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活动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 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 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活动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 )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 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 )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 )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呈______。6.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从一个物体上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7. 1C电量等于______个电子所带的电量。8.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这时是电子从______转移到了______上。9.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接触,这两个物体都没有多余的______,也不缺少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五:总结本课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