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部编初中历史九下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结果: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3.根本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4.概况: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义,农民、手工业者以及部分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印度北部和中部。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特点:向西方学习,全面推行改革。
3.内容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军事:创建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5.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6.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出钱赎买一份土地。
7.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8.局限: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矛盾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林肯当选为总统。
3.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4.初期形势:由于南方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5.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6.结果:1865年,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7.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贡献: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社会状况: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统治危机:内忧——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患——美国打开日本国门,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2.前提——倒幕运动: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3.明治维新
(1)时间:从1868年起。
(2)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 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 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关于电的发明: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此后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动力机器: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2)交通工具: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化工工业: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2)新材料: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增长
(1)概况: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代表是英国和美国。
(2)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2)代表: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3)影响: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城市化
(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概况:开始时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4.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近代科学家
1.牛顿
(1)简介: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贡献: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达尔文
(1)简介:英国生物学家。
(2)成就: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3)影响: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近代文学巨匠
3.巴尔扎克
(1)简介: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
(2)作品:《人间喜剧》,经典之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
(1)简介:俄国伟大的作家。
(2)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地位: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近代音乐美术大师
5.贝多芬
(1)简介:德国天才作曲家。
(2)作品:《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6.梵高
(1)简介:荷兰画家。
(2)作品:《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3)寓意:《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3)导火索(借口):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和俄、英、法等国很快参战,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转折:凡尔登战役。
(1)特点:战役异常惨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2)结果: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4.加速: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6.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7.影响
(1)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2)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并惨败,国内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2.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起义。
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意义
(1)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地位: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作用: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5.建立
(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和约。③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6.巩固措施
政治 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经济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军事 组建红军;经过3年斗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外交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召开: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讨论战后安排。
2.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3.结果
(1)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3)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4.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5.概况: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1921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6.内容:1922年,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等条约。
(1)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影响:实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8.政治格局: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开始:1921年开始实施。
2.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评价
①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②作用: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③危害: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5.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20世纪30年代开始。
(3)内容: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三、苏联模式
6.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7.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的形成。
8.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9.影响
(1)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激化了印度人民与殖民者的矛盾。
2.领导人:甘地。
3.过程
时间 典例 结果
1920年至 1922年 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 停止运动
1930年 带领拥护者自取海水制盐 双方妥协
4.影响
(1)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5.背景:一战后,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激起埃及的强烈反对。
6.领导人:扎格鲁尔。
7.时间:1918—1922年。
8.结果: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9.意义: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0.背景: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11.目的:改变墨西哥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12.内容
政治 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 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教育 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13.意义: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对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3)其他原因: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2.爆发: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持续时间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4.开始: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实施新政。
5.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6.内容: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7.意义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8.评价: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二、德国
3.背景: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4.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不久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5.暴行: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
6.扩军备战:1935年,实行普遍兵役制。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日本
7.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8.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9.扩军备战:加紧扩充军备,制定《国策基准》。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2.扩大
(1)苏德战争①爆发: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②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太平洋战争①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②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联合: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4.转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5.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6.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3)内容: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7.结束
(1)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2)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影响
(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2)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3)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
1.含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世界的欲望十分强烈。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唯一障碍。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
(1)政治: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经济:马歇尔计划
①提出: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②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3)军事: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①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华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③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二、德国的分裂
4.背景: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
5.分裂: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6.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经济恢复: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2.欧洲联合: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5.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日本的崛起
6.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日本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7.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8.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9.推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10.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11.评价: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苏建交并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赫鲁晓夫改革
3.措施: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4.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勃列日涅夫改革
5.措施: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6.评价:未能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弊端: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
8.措施: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9.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
五、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0.东欧剧变:从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1.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形成了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
3.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推行开来。
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4.开始:首先在北非展开。
(1)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3)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5.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6.结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7.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8.巴拿马: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成立: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秘书处等。
4.意义: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5.经济全球化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6.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1995年1月1日成立。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影响
①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霸权主义
(1)表现: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事例: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袭击。2003年,美国等国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2.地区冲突: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历史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4.多极化趋势
(1)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61年,正式成立。
(2)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7.中国
(1)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4)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影响: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5.表现
(1)选举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选举权。
(2)社会活动:成立团体,举行各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平等权利。
(3)政府保障: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法规,以保障妇女的权利,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4)自身发展:妇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
6.局限: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7.生态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大气污染、化学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环境危机,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8.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构成新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耕地和水资源缺乏,加上自然灾害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