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一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考古学者在我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北京人:遗址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人特征:头骨______,眉骨粗大,颧骨______,鼻骨扁平,嘴部_______,下肢较上肢略长,说明北京人能够__________。北京人生存环境有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应了北京人学会______________,而且还会长时间_____________,由此而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从历史研究上看,__________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3.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这一发现对于研究______________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周口店____________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北方地区的____和________,南方的__________。原始农业的耕作工具由最初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______。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____________、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2.河姆渡人的生活:时间距今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流域。房屋建筑式样是__________,作物:__________,农业工具:____________最为典型;家畜以猪、 狗和__________为主;考古发现的生产生活器具有__________、玉器和乐器_________;考古发现的_____________,是迄今年代最早的水井。河姆渡人还会运用__________等技术,如象牙、兽骨制成的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3.半坡居民的生活:时间距今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流域。房屋建筑式样是__________,作物:__________,生产工具材质有:____________;家畜以猪和狗;考古发现的生产器具有弓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古发现的生活用具主要是_____________,如彩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装饰品与乐器;考古发现的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上可知,____________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2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1.炎黄传说: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____________时期。黄河流域活跃几个较大部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有炎黄的__________之战,以及炎黄与东方的蚩尤部落的__________之战。_________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2.传说炎黄的发明:传说中炎帝、黄帝发明了耕作工具、教人们种植、建造宫室、纺织制衣,教人们通商交换、制造船只等等发明,考古学家针对发明都有所发现,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研究史前史重要依据,其中蕴含了历史信息。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1. 夏朝的建立:时间__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夏朝的统治看早期国家的特征:建立都城__________,国王产生的制度:__________;建立国家机器,如军队、________、监狱等;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依据是________遗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_。2. 商朝的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__,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商王________________后,都城才相对稳定下来。末代商王是__________。3.西周的建立:时间____________,武王的军队与商军在______决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_。目的:为了稳定周朝统治,巩固_______,周王实行_______制。内容:周王根据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将______和______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和________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作用:稳定______,扩大_______,促进边远地区得以开发。诸侯具有较大的_______,但需要向周王_________,服从______。(义务)西周统治后期腐败,周厉王时,发生了“___________”。末代西周王________。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 青铜工艺:灿烂青铜文明处于______时期,主要表现在:数量_______、种类_______,功能由______发展到______,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甚至代表着__________,制作工艺______。铸造技术有_______法。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___。2.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开始。甲骨文使用_____、____、会意、_____等多种造字法,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______,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1.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农业上________和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发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手工业多种行业有所发展。商业上,城市出现商品________, ________更多地使用。2. 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周王室_______,_________逐步瓦解,诸侯竞相称霸。春秋霸主有________、晋文公、______、秦穆公等,末期,则有吴国和______北上争霸。争霸原因: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_____发展不平衡,借着民族矛盾,打着“______”的旗号进行征战。争霸结果:强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观察两幅图的变化:晋国:____________齐国:田氏代齐(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兼并战争不断,形成战国七雄________________ 著名战役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处于西部的____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者。2. 商鞅变法:时间_________年,秦王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确立_____制,由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_______,允许土地________;奖励______,统一________,从而使秦国的______大为增强。军事上,奖励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奠定了基础。启示: 改革促进社会进步。3.都江堰:修建时期______,所属诸侯国____,修建者________。都江堰由渠首和_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_____和______3 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用于________)和外江(用于________)。都江堰发挥出_______、________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被成为“_______”,都江堰发挥巨大作用。第 8 课 百家争鸣1.老子:生活时期___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观点:万物运行有_________,人们应________;万物都有_______,并且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中。2.孔子:生活时期_________,_____国人,_______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使______。提出_____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_____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体察民意,反对______。教育上主张__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学上主张因材施教。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_______发展有重要影响,提出的________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3.百家争鸣:墨家创始人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反对互相攻伐。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__,他主张实行_____;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________,明尊卑,以维系社会秩序。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______,强调治国要顺应_______和______。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_____________。法家代表人物_______,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树立_______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4.百家争鸣意义:各学派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学派间展开辩论、互相抨击、影响,取长补短,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百家争鸣促进了_______和______的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__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内容:政治 ①背景:西汉初_______势力强大,地方上________也发展起来,造成一定时期社会秩序混乱;②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的“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_______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它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制定封号;汉武帝还建立_____制度,把全国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_____一人,监察地方;③作用: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削弱了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思想:汉武帝接受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确立为____思想,在____设立太学,以儒家的《___》、《___》、《___》、《___》、《___》作为教材。