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板》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沈括,历史人物名,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文言现象】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活板(“板”通“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3)若止印三二本(“止”,通“只”)2.词类活用(1)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2)以纸帖之 (帖: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3)林格贮之(名词作状语,用木格)(4)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5)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名词作动词,用火烤)3.解释下列多义词。【火】①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②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名词作动词,用火烤)【印】①五代时始印五经(用雕板印刷,谓语,动词。)②此印者才毕(印刷)③每一字皆有数印(印模。 宾语,名词。)④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为】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采用, 动词。)②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动词。)(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算是、认为是,动词。)⑤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算是)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动词,是)⑦每字为一印(动词,制成,刻)⑧又为活板(发明,动词)【自】①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另外)②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自然、自动)③同志们自己动手(本人,己身)④自动机器(不用人力而用机械装置直接操作的)⑤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以】①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②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就】: ①瞬息可就( 完成, 动词。)②持就火炀之( 靠近, 动词。)【帖】①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②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若】①不若燔土(如、像)②若止印三二本(如果)【之】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代雕版印刷)②持就火炀之(代词代铁板)③木格贮之(代词,代它们,即字印)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⑤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⑥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⑦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如“之”“也”等字(名词)【其】①其法:用胶泥刻字(代词,代活版印刷的)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代他的,指毕昇的)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代它的,反映铁板)【板】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雕版印刷的)②先设一铁板(此处指较硬的物体)③第二板已具(用“版”作印刷用的底板)4.古今意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蒙、盖;今义:冒出)(2)药稍熔(古义: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治病的药品)(3)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4)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框子;今义:用作名词如规范等)(5)薄如钱唇(古义:边缘;今义:人或某些动物中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重点字词解释】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为:做。2、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始:才;已:同“以”;为:是。3、又为活版。为:发明。4、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为:刻;火:名次作状语,用火;令:使。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用;和:混合;之类:这;冒:蒙、盖;之:代词,代铁板。6、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乃:于是、就;为:成为;就:靠近;炀:烤。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如果;止:同“只”,仅;为:算是。8、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已:已经;自:另外。9、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毕:完成;具:准备好;更互:交替、轮流;就:完成。10、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以:用;帖:用标签标出;为:做;帖:标签;贮:贮存。1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奇字: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旋:随即;成:完成,成功。12、不以木为之者。以:用;为:刻;者:……的原因。1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若:像;讫:终了、完毕;火:名词做动词,用火烧。14、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殊不:一点也不。1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为:被;【重点句子翻译】1、板印书籍, 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2、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3、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翻译: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翻译: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5、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翻译: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6、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翻译: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翻译: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她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8、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翻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9、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翻译: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10、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翻译: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弹,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课文内容理解】1、分别概括各段内容第一段:介绍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功效、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2、中心意思: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活版印刷的步骤是怎样的?答:程序顺序(时间顺序),刻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4、活版印刷如何制版?制字(刻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5、全文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即时间顺序来写,其中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即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突出活版的主要特征“活”字。本文抓住活版印刷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文章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个特征?答:特征:活;(1)字是活的:“又为活版,每字为一印”;(2) 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3) 印刷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4)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5)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6、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1)打比方:”薄如钱唇”生动形象的说明刻字的厚度。“字平如砥” 生动形象的说明板上字模的平整,突现制版技术的精妙。(2)作比较、列数字:“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突出强调活版印刷的优越性,即印的越多越快。(3)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4)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突出强调用燔土刻字的好处。(5)作诠释:“其法……”“不以木为之者……”7、“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始”字说明五代是雕版印刷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8、在介绍活版印刷之前,为什么还要介绍雕版印刷?答: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作铺垫。9、交代发明者毕升的身份为平民,有何作用?答: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10、“其法”在文中有何作用?“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版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题部分。11、活版使用中应注意哪些事项?(1)一字多印(2)奇字旋刻(3)分类贮存12、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1)更互用之(2)每一字皆有数印【原文语句回答】(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