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浙江期中)放大或缩小手机地图,可以使屏幕中的地图呈现范围时大时小。放大或缩小地图,实际上是在改变地图的(  )
A.比例 B.方向 C.图例 D.注记
【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地图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地图的比例尺。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比例尺大小与实际范围的关系,属于容易题。
(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问题。
2.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南向东北
3.图中甲地的地形类型可能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答案】2.B
3.A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难度略大,分析能力较高,尤其是(1)小题。
2.根据所学可知,山谷处形成河流,等高线往海拔高的地方凸出。因此该地区的地势是西南低东北高,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故答案为: B
3.根据图示中的等高线判断,该地区的海拔不高,所以平原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 A
4.(2018七上·温岭期中)读下图两张,据图推断,B城市位于A城市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答案】B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纬网定向法。
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得,A的经纬度大约是87°E,43°N,B城市的经纬度大约是32°S,148°E,从纬度上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南方;从经度上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方;综合来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南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5.(2021七上·浙江期中) 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四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四周高
D.甲岛中低四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岛图示河流自东向西流,可知地势东高西低;
乙岛河流从中间流向四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故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河流流向与地势之间的关系,属于容易题。
6.(2021七上·浙江期中)观察上面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这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按顺序依次应为(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图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
②图终年高温,全年降水丰沛,是热带雨林气候;
③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是温带季风气候;
④图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气候类型,难度适中。
(2021七上·浙江期中)联合国将2020年5月21日确定为首个“世界茶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种植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请读图,完成问题。
7.该地茶园中茶树种植的海拔范围是(  )
A.150 至 400 米之间 B.150 至 450 米之间
C.200 至 450 米之间 D.200 至 500 米之间
8.图中河流流向及瀑布景观位置分别是(  )
A.自西向东①处 B.自西北向东南②处
C.自东北向西南③处 D.自西南向东北④处
【答案】7.C
8.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50米。由此可知,茶园的种植海拔范围是200-450米之间。
故答案为: C
8.该图采用了指向标定向法,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根据河流的流向、悬崖处产生瀑布,故②处符合。
故答案为: B
9.(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俄罗斯地形剖面图(60°N),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涉及地理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
①甲、乙属于欧洲,丙、丁属于亚洲
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甲属于欧洲,乙、丙、丁属于亚洲,故①错误;
俄罗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故②正确;
乌拉尔何、叶尼塞河、勒拿河都注入北冰洋,故③正确;
从图中可知,俄罗斯的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故④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俄罗斯的有关内容,难度不大。
10.(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下边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图中标注点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②处应为山谷
B.③处坡度较缓,④处坡度较陡
C.①处海拔高于②处
D.②处与④处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②处等高线往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故A错误;
③处的等高线比④处要稀疏,因此地势要平缓,故B正确;
①处的海拔比②处地,故C错误;
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因此②和④的等高距小于100米,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度不大。
11.(2021七上·浙江期中)《周易》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请问下列哪些远古人类已经能“易之以宫室”(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原文大意是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根据题干所问“哪些远古人类已经能‘易之以宫室’”,考古发现在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上有房屋遗迹,所以③④符合题意。
C项③④已经能“易之以宫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理解题干材料大意是解题的关键。
12.(2021七上·浙江期中)“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 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所以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所以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
C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2021七上·浙江期中)西昊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仰韶、 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挖掘时 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上述材料说明(  )
A.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
B.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
C.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
D.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在西昊壁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这说明当时在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A项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错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是云南的元谋县,不符合题意;
B项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错误,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不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吴壁遗址。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吴壁遗址,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4.(2021七上·浙江期中) 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 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 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B.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C.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D.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说明良渚古城的设计建造者具有较高的才智,不符合题意;
B项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良渚古城的居民懂得粮食的种植,不符合题意;
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不符合题意,遗址的历史年代与阶层分化、私有制无关;
D项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这些少数墓葬的主人具有明显的财富优势和高于一般人的社会阶层地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古城遗址,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15.(2021七上·浙江期中)《山海经》 中写道: “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á),雨 止,遂杀蚩尤。 ”以上《山海经》 中所描述的内容(  )
A.属于历史真实记录 B.没有任何依据
C.反映了人类起源 D.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
【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反映的是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故事。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黄战蚩尤统一华夏族的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形成华夏族的知识。
16.(2021七上·浙江期中)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070年,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他也由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因此我国历史上唯一做过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是禹。
