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作文巧妙融真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作文巧妙融真情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作文巧妙融真情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作文巧妙融真情 - 作文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学生不大懂得怎样使文章巧妙地融入真情,因此,他们所写的文章,或胡乱引申,乱加比附,生搬硬套,空话连篇;或言不由衷,无病呻吟,东拼西凑,“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或情绪偏激,愤世嫉俗,思想倾向低幼,情感世界充满“奶味”,与生理年龄极不协调,如此等等,令人忧虑。怎么办?那就得教练学生老老实实地为人,真真切切地作文,让他们细心把握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学会将自己的爱憎乐愁,自然而巧妙地融入所写的人、事、景、物、理之中,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做作。具体地讲,教引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文中,其良策有五。
良策一:直接倾诉法
直接倾诉即通常所说的直抒胸臆。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萦绕心头,在特定的环境、事件和景状的催化下,不能自禁,便酣畅淋漓地倾诉出来。这样的倾诉,有凄婉的,有欢快的,有沉郁的,有热烈的,其共同特点都是向读者倾吐蕴藉深细的情感,所以特别富有感染力。例如,习作《错过》叙写爷爷临终之前,众多子女亲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唯独“我”这个爷爷的心肝宝贝,却因为学校要上课而“错过”见爷爷最后一面,行文至此,作者的痛心、后悔、自责之情不可遏抑,便如山洪暴发,倾泻而出:
那是一顿没有欢声笑语的年夜饭,大家都在默默地吃着饭,默默地盯着电视屏幕,不知是谁,谈论起了您,说起了您在这世上的最后几天至少是幸福的,有那么多儿女晚辈陪伴在身边。这话像锥子一样刺得我心血淋漓,愧疚与忏悔从我的大脑弥漫到了全身,我是那唯一没有陪在您身边的孙女,只因为那所谓的“不得不上”的课!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陪伴您走完这人生的最后旅程,让您幸福快乐地走完自己的路。
这种在叙事描写基础上发自肺腑的真情,可让读者在受到形象感染的同时,直接了解习作者的情感状态,从而激起更加强烈的内心共鸣。
良策二:情物胶合法
所谓情物胶合,就是在对自然风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具体描绘的过程中,把作者的真情巧妙地胶合进去。教练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相似恰切,即所咏之物与所抒发的情感之间要有相似点,要恰当确切,由物及情,自然天成,无牵强附会之嫌;二是层次分明,“物”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往往包含着由形到神、由貌到质等多个层次;“情”的抒发,就要配合着这“物”的特点一步步披露,一层层张扬,这样“物”的形象才能清晰鲜明,“情”的发抒才能酣畅有致。例如散文《叶》,作者写树上的一片“想飞”的叶子,由春而夏,自夏而秋,不停地摆动着,等到冬天到了,作者这样写道: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忽然,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时间如同停流了一般,它用身子散发出年轻时的光彩。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虽然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舞得比鸟更轻盈,更动人……它更像一位吉卜赛少女,尽管衣着陈旧,裙袄破损,却舞得意志飞扬,旁若无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突然,像是风中的精灵在开玩笑,一阵疾风刮起,叶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做着最后的努力。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眶里缓缓淌了下来,“你的梦成真了,但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你……不后悔吗?”它没有回答,依旧是静静地微笑着,渐渐地,合上了眼睛……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地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有一个声音在说:梦的存在,是为了追求!
时值冬季,“干瘪的叶”仍然“在飞”!在舞!“舞出了风姿,舞出了韵味……”叶如此,人何独不然!作者咏物言志,借“叶”抒怀:“梦的存在”,让人生命不息,“追求”不已。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此言得之。这里,“物”的描写见细腻生动,“情”的抒发见自然强烈,让读者于“半瓣叶花”之中感受着作者倾诉的至真“人情”。
良策三:叙中含情法
记叙性的文章,作者大多不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叙中含情”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抒情方法的特点,是在平静朴素的叙事、写人、状物、绘景的过程中,将胸中浓郁的、深沉的感情自然地融入进去,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这种饱含情感的叙述,往往比直接抒情更为感人,更觉真诚。比如,习作《石榴树》中有这样一段:
从我家的窗口能看见一棵石榴树,春日开花,秋日结果,那是曹婶种的。曹婶到了这个时节,总会摘下许多小石榴,发给我们这些“小朋友”吃。曹叔总站在她身后,看着她行动迟缓地打理那棵矮小的石榴树,给它剪剪叶、浇浇水,然后说些什么,我猜想他定是在说“种这玩意儿干吗?孩子们又不缺这几个水果”之类的埋怨话。话虽这样说,但曹叔的眼神里总透出一丝怜爱,随后搀着老伴慢慢摘下一颗石榴来,左右把弄着,似乎是在说:“味道应该不错嘛……”每到这时,曹婶总会如视家珍般地把石榴收起来,乐呵呵地说:“留着给孩子们送去!”
