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程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第5课。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讲述了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最终灭亡的基本史实。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时对唐朝的致命一击,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的产物。本课将唐宋之间的历史过渡、王朝更替完整的衔接上来。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的结果,这也为下一课“北宋的政治”中宋太祖打击地方势力,强化集权做了铺垫。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原因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黄巢起义来认识藩镇割据的危害,知道五代十国更迭和政权分立,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结合当今我国政府所面临的反腐问题,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讲述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教学难点】藩镇割据与唐至五代十国历史变迁的内在关系。【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唐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的事情很感兴趣,这样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点就为安史之乱的教学提供的基础。但教材中又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其次,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纷繁芜杂,唐后期的历史学生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再者,受到一些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历史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教法学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诗歌作为导入,通过两首诗歌描绘的截然不同的唐朝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材料1:《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材料二:《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师:这两首诗都是描绘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社会场景,有何不同?生:开元年间:繁荣;天宝年间:荒凉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不同?生:安史之乱师:安史之乱为何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又为什么导致了唐朝的衰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生: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讲授新课一、两个节度使的叛乱:唐朝衰落师:前面我们感受过了盛唐时期的繁盛,但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却急转而下,唐玄宗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生:久的皇帝。师:45年间发生了很多事,但简单点来讲呢,就是一条抛物线,前半生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使得当时的唐朝?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师:史称?生:“开元盛世”。师:后半生却惨不忍睹,整个垮掉。明显随着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唐玄宗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曾经对他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这样说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生: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师:唐玄宗把事情都交给大臣,那他自己干什么呢?生:专以声色自娱、追求享乐,荒废朝政材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师:比如我们知道他非常宠幸?生:杨贵妃师:师:唐玄宗的追求享乐,荒废朝政,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机会,他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生: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材料1: (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材料2:身兼41职,他不仅任意处理政务,更对正直有才能之人,百般打击排挤。......。杨国忠还广收贿赂,集缣多至3000万匹。——明秀丽《试析玄宗心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师: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生:黑暗腐败。师: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朝政府会出现危机是必然的。而且皇帝声色犬马,下面的官员更是?生:群起效仿,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师:盛世表象之下是老百姓在承受着?材料1:在其统治的最后一个半世纪中,帝国开支超过税收。同样,人口增长大于土地供给,农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块土地。富贵人家再次搜刮农民,扩大其地产。因此,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越来越沉重的徭役和赋税。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材料:上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师:唐玄宗说他无忧,但真的无忧吗?生:不是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边事的情况。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地图,说说有何变化?生:北部的后突厥势力崛起,影响唐朝北部的边防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到了开元末年的时候,唐朝的边防危局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了,那么,唐玄宗是如何处理这样的危局的呢?生:为了保障边陲的安全,就在边疆各处安排重兵防守。师:首都的兵力又少又弱,边疆却?生:精兵强将扎堆师:最后边疆就变成一个个大军区,皇帝派人去当这种军区领导时,会给他一个旌节,用来节制调度。这个官职就叫?生:节度使师: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边防危局,唐玄宗在北方边境地区共设置了十个“节度使”。节度使有哪些权力?材料:“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节度使 因而雄踞一方,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新唐书·志第四十兵》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师:可见这个职位权力特别大,特别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十个节度使所掌兵力共有49万,而中央军仅有?生: 9万师:从这个数据来看,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的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生:重边防,轻内地,也就是外重内轻师:在众多的节度使中,安禄山便是典型的一位。因其平定叛乱而获唐玄宗赏识,善长阿谀奉承,贿赂李林甫,巴结杨贵妃,博得唐玄宗的信任。深得玄宗喜爱,一个节度使的权力就够大了,唐玄宗还让他兼任了?生:三个军区的节度使师:也就是说,他手里掌握着三个巨大的军团。49万里面有20万都掌握在?生:安禄山手上师: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通过我们的分析,玄宗后期种种危机已经显露,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节度使的权利更是为叛乱埋下了隐患。