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令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1)不为( )苟得也(2)为( )宫室之美为( )之(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1)通假字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而: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而不受:由是:由是感激:由是则生:苟:苟富贵,无相忘:故不为苟得也: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皆有之:宫室之美:3.翻译下列句子。(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此之谓失其本心。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二)整体感知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一、新课导入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列下划线字注音并解释。(1)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3)为宫室之美(4)乞人不屑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二)思路探究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三)语言品析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主旨探究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3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