【解析】A.由图可知,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物体沿斜面不是匀加速运动,故A错误;B.由图可知,速度为5m/s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故B正确;C.对初始时刻,没有风的作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0=4m/s2,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沿斜面的方向:mgsinθ μmgcosθ=ma0 …①解得:,故C正确;D.对末时刻加速度为零,受力分析可得:mgsinθ μN kvcosθ=0…②又:N=mgcosθ+kvsinθ,由b图可以读出,此时v=5m/s代入②式解得:1.一物块放在倾角为30°的粗糙的斜面上,斜面足够长,物块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F随时间t变化如图甲所示,速度随时间t变化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为1.0kgB.0~1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4N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D.若撤去外力F,物体还能向上运动2m【解析】在匀加速运动阶段,加速度的大小为:a1=m/s2=4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1-mgsin30°-μmgcos30°=ma1,匀速运动阶段,根据平衡得:F2-μmgcos30°-mgsin30°=0,代入数据解得:m=1kg,μ=.故A正确,C错误.物体在0~1s内物体处于静止,有:mgsin30°=F+f,F=4N,解得摩擦力f=1N.故B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撤去外力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2=gsin30°+μgcos30°=5+×10×m/s2=8m/s2,撤去外力后物体向上运动的位移为:.故D错误.故选A.2.放在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沿斜面向上运动,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及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 )A.物体的质量m=30kgB.物体的质量m=60kgC.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D.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在0-2s内对物体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和力F,有在2s-内对物体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摩擦力,支持力,有根据图示得F=100N联立解得m=10kg故选D。3.(多选)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确定( )A.物块的质量为2.5kgB.物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9C.物块在第2s内的摩擦力方向和第3s内的摩擦 力方向相同D.0~1s内物块所受摩擦力为0【解析】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2-f=ma1,F3-f=ma2,联立得:m=0.5kg;f=4.5N;动摩擦因数:.故A错误,B正确;物块在第2s内和第3s内的速度方向均沿正方向,可知在第2s内和第3s内的摩擦力方向相同,选项C正确;物体在0-1s内没有运动,说明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拉力的大小,即等于2N.4.(多选)如图甲所示,物块A、B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大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作用,A、B间的摩擦力f1、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随水平拉力F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已知物块A的质量m=3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A.物块B的质量为4kg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C.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D.当F=10N时,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5m/s2【解析】B.由图可知,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选项B正确;AC.由图可知,当F=4N时,AB整体相对地面开始滑动,则当F=12N时,AB即将产生相对滑动,此时对整体对物体A联立解得mB=1kg选项AC错误;D.当F=10N时,AB两物体一起加速运动,则A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多选)如图甲所示,AB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施加两个水平力F:向左拉物体A,向右拉物体B。两个力始终大小相等,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做变加速运动。其AB的加速度大小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中I和II所示(假设B足够长,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有(g取10m/s2)( )A.图线I表示物体A的a–F图B.物体B的质量为1kgC.物体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3D.物体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解析】A.由图象可知,当力F为10N时物体开始滑动,由于A与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小于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则图线II表示物体A的a–F图,故A错误;BCD.当F1=10N时,对A有即当F2=30N时,对A有即解得,当F3=16N时,对B有当F4=30N时,对B有解得,6.(多选)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别为( )A.m=0.5 kg B.m=1.5 kgC.μ=0.4 D.μ=2/15【解析】由v-t图可知4-6s,物块匀速运动,有Ff=F=2N.在2-4s内物块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2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F-Ff,将F=3N、Ff=2N及a代入解得m=0.5kg.由动摩擦力公式得.7.一个质量为m=2kg的物体在倾角=37°粗糙的斜面上,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从t=0时刻开始,物体运动的x/t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x/t-t所示(x为位移),g=10m/s2,t=2s时撤去拉力,sin37°=0.6,求:(1)拉力F的大小;(2)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距计时点的最大距离.解:(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对照图线可知,图线在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图线斜率表示,则有:v0=1m/s,1=2m/s2在斜面上F-mgsin37°-mgcos37°=m1F=24N(2)2秒末v=v0+t=5m/s0到2秒:2秒后物体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为2=gsin37°-gcos37°=10m/s22秒后沿斜面向上位移: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距计时点的最大距离为x=x1+x2=7.25m8.如图甲所示,质量为的物体置于倾角为的固定且足够长的斜面上,沿斜面加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使物体从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试求:(1)1~2s内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运动前2s的位移大小;(3)设2s后,F的大小变为10N,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4)4s后,撤去力F,求物块运动到斜面最高处时距离斜面底端多远?解:(1)由题图乙可知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2)由题图乙可知,前两秒内物体的位移(3)由题图乙可知,2s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平衡条件得解得(4)在外力F作用下,物体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的位移撤去力F后,物体开始匀减速,由可得速度减为零时所用时间通过位移此时物体距离斜面底端的位移为9.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的长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的小滑块,木板受到水平拉力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长木板的加速度与水平拉力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求:(1)小滑块的质量;(2)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3)当水平拉力时,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解:(1)由图乙可知,在拉力时,小滑块与长木板一起加速,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当拉力时,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在阶段,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整理得对比乙图可知,斜率即长木板的质量M=1kg,在F1=6N时,a1=2m/s2,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代入数据可得m=2kg。(2)表达式由乙图可知,当F1=6N时a1=2m/s2,代入数据可得。(3)当水平拉力时,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10.一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已知物体所受水平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物体相应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求:(1)0~6 s时间内水平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2)0~10 s时间内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功的功率。解:(1) 0~2s内,物体位移为零,故由题图丙可知2~6 s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拉力做的功为0~6 s时间内水平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2)由题图丙可知,在6~8 s时间内,物体做匀速运动,则此时摩擦力f的大小等于拉力F的大小,由题图乙可知摩擦力f=-2 N,0~10 s时间内物体的总位移为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0~10 s时间内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功的功率11.固定光滑细杆与水平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从杆底开始在沿杆方向向上的推力F作用下向上运动.0~2 s内推力的大小为5.0N,2~4 s内推力的大小变为5.5N,小环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g取10m/s2.求:(1)小环在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a的大小;(2)小环的质量m ;(3)第4秒末撤去F,求小环到达最高点离开地面的高度.解:试题分析:(1)由速度图象可以求出小环在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分)(2)设细杆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0~2 s内,小环速度不变,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合力为零,沿杆方向由平衡条件可得:(3分)在2~4 s内,对小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3分)代入数据联立解得小环的质量为(3分)(3)因为(3分)故(2分)由v–t知0~4 s内小环上滑的距离为s1=1×2 m+(1+2)×2 m=5 m第4 s末撤去F,小环将做减速上滑加速度为gsin第4 s末的速度为v=2 m/s+2×0.5 m/s=3 m/s上滑的距离为s2=小环到达最高点离开地面的高度为(s1+s2)sin30°=7 m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