作者所回忆的邻居曹婶和曹叔,老两口相依为命,待邻里的小朋友们十分和善真诚,作者对这老两口可谓喜爱有加,尊敬怀念,但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这种深情浓意,而是把它融入叙述描写之中,读者读着这样的文字,感情的琴弦也随之而拨动。
良策四:浸情入景法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树,一鸟一虫等,原本都是没有灵性的无情物,它们能否使人产生美感,与欣赏它们的人紧密相关。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作者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他的情感已经融入客观景物之中了,从中发现、获得了美感。因此,当作者提笔描绘自然风光的时候,他笔下的山水、花树、鸟虫也浸入了他的缕缕情思。这样,读者在欣赏作者笔下的优美风光的同时,自己的情思也时时被撩动。比如,散文《牡丹》一文,作者写爷爷买回一株移栽时伤了根的牡丹,看上去要死不活的,出于对物的爱怜,爷爷便把它栽在院子的花盆中,让牡丹顺天由命去。谁知奇迹出现了:
次日,我像往常一样帮爷爷浇花时,竟见翩然飞来了几只蝴蝶。我定眼看去,是那盆牡丹!花苞开了,小小的,没有绿叶点缀,孤零零地开着。上边停留了一只绿色纹案的蝴蝶,那么大。硕大的蝶翅几乎掩住了整朵牡丹,花枝在风中摇摇欲坠,却固执地保持站立的姿态,颜色如血般殷红,让人心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你看,作者带着惊叹的心情写景,把他对这株眼见活不了却奇迹般顽强绽放的牡丹的盛赞之情外化到写景之中,使整段文字充溢着一种人情与自然景观相交融的诗意之美。
良策五:寓情于理法
记叙性的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除了情物胶合,叙中含情,浸情入景之外,还常常寓情于理。情与理,都是人的内心倾吐,二者往往水乳交融,难以截然分开。“理”渗透在形象中,而且它始终与“情”相伴,带有浓郁的抒彩。寓情于理,不仅使“情”的抒发具有了深度和厚度,而且使“理”化为一种闪烁着个性色彩的情思,更能扣动人的心弦。例如,《那些花儿》一文,作者有感于自然的花儿被人为套上“模子”而失去了天性、个性,由此表达对目前教育所存弊端的感悟:
花儿不论生长在哪个角落,都是人们目光的聚焦点,扑鼻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鲜艳的色彩赏心悦目。人们所领略的,是一种纯粹美,一种自然美,让人的心灵从琐碎中复苏,在清澈中欢唱。
然而,不知是否美的事物总会遭受不一般的风霜雨雪,花园花坛渐渐取代了花丛花簇,人们开始希望花朵长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而不是带着新奇心去欣赏它们的与众不同,去品味它们的争奇斗艳。
一个个“模子”被人们无情地套在了这些花儿的身上,尽管痛苦,虽然悲伤,但花儿没有挣脱的胆量、力量。那些花儿,渐渐淡忘了自己的色彩;那些花儿,渐渐忽略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那些花儿,渐渐习惯了依着“模子”生长。
渐渐地,花儿似乎不再有那么多的“特异丰姿”,四下环顾,所有的花儿如出一辙:一样的色彩,一样的形状,给人一样的感觉,方方正正,整齐划一;再没有竞相开放的热闹与激情,平静得再也没有一丝波澜,与所有其他的事物别无二致。这样的花朵,还有什么可欣赏之处?