然而,最为致命的是,哪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了?生:杨国忠和安禄山师:安禄山由于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内外矛盾最终也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师:安禄山本就有造反之心,加上手握重兵,干脆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生:史思明师:一起发动叛乱,从河北大举南下,史称?生:“安史之乱”。师:总结一下就是(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4)安禄山身兼任三地节度使,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师:时间?生:755年师:唐玄宗没办法,赶紧带着老婆孩子,跑去成都逃难。唐玄宗逃难这一路,不光老婆没了,连工作都丢了,他儿子看老爹玩大了,赶紧废了这老头,自己临时登基,这就是?生:唐肃宗。师:安史毕竟没有雄才大略,最后还是被镇压。但安史之乱持续了多久呀?生:八年多师: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材料1: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2: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资治通鉴》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生:人口锐减,社会凋敝;师:安史之乱前唐朝有多繁盛,安史之乱后就有多?生:衰败师:这个还好说,慢慢恢复就是。但这次造反,还给大唐砸出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全方位无死角地困扰着大唐整个后半辈子。那就是?生:藩镇割据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之前不是节度使权力太大,安禄山造反了嘛,结果皇帝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任命了更多节度使去对付叛徒。节度使越来越多,安史之乱以前,藩镇都在?生:边疆师:而安史之乱之后,全国到处都是?生:藩镇。师:藩镇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又不受中央节制。名义上是藩镇,实际上就是?生:割据势力材料1: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兵志》材料2: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新唐书》卷64《方镇表序》师:朝廷就越来越弱。结果就是全国各地,一言不合就造反:唐朝后期,朝廷基本都在应付各种叛乱,虽然每一次造反都不致命,但是常年这么消耗,根本吃不消。所以安史之乱有何影响?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此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一名节度使的篡位:唐朝灭亡师:唐朝后期,社会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在中央政权层面?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师:甚至公然废立皇帝。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可想而知朝政有多腐败,在地方形势层面,什么态势越来越严重?生:藩镇割据师:藩镇或者联兵对抗中央,或者相互间为争夺地盘而彼此攻战,以致经常有变乱发生,中央无力控制藩镇。唐朝可以说是名存?生:实亡师:在百姓生活层面,藩镇统治下的人民?生:赋役和兵役的负担十分沉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师: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天灾人祸之下,农民起义爆发了。什么起义?生:黄巢起义,黄巢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以致命打击师: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唐朝的灭亡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之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也就是?生:朱温所灭。师:朱温原本是黄巢的手下部将,后来投降了唐朝,被分为节度使,他逐渐控制朝政,兼并北方割据势力做大做强。907年,他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生:灭亡。三、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师:接下来的中国历史就进入到了?生:五代十国时期师:五代是指?生: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更迭出现的五个短命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师:这里要注意到是先后更迭,所以这五个国家是?生:先后相继建立的师: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分别是?生: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师:它们的存在形式与五代有何不同?生:是先后并存的师: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有哪一共同特点?生: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继位之前大部分都是节度使师:所以五代十国实际就是?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师:“五代十国”是一段分裂时期,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所以北方?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材料二:《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师:虽然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生: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课堂小结】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一名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当堂检测】1.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鉴真东渡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2.“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材料描述的是A.黄巾起义 B.五代十国的更迭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4.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B.唐朝从此灭亡C.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D.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5.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6、材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有人口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人口52919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有人口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12年)有人口15762432阅读后请回答: 上述唐朝人口从统计表看曾出现过一次直线上升、两次下降,其中一次急剧下降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后果?【课后反思】对时间的把控能力有待加强,在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发言时,花费的时间时常比计划的多,导致在结课时有些匆忙,对于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论述还不够,时间关系,情绪始终没能引导到最为饱满的那个点。学生回答问题后,为了赶进度,没能给学生及时的肯定或纠正,反馈不足让学生略显失望,影响学生后续的积极性。【板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两个节度使的叛乱(1)安史之乱1、背景 2、时间、人物 3、结果 4、影响二、一个节度使的篡位(1)黄巢起义1、背景 2、时间人物 3、结果(2)唐朝灭亡1、时间 2、人物 3、原因三、一群节度使的篡立:五代十国(1)五代(2)十国(3)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