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电流 同步教案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4 电流 同步教案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2022年)

资源简介

11.4 电流 第1课时 电流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表的作用、符号,能够辨认表盘量程和最小值的分度值。
2.能够独立操作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3.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利用类比方法建立电流概念。
2.通过实物观察认识电流表,在实验是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流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2个(带灯座),单刀单掷开关3个,绝缘导线若干、演示电流表和学生电流表。
新课讲解
知识点1.电流
(1)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2)电流的方向: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介绍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流的符号、单位及换算:电流的物理量符号I,电流国际单位安培,符号为A。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单位的换算:1A=103mA 1mA=103μA
知识点2.电流测量
测量电流有专门仪表——电流表(出示几种电流表: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灵敏电流表)
知识点3.电流表
(1)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常用的电流表是安培表(注意讲解一下安培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观察教学电流表(出示挂图、并展示实物),观察学生电流表(重点)。通过观察桌上的学生电流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① 你怎样知道它是一只电流表?②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③ 它有几个接线柱?怎样使用接线柱?④ 当使用标有“—”“3”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⑤ 当使用标有“—”“0.6”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
(3)电流表的示数
① 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电流表;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② 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分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量程 分度值
3A 0.1A
0.6A 0.02A
提问:怎样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呢?(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小黑板连接电路图加以说明)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后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进行试触。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连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知识点4.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流
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
111.4 电流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实验导入
把不同型号的小彩灯接入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学生会观察到这一串彩灯每一个小灯泡的亮暗程度有些不相同,质疑,它们串联在电路中,亮暗不同,那么通过的电流是否相同 学生猜想 在学生的猜测和质疑中导入新课。
2:情景引入
把任意两个灯泡连接到电路中,请问两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有几种 (两种:串联和并联)请大家分别画出这两种电路图。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在串联电路中,通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讲解
探究点一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导课中的问题,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或假设: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将各种猜想分类板书到黑板上。一般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提出下列猜想:
小组1:因为我们在串联电路中灯泡不一样亮,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应该不相等。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流经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小组5: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正极往负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6: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了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归纳总结:
3。设计实验:前面大家有了猜想,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实我们的猜想,各小组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归纳总结:
方案1:用电源、导线、开关和三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然后在电路图1中取A,B,C,D四点分别串联电流表就可得出结论。
方案2:用电源、导线、开关和两个灯泡组成了串联电路,然后在A,B,C三点分别串联接入电流表,如图2所示。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分析查找原因。
两个灯泡串联的实验记录(参考):
实验组数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1
2
3
5.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到结论。
归纳总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表达式为IA=IB=IC。
6.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寻找问题。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同学们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指导学生根据他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探究点二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问题情景:我们已经知道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而且得出了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那么在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存在什么规律呢 按照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写出探究报告。(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进行实验并填写探究报告,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规范操作)
1。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总电流与通过各个支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或假设
猜想1:与串联时相同,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
猜想2:看起来干路电流分配给两条支路,两支路电流的和应等于干路电流。
猜想3:如果灯泡不一样,两支路电流的和会超过干路电流。
3.设计实验:同学们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方案1:用电池、导线、一个开关、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然后在干路上的A点接入电流表,测出A点的电流;再在两条支路上分别接入电流表,测出两条支路中B点,C点的电流,这样就可得出干路A点电流与支路B点,C点电流的关系了,我们甲组设计的电路图如图:只要按照设计的电路图实验一下,就会得出结果了。
方案2:我们乙组设计的电路和甲组一样。我们觉得A点的电流应等于B点电流和C点电流之和。
方案3:我们丙组设计的电路和别的组一样,我们觉得换成大灯泡,两支路电流要超过干路电流。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两个灯泡并联的实验记录:
实验组数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1
2
3
5.分析和论证
根据同学们所测量出的数据,分析出实验结论,对比一下和原来的猜想是否一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到结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归纳总结: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表达式为IA=IB+IC。
6.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寻找问题。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