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训练题一、单选题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在( )①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②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③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④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③④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③回族形成 ④灭亡西夏 ⑤建立行省制度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A. 疆域空前辽阔 B. 汉化的需要 C. 地方政权割据 D. 重视农业发展《元朝其实很有趣儿》将您带进蒙古元帝国的历史,领略其百年风云,兴衰成败。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下列不能反映其进步性的一项是(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推行了行省制度 C. 加强了民族交融 D. 大规模发动战争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有学者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巨变时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现象,下列能够说明元朝巨变的是( )①推行行省制,新疆首次纳入中央版图②设管辖机构,台湾首次纳入中央版图③兴起元杂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④民族交融达到新高潮,形成新的民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关于元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③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④元朝政府设立宣政院掌管西域的军民各项事务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其中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明太祖之所以高度评价元世祖,是因为元世祖( )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②推行行省制度,治国有方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④废丞相权分六部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藏族 D. 汉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 宋朝设立市舶司 C.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D. 元朝设立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机构。元朝宣政院辖地管辖的地区是( )A. 澎湖和琉球 B. 西藏 C. 西域 D. 河北、山东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 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意义深远。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管辖元朝“腹里”的行政机构是( )A. 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史实排序( )①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③我国版图达到历史上最大④我国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建立A. ①④③②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西藏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始于元朝,元朝统辖西藏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行省 C.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二、材料解析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出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文化。北宋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更是与进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密切往来、频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一批又一批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展》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如图)。材料四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的一例史实。宋朝时期的汉文化发展有什么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点?观察材料三的图片,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叫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清初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材料三: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材料四:如表时间 事件顺治帝 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 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康熙帝 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帝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乾隆帝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材料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摘自《学习强国》平台(1) 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何作用?(2) 材料二内容说明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3) 材料三中的“宣政院”设置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四,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至少写出两种,请注意不能写具体史实,必须是归纳性语言)(4) 请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实行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制度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下来的?(5) 结合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政治制度的设计、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个政策在宋朝实行三百多年,它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武将割据等祸事,但是也令北宋在军事上连遭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北宋 岁年网材料二 行省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质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材料三 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也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得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政策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政策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行省有哪些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军机处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的巨大贡献,要求识记重要史实。【解答】①②③④.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现为: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C【解析】略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BC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时期的“进步”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不符合进步性的特点。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明、清的相似之处,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①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元明清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故①②正确。③④.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统一政权,清朝不属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的大一统,③错误;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④错误,排除③④。故选A。 6.【答案】D【解析】略7.【答案】A【解析】略8.【答案】C【解析】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本题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①②③.元世祖忽必烈1276年灭掉南宋,完成统一,①正确;元世祖在位时期推行推行行省制度,并加强对西藏、琉球等边疆地区的管辖,②③正确。④.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故排除④。故选A。 10.【答案】B【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选项B符合题意。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C符合题意。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的意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东南边疆的措施--元朝设澎湖巡检司。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宣政院加强的管辖地区是西藏。故B正确。A.元代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故A错误。C.本项所述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D.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管辖地方的行政机构是行省,排除A;宣政院是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B;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排除D。故选C。14.【答案】D【解析】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前期出现的交子;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我国版图达到历史上最大;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应是④①②③。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交子、元朝的疆域、秦朝的建立,掌握相关史实的先后顺序。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交子、元朝的疆域、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D【解析】元朝时对西藏地区行驶行政管理权,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本题以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为依托,考查宣政院。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6.【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2)宋辽;宋夏;宋金;宋元的战争。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3)元朝的疆域辽阔;宣政院;回族。(4)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措施: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帝时期)确立金瓶掣签等。(5)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的方式,如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唐蕃会盟。(2)本题考查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指的是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如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元等。第二小问,据“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即可归纳得出特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3)本题考查元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据“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4)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差异;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包括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帝时期)确立金瓶掣签等。(5)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等。17.【答案】【小题1】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交往、交流)。【小题2】开明的民族政策。【小题3】元朝;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等。【小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或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小题5】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解析】1.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图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图反映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是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联姻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交往、交流)。2. 本题考查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的民族政策。3. 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及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方军政事务,因此“宣政院”设置于元朝。根据材料四“三次亲征,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势力”可知,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武力平叛;根据材料“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称号”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册封宗教领袖;根据材料“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设置管理机构等。 4.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五“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可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定下来的。5. 本题考查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18.【答案】(1)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弊端:令宋朝在军事上连遭挫败,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实质:行省实质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权力: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地方的管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3)原因:军机处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使得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认识:政治制度影响国家的发展,政治制度的设计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不断开拓创新。【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这个政策在宋朝实行三百多年,它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指的是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但是也令北宋在军事上连遭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可以概括,它的弊端是令宋朝在军事上连遭挫败,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根据材料“它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武将割据等祸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影响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质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实质是行省实质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根据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以得出,它的权力是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地方的管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3)本题考查军机处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归纳出,原因是军机处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它使得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军机处的影响是使得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本题考查对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认识是政治制度影响国家的发展,政治制度的设计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第6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