是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它们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事物若失去了它的天性,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的写法,自然的“花”因被约束、受限制、遭磨损而失去它的“纯粹美、自然美”,亦即失去了它的天性,以此喻人,颇令人深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如此做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存不存在这种现状?我们的社会教育有没有类似的情形?文章结尾发出呼喊:“救救孩子……”足见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作者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抒情,使读者在悟理的同时,得到情的感染和震撼。
美学家认为,真实是美的根本。行文假如掺进了虚情假意,文章就会酸气弥漫,令人掩鼻。只有自然而非做作地融入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散发出特有的人情味,让人阅读后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为人处世
女足扬眉吐气与男足窝心添堵哲思录
阿泰
▲ 都希望有个好彩头。虎年大年初一,本该振作精神、带着新春的喜气拿到虎年开门红的中国男足,却好好地给国人添够了堵。好在大年初六,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血性十足,3-2战胜韩国,第9次获得亚洲杯冠军,来了个六六大顺。
▲ 其实,回到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这种女孩扬眉吐气,男孩添堵闹心的现象也不稀罕。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上说,阴盛阳衰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了。
▲ 我曾见到,一男孩不好好上学,他的爸爸说你好好上学,给你买一辆豪车,平常穿的都是名牌,一双运动鞋动辄千元,待遇不可谓不高。可那又如何,物质待遇的丰厚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倒是动辄老师打电话来“请家长”。家长说起来总是“我在外面这么风光,可是牵扯到你真是丢人莽荒。”孩子不争气,大人丢白悔,不稀罕呢!
▲ 男足女足谁的待遇高,自然不用问。可待遇高与水平高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条件好的反倒更容易“躺”,更缺乏斗志和血性。
▲ 绝望与希望并生,风景与无视共存。上半场0:2落后于韩国队,几乎难以挽回的危局,中国女足不放弃,拼到底,奋起直追连进三球,在逆境中扭转乾坤!
所以,只要没有落幕,永远会有转机。调度得当,拼杀竭力,哀兵必胜,不乏先例。
▲ 就在半年前,中国女足才因为东京奥运会失利、选帅争议等风波陷入低谷。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中国队不具备二十多年前那样横扫亚洲的绝对实力。临危受命的水庆霞,只用三个月就彻底改变球队面貌。战术合理,状态极佳,三军用命,挑战极限,奇迹诞生!
三个月诞生奇迹,高考你也能!
▲ 根本上说,足球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不能只是脚上的功夫。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合作互助,知道怎样观察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知道怎么在压力下做出更合理的决定,怎样结合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这,很重要。
中国男足在这场与越南队的比赛中,在团队配合方面表现得非常糟糕。某中场球员的实力确实很强。不过他在球场中拿到球之后,更多的是想要炫耀自己的球技,当他距离球门前或是禁区前有能力射门的时候,他绝对不会选择,把球传给位置更好一些的他的队友。加之战术布局和阵容优化不合理,后防散漫,盯人不紧,中场组织串联不给力,球队三条线脱节,前锋形同虚设,队员不在状态,踢得毫无章法,这,不输也难!
▲ 中国女足目前仍走在崛起的道路上,排名、实力和场上的技术数据中国女足均与强队存在差距。然而,面对强队敢打敢拼、意志顽强,在关键点、关键球的掌控上不遗余力,在战机的捕捉上果敢勇毅。相互补位、团结奋进,没有任何内卷的零和博弈,这,体现出来的团队力量,就绝非简单的个人实力的相加。
▲一帆风顺从来都是美好祝愿,问题是“风不顺”时到底该怎么做。
1/4决赛时我们逆转战胜越南女足,半决赛在落后的情况下两度扳平,
通过点球大战淘汰卫冕冠军日本女足,回看残酷的赛场,我们总能从女足身上感受到一种蓬勃不息的力量。面对强手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决心?无畏风雪、勇毅前行、绝不屈服、拼搏抗争。
▲ 你不能不承认一位好教练的作用——灵魂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一举定乾坤的作用,力挽狂澜的作用。球员时代,水庆霞曾经5次赢得亚洲杯。加上这次执教生涯的首个女足亚洲杯冠军,水庆霞已经成为第一位在球员、执教时代都登顶女足亚洲杯的人。
“最懂得中国足球”,而且“最懂得如何赢得亚洲杯的人”,这是经验、本事和能力。
敢换下换下受伤的主将王霜,足以见得水庆霞的眼光和魄力。第67分钟创造点球,由唐佳丽打入;又在第72分钟接到唐佳丽传球,头球破门,追平2:2,大振军心。补时阶段,水庆霞又一次换人,替补小将肖裕仪上场。第93分钟,肖裕仪攻入制胜一球。水庆霞调兵谴将,用兵如神,临场指挥能力有目共睹。两次换人,抓住机会,实现了神奇逆转。
▲ 质的变化有时瞬间发生。可能在这之前你的神奇力量被封印了。
半年前的东京奥运会。首场0:5,遭巴西狂虐;次场又遭实力较差的赞比亚4:4逼平;最后一场对战荷兰,中国女足2:8再遭对手蹂躏。被厉害的对手压制,技不如人,前途渺茫,苦海无涯。
谁想得到,如今玫瑰铿锵,笑傲群芳!