从此,儒学居于_____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为加强朝廷对经济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实行___________,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得财政状况得以改善,为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基础。军事: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_北击______大胜而归,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边疆局面。2.作用: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______时期。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1.公元___年,外戚_____夺取西汉政权,建立_____,后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宗室_____于公元____年称帝,定都______,史称_____。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出现了“_________”的局面。2.东汉中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这种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是其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184 年_____领导的_____起义爆发,历时 9 个月,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第 14 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______(皇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为________________(目的)乃招募使者出使西域。_______年,张骞从______出发,历经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不愿与匈奴打仗,张骞归汉,汉朝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______年,张骞再次率使团出使西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丝绸等货物,从______穿_________,经______运往______、______, 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 交通要道,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汉朝的______、 ______等物品以及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产和乐舞等也传入中原,对于促进各地区间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3.西域都护府:时间________年,它的设置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造纸术: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______时期宦官______总结前人经验______了造纸工艺,纸的原料易得、质量提高、价格便宜也易于推广,逐渐取代______,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2.医学:(“医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______年代______,著作《____________》。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的______。3.史学:《史记》作者__________,年代______,《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记述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时约 3000 年的史事。不仅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4.宗教:道教兴起于______(年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 6世纪的______,创始人是释迦牟尼,____________之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第 16 课 三国鼎立1._____之战:东汉末年,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实力强大,尤其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而______为取得政治上主动权,把汉献帝从都城_______接到许,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开展屯田等政策,势力逐渐壮大。200 年,双方在_____进行决战,后者采取声东击西等策略,偷袭前者粮草辎重地______,迅速歼灭其主力,此战为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72.赤壁之战:_____(时间)、作战双方_______、_________。战争结果_____溃败。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_____年,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地点)称帝,国号_____。____年,______在______称帝,国号汉,又称______。____年_____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第 17 课 两晋兴亡1.图中①处政权是由_____于____年建立的,国号____,定都____。2.图中②处是_____年_______自立为帝,取代①政权所建立的,国号为____,定都______。该政权统治期间,曾爆发持续十几年之久的“_________”,从此政权衰落,后于 316 年被内迁的______(少数名族名称)所灭。从 4 世纪初至 5 世纪前期,我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彼此攻战、经济残破、人民颠沛流离,后氐族首领苻坚建立的_____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3.____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__重建____(图③政权)定都_____(今南京)。后与前秦间爆发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___________(涉及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前秦大败,北方再度陷入混乱分裂局面。4.420-589 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__、__、__、__这些政权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第 18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_____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重心。而_____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_____末年以来,①大批___________ 给江南带来了大量的_______;②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和________。③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政局比较______,统治者多注重农业发展,④加之南方自然条件_________。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①蜀 吴② 十六国③ 南朝北方南方82.表现:①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如_____面积增加、兴修_________、农业生产技术________(如犁耕技术)、实行了_______兼作、五岭以南还种植_______使得_____产量有了提高。此外发展种桑养蚕等,实行多种经营。②南方手工业有快速进步如_____、_____、_____领域显著发展。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_____的交流和______的繁荣,当时_____人口众多,是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结果:_____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使得南北方经济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北魏建立:4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__________的局面。2.孝文帝改革:由于拓跋部内迁较晚且保留诸多旧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移风易俗。_____年孝文帝迁都_____。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①朝廷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禁用______;②以______代替鲜卑服;③改______为_____姓;④鼓励鲜卑贵族______________等。这些措施,促进了__________,也增强了____________,为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3.民族交融的表现:①_____以来,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并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的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__________,汉人也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并接受其食物、服装、用具等;②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__;③此时期民族关系总体上趋于_____和_____。_____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名族的大交融;④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如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人喜爱,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书法绘画:______以后,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_____时期被誉为“书圣”的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该作品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东晋的_________是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如《________》、《_________》。2.数学历法:_____时期的________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大成就。他在前人基础上把_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7 位,其技术领先世界近千年。其次他还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3.农学著作:《__________》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______(时期)________(人物)所撰写。他整理古书记载、汲取前人经验并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和丰富。此书总结了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____________,种植农作物须_________、不误农时等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