ABC项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禹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大禹的相关史实。
17.(2021七上·浙江期中)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笔记本上整理了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朝的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ACD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西周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8.(2021七上·浙江期中)据《礼记 ·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由“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可知,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世袭制是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史实。
19.(2021七上·浙江期中)下图是商朝的一件文物,其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下列关于这件文物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文物的名称由内壁文字而来
B.说明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C.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D.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于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需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ACD三项表述都准确,不符合题意;
B项说明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表述不准确,商朝还没有冶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朝的青铜器,要准确识记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20.(2021七上·浙江期中)春秋以前,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组织的……到了春秋时期,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步兵的兴起说明(  )
A.社会趋向和平 B.制度不断变迁
C.交通更加发达 D.战争规模扩大
【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到了春秋时期,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可知,春秋时期步兵的兴起说明战争规模扩大。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战争规模扩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二、非选择题(共 6 题,共 60 分)
21.(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图并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021 年 9 月在上海举办的金砖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围绕“金 砖 15 周年: 开展金砖合作,促进延续、巩固与共识”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深化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研 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1)B 国所在的大洲与美国所在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e 是   运河。B 国领导人可以搭乘专机直接横跨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b——   来到上海参加会议。
(2) A 国以   人种为主,C 国位于   (填大洲) 最南端。
(3) 从亚洲地理分区来看,嘉宾国 D 属于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D 国是   ,D 国气候特点为    。若 D 国领导人选择最近的海路到访中国,他必定要经过 a 海峡,这个海峡沟通了   洋和   洋。
【答案】(1)巴拿马运河;太平洋
(2)白色;非洲
(3)南亚;发展中国家;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印度洋;太平洋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B国所在大洲是南美洲,美国所在大洲是北美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b大洋是太平洋。
(2)A国是俄罗斯,以白色人种为主,C国是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
(3)D国是印度,位于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印度以热带季风为主,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a海峡是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故答案为:(1) 巴拿马运河 、太平洋
(2)白色 非洲
(3)南亚、发展中国家 、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印度洋、太平洋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主要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属于容易题。
22.(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A   ,C   。
(2) 图中 A 的海拔高度是   ;道路的走向为   。
(3) 张老师打算从甲村到乙村去家访, 请你帮助张老师在① 、②两条线路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条   
(填序号),理由是   。
(4)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修建水电站,你觉得修建在哪里比较合适:     (在图上大写字母中找)。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答案】(1)山顶;陡崖
(2)350—400米;西北——东南走向
(3)②;沿等高线,地势平坦、起伏小
(4)Q;“袋布口”地形,工程量小,施工难度低;内部汇水面积大;会淹没农田和村庄,丙村需要移民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A是山顶,C处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2)该图的等高距是50米,所以A点的海拔是350-400之间。该图采用一般定向法,根据题意判断公路的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
(3)张老师家访,适合走地势比较平缓的路线。①路线需要爬过山脊,②路线相对平缓。
(4)水电站适合修在Q处,因为河流交汇,地形面积小,工程量小,但附近分布村落。
故答案为: (1)山顶、陡崖
(2)350-400米、西北-东南走向
(3)②、 沿等高线,地势平坦、起伏小
(4)Q; “袋布口”地形,工程量小,施工难度低;内部汇水面积大 ; 会淹没农田和村庄,丙村需要移民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度适中。
23.(2021七上·浙江期中)观察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 A 点的纬度是   ;B 点的经度是   。
(2) 从南、北半球看,A 点属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B 点属于   半球。
(3)A 点位于 B 点的   方向。按纬度带划分,B 点位于   。按温度带的划分,A 点位于   。
【答案】(1)30°N;50°E
(2)北;东
(3)西北;中纬度;北温带
【知识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网方法判读即可。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
(3)0°-30°是低纬度带,30°-60°是中纬度带,60°-90°是高纬度带。23.5°N-23.5°S是热带,23.5°N-66.5°N是北温带。
故答案为: (1) 30°N 、 50°E
(2)北、东
(3)西北、中纬度、北温带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属于容易题。
24.(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 年,云南省楚雄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完成了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 祭祖台初步设计高 170 米,基座是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是祭奠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
材料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由来和历史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一”。
材料三: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共有三十六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 160 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最小的只有 12-20 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员的居处。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材料一中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祭祖台为什么设计高 170 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人的发现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说出半坡遗址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半 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
【答案】(1)因为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
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或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较为坚固,有利于防寒保暖、防风,冬暖夏凉。)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云南省元谋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材料一中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祭祖台设计为高170米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说明半坡遗址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
(3)材料三中的“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半坡原始居民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
