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难点名称 《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如何能将两个形象立体丰满的人物分析透彻、全面。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曹刿论战》是一篇文言文,而且背景纠葛纷杂,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将人物分析透彻、全面不易。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激趣。 补充背景知识,人物分析先分后总,让人物立体化。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曹刿论战》作为《左传》中的名篇,曾被毛主席引用,称其为“中国古代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播放视频 回顾内容 课文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 二、分析曹刿 文中有一词能集中体现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形象。(“远谋”)。那我们从曹刿请见—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四个环节来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1.请战:关心国事 主动请见 首先我们看到国家危亡时,曹刿作为一介布衣,挺身而出,积极请见。由此可见曹刿是一位关心国事,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2.问战:以民为先、深谋远虑 问战突出表现了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的军事家。 这需要给大家补充一点历史知识啦。春秋时期,国家是没有常备军队的,打仗时要临时征召老百姓,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是获胜的关键,鲁庄公说的前两个条件是惠及近臣和神灵,没有让百姓得到实惠,百姓是不会支持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淮海战役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3.参战:谋略周密、谨慎果断 曹刿在战争中,沉着从容,谋虑周密,善于把握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4.论战:谋略过人、才能卓越 “夫战,勇气也”,曹刿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选择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发动的反攻。从战后论战中可以发现,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深谋远虑而又谨慎果断,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指挥若定,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家。 三、分析鲁庄公 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和曹刿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就是国君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1.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朝纲上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鲁庄公能打破当时的尊卑樊篱,在备战的紧急关头接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可见鲁庄公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2.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鲁庄公的宽容与支持,曹刿无论怎样有才有志,也得不到施展。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战后鲁庄公不因获胜而自喜,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选择题: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小结 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和鲁庄公知人善用、从善如流的优秀品质。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要学习曹刿身上的有责任有担当的爱国情怀。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 导学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登轼(shì)而望之 夫(fú)战,勇气也 吾视其辙(zhé)乱 望其旗靡(mǐ)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资料链接:小知识 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秦晋崤之战前(633年)关于《左传》:代表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关于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双目失明。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鲁国人,曾任鲁太史。著《左传》、《国语》。学习与研讨曹刿论战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齐师伐我。 (2)公将战。(3)曹刿请见。 (4)肉食者谋之(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 (8)衣食所安(9)弗敢专也,必以分人。(10)小惠未遍 (11)民弗从也。(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18)虽不能察 (19)必以情(20)可以一战 (21)战则请从二、翻译重点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三、文段重点问题研讨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3.就本文段分析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本文段塑造曹刿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的学习研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公将鼓之 (2)齐人三鼓 (3)公将驰之(4)登轼而望之 (5)遂逐齐师。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齐人三鼓。2.齐师败绩。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遂逐齐师。三、问题研讨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3.分析本文段中曹刿的形象。第三段的学习研讨: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既克 (2)公问其故 (3)夫战 (4)彼竭我盈(5)惧有伏焉 (6)望其旗靡 (7)故逐之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夫战,勇气也。(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彼竭我盈,故克之(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三、问题研讨1.概括本文段的内容。2.从本段的论战中分析曹刿的形象。总结全文1.本文的写作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曹刿鲁庄公3.全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学案.docx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