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创新路上执着前行(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创新路上执着前行(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创新路上执着前行(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
——李大钊
贯注热忱,必定能开拓新的道路,做出超乎常理的事情。
——松下幸之助
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
——李政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简析】
这三句名言分别来自于革命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之口,三句话从不同的侧面分别阐述了创新的艰难、创新的条件和创新的意义。李大钊的名言告诉我们,创新“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这种代价,大至流血牺牲,小到劳心费神;没有牺牲和付出,就绝不可能轻易取得胜利。回首古今中外改革创新的历史,为之付出高昂代价的例子俯拾皆是。松下幸之助的名言告诉我们,改革创新需要“贯注热情”,没有“热情”的付出,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就不可能收获创新之果。李政道的名言则是向我们描绘了改革创新带来的美好图景:创造政经体制、社会秩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领域的崭新的天地,让我们拥有全新的生活。
写作此文,可以抓住其中一句重点分析,开口小而深挖掘;也可以综合其中两句话或三句话作整体分析,探究改革创新的条件和意义。写这种多个名句角度不同、含义各异而又阐述同一事物的材料作文,最好抓住一句重点分析,因为多句综合分析容易落入浮泛。
写第一则材料,可以以改革创新路上的重重困难以及创新者克服艰难险阻为重点;写第二则材料,可以以颂扬广大的改革先驱、科技尖兵如何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竭的热情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主题;写第三則材料,则重在表现改革创新的新成就、新气象。
中华民族自古就行进在一条崎岖的创新路上。今天,创新更是与你我处处相伴。
范文示例:
创新路上,执着前行
颜睿扬
中国人最崇尚古代文化,他们对历史文明的取舍,常常会表现得束手无策。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对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态度迥异——一个刻意求似,绝不逾矩;一个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曾问刘:“你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反问道:“你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段对话,在中国书坛留下了机智幽默又令人反思的一笔。
人们总爱以古为师,但是只有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谋发展,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才会赢得一片新天地。翁方纲的书法与古人形神兼似,固然值得称道,而刘墉师古却不泥古,在古人书法的神韵中融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最为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询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翻开书画史,从来就没有靠临摹而形成的风格,也没有因刻意求似而诞生的佳作。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舍弃和创新,才有了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这正如《易经》所云:“变则通,通则久。”
人们不满足于仅靠手工劳作,于是发明了机器;人们不满足于仅在地上行走,于是研制出飞机;人们不满足于仅用煤和油作能源,于是便探索出电的奥秘;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世界中的生活,于是便打造出虚拟世界并徜徉其间……这正印证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那句名言:“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每一项科技创新,都为我们开辟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让我们享受全新的生活!
如今,人类已经可以遨游太空,可以深潜海底,而科学家们却仍在努力探求着,在向着科学的巅峰攀登——为了使人类过上前所未有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这种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更表现在社会领域。君不见历史上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戊戌变法……哪一样不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和创新?这些变革和创新,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跃进,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更新。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全新时代,我们时时处处与创新相伴而行。在有近三千年封建社会传统根基的国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创新;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这是一种创新;“一带一路”、移动支付,这是一种创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同样是一种创新……尽管改革创新之路荆棘丛生,但是我们有坚强的领导,有勤劳的人民,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前程!
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现实告诉我们,要想求生存,要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360度无死角,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观念要创新,体制要创新,教育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我们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挠和困难,建设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执着前行,健步如飞!
【简评】
这篇作文有这样几个亮点:一是开头亮丽,有吸引力。故事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便于引入论题。二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由故事引入话题,再从科技和社会两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改革创新的意义,最后以热情的鼓动收束全文,全文浑然一体。三是论据充实,说服力强。文章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和道理论据,且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文章的說服力。四是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激情,语多铺排,有感染力。
时文链接: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姜赟
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
新型制浆技术实现砍更少的树造更多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虾肥鱼美,创新成矿理论开辟找矿新天地……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弘扬科学精神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防止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杜绝无谓事务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又需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原载《人民日报》2020年1月16日)
【简析】
这是一篇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时评。文章通过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评议,歌颂了中国当代老中青科学家的巨大奉献和突出成就,赞扬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全新的气象,分析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展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盛景。文章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做到点面结合、叙议结合,论据选用典型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分析时做到评析中肯、议论深刻……这些因素使得此文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值得中学生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