故答案为:(1)因为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或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较为坚固,有利于防寒保暖、防风,冬暖夏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5.(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二: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炎帝和黄帝的祭祀始于原始部落时期,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轩辕”是指谁 根据材料二分析,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是什 么
(3)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
【答案】(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黄帝。 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3)因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人奉为人文初祖,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炎黄的崇敬与怀念。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耒耜是翻土工具,“制耒耜,教民农作”的意思就是制作耒耜,教人们耕地,种植农作物,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分析材料一中“的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人们的食物匮乏。
(2)轩辕即黄帝;材料二中的“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即是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
(3)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答案为:(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3)因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人奉为人文初祖,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炎黄的崇敬与怀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黄帝等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掌握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黄帝等相关史实。
26.(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 更替示意图(部分)
夏 商 西周 ① 秦 西汉
② 战国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 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三: 据《春秋》 一书记载,在 242 年间,列国进行了 483 次战争。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内出现“易 子而食”的惨剧。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从 100 多个逐步归并成战国初期的 10 多个;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 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1)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平王迁都以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现象。
(3) “诸侯”一词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三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影响。
【答案】(1)朝代(时期):①东周②战国。建立者:周武王。
(2)王室衰微,诸侯以强并弱。
(3)制度:分封制。
有利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利影响:使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根据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可知,周平王迁都以后,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诸侯以强并弱,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3)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周天子把奴隶、平民和土地分封给子弟、亲属、功臣、臣服的旧部首领,封他们为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利: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故答案为:(1)朝代(时期):①东周②战国。建立者:周武王。
(2)王室衰微,诸侯以强并弱。
(3)制度:分封制。有利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利影响:使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重点掌握西周的建立、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建立、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浙江期中)放大或缩小手机地图,可以使屏幕中的地图呈现范围时大时小。放大或缩小地图,实际上是在改变地图的(  )
A.比例 B.方向 C.图例 D.注记
(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问题。
2.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西南向东北
3.图中甲地的地形类型可能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4.(2018七上·温岭期中)读下图两张,据图推断,B城市位于A城市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5.(2021七上·浙江期中) 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四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四周高
D.甲岛中低四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6.(2021七上·浙江期中)观察上面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这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按顺序依次应为(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2021七上·浙江期中)联合国将2020年5月21日确定为首个“世界茶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种植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请读图,完成问题。
7.该地茶园中茶树种植的海拔范围是(  )
A.150 至 400 米之间 B.150 至 450 米之间
C.200 至 450 米之间 D.200 至 500 米之间
8.图中河流流向及瀑布景观位置分别是(  )
A.自西向东①处 B.自西北向东南②处
C.自东北向西南③处 D.自西南向东北④处
9.(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俄罗斯地形剖面图(60°N),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涉及地理现象解读正确的有(  )
①甲、乙属于欧洲,丙、丁属于亚洲
③该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甲乙两区
②图中三条河流都注入北冰洋
④该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下边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图中标注点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②处应为山谷
B.③处坡度较缓,④处坡度较陡
C.①处海拔高于②处
D.②处与④处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
11.(2021七上·浙江期中)《周易》 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请问下列哪些远古人类已经能“易之以宫室”(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021七上·浙江期中)“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 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3.(2021七上·浙江期中)西昊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仰韶、 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挖掘时 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上述材料说明(  )
A.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
B.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
C.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
D.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14.(2021七上·浙江期中) 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 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 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B.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C.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D.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15.(2021七上·浙江期中)《山海经》 中写道: “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á),雨 止,遂杀蚩尤。 ”以上《山海经》 中所描述的内容(  )
A.属于历史真实记录 B.没有任何依据
C.反映了人类起源 D.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
16.(2021七上·浙江期中)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7.(2021七上·浙江期中)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笔记本上整理了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18.(2021七上·浙江期中)据《礼记 ·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9.(2021七上·浙江期中)下图是商朝的一件文物,其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下列关于这件文物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文物的名称由内壁文字而来
B.说明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C.工艺复杂,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D.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0.(2021七上·浙江期中)春秋以前,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组织的……到了春秋时期,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步兵的兴起说明(  )
