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课文语文园地七(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认识生字?加一加、减一减。一起读一读。口+少=吵月+半=胖山+夕=岁王+见=现飘-风=票校-木=交张-长=弓甜-舌=甘2.生字。床左居包读一读,试着组词。3.观察结构,发现特点。(1)仔细看一看,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床、左、居”是左上包围的字,“包”是右上包围的字。(2)认真读气泡内的提示,思考:书写这几个生字时要注意什么?描红、练写。笔顺规则: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4.评一评。展示作品,相互点评。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吗?找出几个写一写。课下收集左下包围的字,小组内讨论总结这些字的书写规则,而后进行书写练习。二、 日积月累1.每天你来上学,爸爸妈妈会叮嘱你些什么呢?说一说。2.像这样的话,在很早以前就有人说过了,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吗?借助拼音读一读。不 知 则 问 , 不 能 则 学。——《荀 子》bù zhī zé wèn bù nénɡ zé xué xún zǐ读 书 百 遍, 而 义 自 见。——董 遇dú shū bǎi biàn ér yì zì xiàn dǒnɡ yù读 万 卷 书,行 万 里 路。——董 其 昌dú wàn juàn shū xínɡ wàn lǐ lù dǒnɡ qíchānɡ3.开火车读、齐读。易读错的字:“见”读“xiàn”,意思是“显现,明白”。停顿: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4.了解大意。自读名言,小组讨论句意。(1)有不知道的就请教别人,没有的才能就要学习。(2)读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3)读万卷书,就像走了万里路一样,书读多了,见识就多了。了解了这三句名言的意思,你有什么感想呢?5.背一背。同桌相互背一背。评选“背诵小能手”,交流经验,分享方法。三、初读儿歌1.动画片里都有谁?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2.揭题:有人把西游记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今天一起来读一读。3.儿歌里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了什么?讲完后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说一说。(1)自读,交流。(2)集体交流。儿歌讲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妖怪,孙悟空火眼金睛辨妖魔,并消灭了妖怪,其他人分不清是人是妖,上了当的事。四、表演1.朗读,感受儿歌的节奏。2.练读。3.打着节奏齐读儿歌。4.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现儿歌呢?找一找可以用动作表演的词,共同商量动作。加动作。骑马、跑得快、鼻子长、挑着箩、冒金光、举起。5.小组练习,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观看后评价,指出优缺点。五、总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广为流传,课后可以去看一看有关它的动画、书籍,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着你哦!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七书写指示:先外后内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共18张PPT)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课文语文园地七(第一课时)一、识字加油站1.谈话导入,交流识字方法。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还掌握了许多识字的方法。你能把你知道的方法分享给同学们听一听吗?2.识字方法。熟字加笔画:万加一点就是方。熟字减笔画:玉减一点就是王。3.识字加油站。口+少=吵月+半=胖山+夕=岁王+见=现飘-风=票校-木=交张-长=弓甜-舌=甘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吗?自由交流、发言。吵 胖 岁 现 票 交 弓 甘5.小组内通过识字表练习“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二、分辨形近字1.比一比。接下来我们还要玩一个游戏“火眼金睛”。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能分清四对双胞胎。(1)读一读,你认识它们吗?午—牛己—已(2)你是怎么分辨它们的?刀—力人—入(3)创编顺口溜分辨这些形近字。“午”字出头变水牛,“己”字半封是已经,“刀”字撇出有力气,撇捺不同分“人”“入”。2.填一填。(1)填空。(2)分小组读一读。(3)开火车读。中经气们水自片出(4)像这样双胞胎的生字宝宝,我们叫它们“形近字”,千万不要把它们弄混了哦。课后大家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形近字。三、想象说话游戏好玩吗?这儿还有一个难一点的游戏,敢挑战吗?第一关:我会读。第一组:花朵 笑声 阳光 草地第二组:告诉 歌唱 跑步 喜欢第二关:想象画面。2.读到一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读到“花朵”这个词,可能想到了花朵的美丽。读到“笑声”这个词,可能想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在开心地笑。学会从这些词语中联想到一些场景或者一些人。第三关:我会说。3.你能用上几个词把你想象的事物说连贯吗?(1)自己先练一练,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推选出说的词语最多的同学参加班级比赛。(2)全班交流。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七午—牛己—已刀—力人—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课时.pptx 056e0c7f9a2bed7f8939047d4f1f49e4.mp4 第二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