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这是一个政权并立的时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战争改革人口迁徙联姻或和亲人口大迁徙第一次:西晋八王之乱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次:两宋靖康之变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安史之乱中北方人口南下路线民族交融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请输入标题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半农耕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契丹控制区也是避难的选择背景:1.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契丹族与汉族日益密切。2.唐末战乱,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3.契丹人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学会农耕,过上了定居生活。契丹鸡冠壶契丹族教材第 33、34 页契丹族10世纪初 (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契丹族1.时间:2.人物:3.民族:5.都城:6.措施:7.效果:4.国号:辽(有时称契丹)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上京北塔契丹文字契丹货币教材第 33 页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辽史》卷32:《志第二·营卫志》四时钠钵图:春钠钵四时钠钵南北面官制度长城以南农耕文明:夏种秋收,定居生活长城以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四时钠钵图:冬钠钵拓展阅读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党项族1.时间:2.人物:3.民族:5.都城:6.措施:11世纪初(1038年)李元昊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党项族4.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教材第 34 页西夏买牛契约西夏文字西夏货币西夏铜牌辽与北宋的和战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一失,中原北部边防丧失了有利的防御地势燕云十六州,也叫 “幽云十六州” ,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儿皇帝石敬瑭教材第 36 页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宋太宗:攻辽失败对辽防御宋真宗:澶州之战宋辽议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消灭中原和南方割据雍熙北伐杨业画像教材第 35 页定州瀛州祁州洺州冀州澶州主和派王钦若陈尧叟主战派寇准南迁国都坚守阵地虽然辽军南下之势浩浩荡荡,但辽军伤亡惨重,处境不利。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宋史·寇准传》辽与北宋的和战教材第 35 页澶州之战时间:经过及结果: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材第 35 页澶渊之盟和议内容1、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2、辽军撤回,宋辽两国约为兄弟。3、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辽与北宋的和战教材第 35 页材料一: 宋代建国本与汉唐不同,宋建国的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大河(即黄河)北岸的铁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之屏障。——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悬军深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补给线跟不上。除此之外,他们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都没拿下来,大城市一个都没有拿下来。——纪录片《中国通史》军事:双方力不从心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二:北宋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两,宋辽战争每年军费五千万两。北宋与辽议和后 ,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民间贸易也很发达。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影响:社会经济: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促进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民众生活: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三: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百余年间没再发生大规模战事。辽国饥荒,宋朝会去援助,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后,宋朝使者带去消息,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辽与北宋的和战教材第 35 页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材第 36 页战争:1038年李元昊称帝。北宋拒绝承认其帝位,遂起兵讨伐。议和:宋朝节节被退,西夏立国时间短,连年战争消耗大,双方订立宋夏和约(庆历和议)京剧《狄青》内容: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另有各种生日、节庆所赐银、绢、茶,以及衣著杂帛等,总计二十五万五千。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材第 36 页影响:社会经济: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促进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民众生活: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①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教材第 36 页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中华帝国的版图。因而,中华帝国的收缩由于中国文明的扩张而得到了补偿。——(英)汤因比阅读汤因比的观点,对于辽、北宋与西夏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说你的看法。北宋西夏辽契丹族党项族汉族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1038年)辽(契丹)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赵匡胤汉 族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元 昊党项族兴庆府(西京)辽、西夏和北宋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三方的密切来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燕云十六州”对于北宋意味着什么?.flv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