A.社会趋向和平 B.制度不断变迁
C.交通更加发达 D.战争规模扩大
二、非选择题(共 6 题,共 60 分)
21.(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图并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021 年 9 月在上海举办的金砖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围绕“金 砖 15 周年: 开展金砖合作,促进延续、巩固与共识”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深化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研 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1)B 国所在的大洲与美国所在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e 是   运河。B 国领导人可以搭乘专机直接横跨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b——   来到上海参加会议。
(2) A 国以   人种为主,C 国位于   (填大洲) 最南端。
(3) 从亚洲地理分区来看,嘉宾国 D 属于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D 国是   ,D 国气候特点为    。若 D 国领导人选择最近的海路到访中国,他必定要经过 a 海峡,这个海峡沟通了   洋和   洋。
22.(2021七上·浙江期中)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 A   ,C   。
(2) 图中 A 的海拔高度是   ;道路的走向为   。
(3) 张老师打算从甲村到乙村去家访, 请你帮助张老师在① 、②两条线路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条   
(填序号),理由是   。
(4)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修建水电站,你觉得修建在哪里比较合适:     (在图上大写字母中找)。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23.(2021七上·浙江期中)观察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 A 点的纬度是   ;B 点的经度是   。
(2) 从南、北半球看,A 点属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B 点属于   半球。
(3)A 点位于 B 点的   方向。按纬度带划分,B 点位于   。按温度带的划分,A 点位于   。
24.(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 年,云南省楚雄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完成了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 祭祖台初步设计高 170 米,基座是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是祭奠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
材料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由来和历史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之一”。
材料三: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共有三十六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 160 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最小的只有 12-20 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员的居处。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材料一中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祭祖台为什么设计高 170 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人的发现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说出半坡遗址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半 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
25.(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二: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炎帝和黄帝的祭祀始于原始部落时期,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轩辕”是指谁 根据材料二分析,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是什 么
(3)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
26.(2021七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 更替示意图(部分)
夏 商 西周 ① 秦 西汉
② 战国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 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三: 据《春秋》 一书记载,在 242 年间,列国进行了 483 次战争。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内出现“易 子而食”的惨剧。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从 100 多个逐步归并成战国初期的 10 多个;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 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1)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平王迁都以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现象。
(3) “诸侯”一词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三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地图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地图的比例尺。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比例尺大小与实际范围的关系,属于容易题。
【答案】2.B
3.A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难度略大,分析能力较高,尤其是(1)小题。
2.根据所学可知,山谷处形成河流,等高线往海拔高的地方凸出。因此该地区的地势是西南低东北高,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故答案为: B
3.根据图示中的等高线判断,该地区的海拔不高,所以平原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 A
4.【答案】B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纬网定向法。
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得,A的经纬度大约是87°E,43°N,B城市的经纬度大约是32°S,148°E,从纬度上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南方;从经度上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方;综合来看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南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5.【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岛图示河流自东向西流,可知地势东高西低;
乙岛河流从中间流向四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故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河流流向与地势之间的关系,属于容易题。
6.【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图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
②图终年高温,全年降水丰沛,是热带雨林气候;
③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是温带季风气候;
④图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气候类型,难度适中。
【答案】7.C
8.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50米。由此可知,茶园的种植海拔范围是200-450米之间。
故答案为: C
8.该图采用了指向标定向法,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根据河流的流向、悬崖处产生瀑布,故②处符合。
故答案为: B
9.【答案】B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甲属于欧洲,乙、丙、丁属于亚洲,故①错误;
俄罗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故②正确;
乌拉尔何、叶尼塞河、勒拿河都注入北冰洋,故③正确;
从图中可知,俄罗斯的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故④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俄罗斯的有关内容,难度不大。
1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②处等高线往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故A错误;
③处的等高线比④处要稀疏,因此地势要平缓,故B正确;
①处的海拔比②处地,故C错误;
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因此②和④的等高距小于100米,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度不大。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原文大意是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根据题干所问“哪些远古人类已经能‘易之以宫室’”,考古发现在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上有房屋遗迹,所以③④符合题意。
C项③④已经能“易之以宫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理解题干材料大意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所以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所以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
C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在西昊壁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这说明当时在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A项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错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是云南的元谋县,不符合题意;
B项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错误,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不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吴壁遗址。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吴壁遗址,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说明良渚古城的设计建造者具有较高的才智,不符合题意;
