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陈文龙[注]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彩。2.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 分)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其二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朝齐诗人谢朓,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 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9 分)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刘禹锡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B.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鸷禽展翅迅飞的形象。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2.“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 分)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竟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 803 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unda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植物。④恩波:皇帝的恩遇。⑤斗:同“陡”,顿时。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B.颔联“竟”写活了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表现了高超的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 分)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漂泊的痛苦。C.末句中“风檐雨声”的主语是“新滩”,新滩流水声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D.全诗写江上踏青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2.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及详解一、1.B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弘扬正确的价值观。B项,“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误,颔联表明自己志向宏近,决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2.答案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可被敌人杀掉以血鲜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旬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作用,且对仗工整,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解答时,要先解释颈联的含意。颈联的意思是,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上下句语意陡转,从而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心。然后从对仗、语气上赏析表情达意的效果。二、1.B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题中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人眠”错误,难以人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2.答案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前诗的最后一句中“秋月城头”是以景结情的典型写法,后诗的最后一句“识是谢公诗酒人”将“月”拟人化,含蓄委婉。三、1.B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B 项“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2. 答案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仍存有“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如答象征,酌情给分。四1.C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C 项,“颈联没有怨恨之情”理解分析有误,颈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为“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诗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鼓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故选 C。2. 答案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个近景特写。②色彩丰富,浓淡相宜。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黄花,深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是远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筼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两处近景特写,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开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环境幽静。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黄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更显出环境的清幽,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五、1.A “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赏析有误。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是以乐景写哀情,内心凄苦。2. 答案①这句诗描绘了东风吹拂,春日和暖,笙歌声声,充满生机和乐的画面。②从触觉和听觉上写出了踏青江上行那种暖洋洋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凄苦的身世,以轻快的笔调抒写抑塞不舒的情怀。解析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这句诗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暖”是风吹日照的温暖的感受,“闻吹笙”是听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从全诗的角度分析,这句写的是乐景,而下面诗人抒发的是欲归不能归的苦闷和无奈,羁泊天涯的痛苦。因此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以温暖明媚的春光反衬诗人内心的痛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