▲待遇优厚,夺人眼球,占尽家财却一事无成的男儿,输了;待遇菲薄,少有关注,受尽委屈却十分争气的女儿,赢了!
败家儿子争气妞,从此国足是女足。
小说阅读
乾坤带
刘红军
一大早,根叔骑自行车出了山村,赶往乡里开会。路上听着嘎冷嘎冷的铃铛响,他就在心里打趣儿,好像穿一身秧歌服的王老太,一边骑车一边听戏匣子里的秧歌曲。可是越骑越觉得身上不自在,拐到一棵大树下停了车,摸摸头,看看脚,正一下白衬衫和蓝裤子,没事儿啊。左三钩,右三拳,这一活动找到了,肚皮儿卡得慌,根叔的眼光就钉在腰眼上:今天捆他的不是陪伴八年的老朋友,而是条薪新的陌生客,皮的呢。皮的咋啦?俺不稀罕!根叔朝地上啐了一口。
儿子见天就讲,男人看腰,女人看包,村书记抽一条好皮带才有派儿。根叔就不爱听,当书记就得臭显摆?
你这旧腰带是革的,都秃噜边儿了,多寒碜,又不是买不起。儿子嘟嘟哝哝。
根叔也振振有词,忘了早先喝不上粥了?你要是钱没处花,买个包给你妈,让她绕着全村显摆。
根婶捏在根叔的身旁。自从她那次陪根叔给梨树剪枝,不小心被梯子磕了脑袋,就总是一脸的傻笑。
儿子丢个白眼儿,喉结鼓鼓地缄口。
每次走到村头,遇见王五,王五说根叔,你都有钱了,腰上还土拉吧唧的,抠啥抠?哪家姑娘肯给你当儿媳妇儿?
走到村尾,遇见麻六,麻六说根叔,我知道是老书记给你的旧皮带,抽了这么多年,便宜还没占够!
走到村外,更多的眼光落在根叔的腰上,然后把根叔的一张阔脸横扫一遍,无声地询问:你们村还没脱贫呢?
管他呢,抽自己的腰带,让别人说去。根叔抚摸着抽了八年的老朋友,心里就是舒坦,就是有精气神儿。
可今天抽着新皮带就是不自在。进乡政府大门的时候,遇到了爱说笑的李村书记,李村书记瞅了瞅根叔的腰,又瞅了瞅像是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样的人,不明就里地扑哧儿笑了。
这一笑让根叔不明就里地虚下来,身子缩小了一半。刚回到自家院子,就气鼓鼓地扯下皮带,去你的!随手甩到狗棚上去了。翻箱倒柜找老朋友,连垃圾桶都倒个底朝天,愣是找不到,却翻出了他本命年那条大红的布腰带,先捆上吧。就这样在村委会给干部们传达了会议精神。
等他停了口,妇女主任指着他的红腰带乐开了,乐得满脸通红。大家也都憋不住,跟着乐。
根叔脸上臊得跟腰带一样红。
回到家不给老婆、儿子好脸子看。根婶笑嘻嘻地捧上旧皮带过来,根叔叫声我的命根子,一把抓过来。皮带上沾着几滴水珠,甩了甩,往腰上一紧,断了!根叔唉声叹气,老泪纵横。
饭也不吃,村里有人找他也不理,见儿子就举鞋底子打。
根哥呀,我来瞧瞧一条皮带咋就困住了你?妇女主任把笑声扬进屋里。
根叔冲炕上摆了摆手,示意妇女主任坐下。
根叔抚摸着两截旧皮带说,你们都以为我贪便宜,抠门,没人知道我抽上它,就有了魂儿,就像老书记在我身上给我打气。
六年前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根叔眼前——
几天的大暴雨让山村发了水。老书记指挥村里青壮年挖沟排水,三天三夜,嗓子都喊哑了。老书记运了一口气,猛劲儿地喊,抓紧抓紧,就要成功了。“嘭”的一下,腰带断了,裤子褪了下来。老书记赶忙提溜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指挥。根叔拔了山草拧成绳子捆在书记腰间。事后有人提议给老书记补个腰带,一呼百应,大家集资,一条皮革腰带就这样上了老书记的腰身。
几年后换了根叔当书记。有天晚上,老书记邀根叔到他家,兄弟俩喝了几盅小酒,老书记郑重地把那条腰带赠给他,兄弟呀,别小看这条腰带,它系着全村老少的心。你带着他们致富吧。
得,也不是非得面儿上给别人看,心里有不就行了?妇女主任说这话时早就不笑了。
那倒是。根叔挠了挠后脑勺。
妇女主任往炕里挪了挪,把脸正对着根叔,说,根哥带领大家栽果树,一到春天,满山坡的杏花、梨花、桃花赶趟似的开,外面人都来观光旅游;等杏、梨、桃长熟了,卖出去,家家户户腰包都鼓起来,谁都记得你的好。可毕竟是富裕了嘛,还在乎这一条皮带?
