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演活了千里江山图,美得像画一样导入新课《千里江山图》局部导入新课课件中是我国北宋的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这是乾隆皇帝在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上题的诗句。《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长卷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我们常说“诗情画意”,那么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表现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吧。导入新课14 山水画的意境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学 习 目 标第一课时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难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课时目标作 者 简 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背 景 链 接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条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文 体 知 识惆( )怅( ) 真挚( )暮霭( ) 渲( )染赋( )予 身临其境( )朝朝暮暮( ) 浮光掠( )影chóuǎifùzhìchàngjìnɡzhāolüè字词积累xuàn( )图解( )押解( )浑身解数解( )柏树( )柏林柏( )横幅( )蛮横横jiějièxièbǎibóhénɡhènɡ指全身所有的本领。多音字惆( )惆怅稠( )稠密凋( )凋谢煌( )辉煌惶( )惶恐篁( )篁竹挚( )真挚掣( )风驰电掣擎( )擎天chóuchóudiāohuánɡhuánɡhuánɡzhìchèqínɡ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形 近 字渲( )渲染暄( )寒暄喧( )喧闹霭( )暮霭蔼( )和蔼xuànxuānxuānǎiǎi日落暮( )霭生,心中很羡慕( ),用布擦屏幕( )。mùmùmù【形旁辨字法】形 近 字惆怅: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浮光掠影:语不惊人死不休:伤感,失意。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意思是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默读全文,说说意境是什么。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整体感知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再读课文,梳理文脉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2.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①要深刻认识对象;②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3.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①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六段);②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七段)。4.“深刻认识对象”可以从哪两点着手?第八段:对所描绘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5.文章哪一段论述了“获得意境需要强烈、真挚的情感这一点”?光有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6.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第1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2段: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讲究意境提出观点第3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第4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第5段:如何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第7段: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6段: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8段:木然地画画,画不出好画第9段: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第10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怎样获得意境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二部分(2-4)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第三部分(5-8)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长期观察,站得高于现实,从而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第四部分(9-10)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意境课堂小结:情景意匠山水画的灵魂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段落 文中所举实例 表达效果第3、4段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4段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 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第7段 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 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第8段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 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参考答案: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参考答案:【示例】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本诗一、二句营造了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以其荒寒寂寞的氛围、凛冽逼人的寒气,折射了诗人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气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难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演活了千里江山图,美得像画一样2.图片课件中是我国北宋的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这是乾隆皇帝在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上题的诗句。《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长卷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我们常说“诗情画意”,那么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表现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吧。二、检查预习1.认识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条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3.文体知识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4.字词积累(PPT11-15)三、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默读全文,说说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4.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①要深刻认识对象;②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5.“深刻认识对象”可以从哪两点着手?①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六段);②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七段)。6.文章哪一段论述了“获得意境需要强烈、真挚的情感这一点”?第八段:对所描绘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7.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光有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8.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9.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二部分(2-4)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第三部分(5-8)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长期观察,站得高于现实,从而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第四部分(9-10)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四、课堂小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 《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doc 14 《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pptx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演活了千里江山图,美得像画一样.mp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千里江山图 .mp4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朗读.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