B项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良渚古城的居民懂得粮食的种植,不符合题意;
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不符合题意,遗址的历史年代与阶层分化、私有制无关;
D项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这些少数墓葬的主人具有明显的财富优势和高于一般人的社会阶层地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古城遗址,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15.【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蚩尤作兵伐黃帝……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反映的是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的故事。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黄战蚩尤统一华夏族的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形成华夏族的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070年,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他也由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因此我国历史上唯一做过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是禹。
ABC项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禹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大禹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朝的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ACD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西周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由“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可知,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世袭制是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于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需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ACD三项表述都准确,不符合题意;
B项说明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表述不准确,商朝还没有冶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朝的青铜器,要准确识记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20.【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到了春秋时期,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可知,春秋时期步兵的兴起说明战争规模扩大。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战争规模扩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1)巴拿马运河;太平洋
(2)白色;非洲
(3)南亚;发展中国家;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印度洋;太平洋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B国所在大洲是南美洲,美国所在大洲是北美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b大洋是太平洋。
(2)A国是俄罗斯,以白色人种为主,C国是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
(3)D国是印度,位于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印度以热带季风为主,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a海峡是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故答案为:(1) 巴拿马运河 、太平洋
(2)白色 非洲
(3)南亚、发展中国家 、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印度洋、太平洋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主要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属于容易题。
22.【答案】(1)山顶;陡崖
(2)350—400米;西北——东南走向
(3)②;沿等高线,地势平坦、起伏小
(4)Q;“袋布口”地形,工程量小,施工难度低;内部汇水面积大;会淹没农田和村庄,丙村需要移民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A是山顶,C处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2)该图的等高距是50米,所以A点的海拔是350-400之间。该图采用一般定向法,根据题意判断公路的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
(3)张老师家访,适合走地势比较平缓的路线。①路线需要爬过山脊,②路线相对平缓。
(4)水电站适合修在Q处,因为河流交汇,地形面积小,工程量小,但附近分布村落。
故答案为: (1)山顶、陡崖
(2)350-400米、西北-东南走向
(3)②、 沿等高线,地势平坦、起伏小
(4)Q; “袋布口”地形,工程量小,施工难度低;内部汇水面积大 ; 会淹没农田和村庄,丙村需要移民
【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度适中。
23.【答案】(1)30°N;50°E
(2)北;东
(3)西北;中纬度;北温带
【知识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1)根据经纬网方法判读即可。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
(3)0°-30°是低纬度带,30°-60°是中纬度带,60°-90°是高纬度带。23.5°N-23.5°S是热带,23.5°N-66.5°N是北温带。
故答案为: (1) 30°N 、 50°E
(2)北、东
(3)西北、中纬度、北温带
【点评】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属于容易题。
24.【答案】(1)因为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
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或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较为坚固,有利于防寒保暖、防风,冬暖夏凉。)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云南省元谋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材料一中在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祭祖台设计为高170米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说明半坡遗址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
(3)材料三中的“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半坡原始居民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
故答案为:(1)因为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完善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分区布局,有明确功能定位。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或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较为坚固,有利于防寒保暖、防风,冬暖夏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5.【答案】(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黄帝。 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3)因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人奉为人文初祖,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炎黄的崇敬与怀念。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耒耜是翻土工具,“制耒耜,教民农作”的意思就是制作耒耜,教人们耕地,种植农作物,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分析材料一中“的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人们的食物匮乏。
(2)轩辕即黄帝;材料二中的“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即是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
(3)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答案为:(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3)因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人奉为人文初祖,中华儿女祭祀炎黄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炎黄的崇敬与怀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黄帝等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掌握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黄帝等相关史实。
26.【答案】(1)朝代(时期):①东周②战国。建立者:周武王。
(2)王室衰微,诸侯以强并弱。
(3)制度:分封制。
有利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利影响:使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根据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可知,周平王迁都以后,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诸侯以强并弱,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3)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周天子把奴隶、平民和土地分封给子弟、亲属、功臣、臣服的旧部首领,封他们为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利: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故答案为:(1)朝代(时期):①东周②战国。建立者:周武王。
(2)王室衰微,诸侯以强并弱。
(3)制度:分封制。有利影响: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利影响:使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实,重点掌握西周的建立、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建立、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