可咱们村致富不容易,我要是带头图享受,摆阔气,山里山外都跟着学起来,谁还记得勤奋节俭?再穷回去谁过得了?
哟,一条皮带,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将来呀。
可不是?要不我咋叫它“乾坤带”呢!根叔说出“乾坤带”这个文绉绉的词,很是得意。
你知道新的咋来的吗?妇女主任神秘地说,前天在村委会打扫卫生,卖了好多碎铜烂铁、破旧报纸,都是你这些年攒下的。有人说去饭馆撮一顿。我说就知道吃,还不如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大伙儿都双手赞成。这才叫侄子偷偷给你换过来。要是不领情,我就收回去。
别价。根叔趿拉上鞋,朝屋外走去,眼睛瞟着狗棚顶上。
山风吹过来,身上怪舒服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妇女主任这一形象设置比较巧妙,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解开小说的悬念,并与主人公根叔形成鲜明对比。
B.根叔珍爱“乾坤带”,既是因为它是老书记所托,又是因为这根腰带系着全村老少的心,关系着大家的过去和未来。
C.小说用笔繁简得当,比如对根叔的动作描写,相对详细,而对王五、麻六、李村书记等人的描写则相对简要一些。
D.小说语言通俗,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都有地方特色,如“秃噜边儿”“雨打蔫儿了的倭瓜花”等充满乡土气息。
2、请简要分析根叔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回答文章划线部分的作用。
4、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A “与主人公根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由文中妇女主任揭示新皮带的来源可知,妇女主任建议把村委会打扫卫生时卖废品的钱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妇女主任理解支持根叔的做法,二者不构成对比关系。
2、根叔是一位不摆阔气、有主见、心系村民、勤俭节约的好村支书。
①不图享受,不摆阔气。根叔一直用自己的旧要带,不抽新皮带显派头。②坚持主见,不被别人左右。根叔不理会村民的说法,坚持抽旧皮带,觉得抽旧皮带心里舒坦,有精气神儿。③不忘嘱托,心系村民。老书记郑重地把那条腰带赠给他,嘱托它系着全村老少的心,根叔带大家致富,心系未来。④勤俭节约,不忘过去。生活富裕了根叔仍然不忘记过去的穷日子,只接受自己攒废品卖的钱买的皮带,带头勤俭节约。
3、①照应开头,根叔不稀罕儿子“买的“新皮带,认为是陌生客;②通过妇女主任的话交代新皮带的来源,是用根叔攒废品的钱买的,侧面衬托出根叔生活富裕了仍然带头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③大家用卖废品的钱不去饭馆撮一顿,而是买条新皮带给书记精神精神,表明新皮带同样系着村民的心,仍然是根叔眼中的“乾坤带”,深化主题。
4、①全文以腰带为线索,主要围绕根叔与新、旧腰带的故事展开,中间插入村民的议论和对老书的回忆,推动情节发展,使结构更紧凑集中;②采用“全知的视角”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作者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补叙村里人对旧腰带的议论和插叙老书记赠送旧腰带的回忆更显客观、自然、有序;③结尾突现逆转,揭示新皮带是用书记攒废品的钱买的,深化主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