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四川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四川模拟)在周代,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这反映出周代( )A.人伦政治的瓦解 B.贵族政治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破坏 D.君统与宗统的结合【答案】D【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据材料“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及“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可知在行政管理上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故选D项;选项A,西周通过人伦政治来巩固统治,排除A项;选项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选项C,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022·四川模拟)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A.倡行礼治思想 B.重视官吏品行C.推崇德主刑辅 D.忽视官吏政绩【答案】B【考点】秦朝的统一【解析】【分析】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强调的是官吏必须忠诚、清廉、善行等,体现了对官吏品行的重视,B项正确;选项A,秦朝倡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选项C,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以刑为主,排除C项;选项D,材料“举事审当”便是对官吏行政的要求,而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有比较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不忽视官吏的政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对官吏的要求等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2022·四川模拟)唐初,在地方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唐代中期,采访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他们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一些监察长官还获得了“黜陟”等人事任免权限。这反映出唐代中期( )A.监察机构名存实亡 B.监察制度持续强化C.中央集权一度增强 D.监察官沦为地方官【答案】C【考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职监察官、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等信息可以判断,监察官员从定期到常任,从无固定治所到有固定治所,且监察长官的权限有所加强,这说明中央等对地方的监察有所加强,故选C项;选项A,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官的权限有所增长,并未名存实亡,排除A项;选项B, “持续强化”说法绝对,排除B项;选项D,材料未涉及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地方监察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前后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2022·四川模拟)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 中国出口 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主要种类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沉香、安息香、肉豆蔻、麝香、珍宝等在双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6.3% 93.7%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A.中国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B.南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C.民间贸易的发展冲击了朝贡体系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答案】A【考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解析】【分析】材料中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为沉香、麝香、珍宝等,与中国出口商品相比,南洋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的是中国成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A项正确;选项B,材料体现的是南洋地区的出口情况,无法得出南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的结论,排除B项;选项C,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选项D,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海外贸易,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材料中数据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2022·四川模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出于策略需要,英国并未将领事裁判权列入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但是清朝官员却主动出让这一权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这表明清政府(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答案】B【考点】两次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材料“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领事裁判权,没有意识到其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选项A,当时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A项;选项C,材料与清政府对外奉行投降政策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选项D,材料与法律制度建设落后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注重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2022·四川模拟)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 )A.清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B.清末新政的成效不大C.立宪派放弃改革诉求 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答案】A【考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表明,立宪派希望通过推翻当时的政府,来改造国家社会,进而说明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A项;选项B,材料与新政的成效无关,排除B项;选项C,立宪派放弃改革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排除C项;选项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的说法片面,仅从梁启超一人的说法不能推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危机,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2022·四川模拟)下图为1941年中美两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 )图6A.旨在讴歌国民政府的民主成就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强化了国统区人民反共意识D.宣告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答案】B【考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中美伟大领袖为公理自由奋斗”可知,二战期间,中国积极抗日赢得了美国的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选项A,当时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因此讴歌国民政府的民主成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选项C,此时处于第二次国共时期,因此强化了国统区人民反共意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选项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扣住材料的信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2022·四川模拟)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举办了“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三个大型讲习班。同时,一大批毕业生由政府派遣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这表明,当时中国( )A.建设事业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答案】A【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紧扣时间“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和留学生留学欧美日,再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人才,故选A项;选项B,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排除B项;选项C,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并未极大提高,排除C项;选项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2022·四川模拟)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分别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胴体的窈窕之美。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但是神庙没有多少宗教意味。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精神氛围深厚 B.女性已获得公民权C.城邦文化日渐轻浮 D.宗教已失去影响力【答案】A【考点】古代希腊文明【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古希腊的建筑体现了人性之美,说明当时古希腊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氛围,故选A项;选项B,古希腊的女性没有公民权,排除B项;选项C,材料与城邦文化轻浮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选项D,当时宗教的影响力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的建筑风格,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2022·四川模拟)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商品输出积累了大量财富C.宪政制度维护了政府的信用 D.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C【考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权利法案》【解析】【分析】材料“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说明的是宪政制度维护了政府的信用,故C项正确;选项A,与1832年议会改革有关,排除A;选项B,该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选项D,材料与社会矛盾的缓和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英国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的的信息“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2022·四川模拟)作为共产党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的首要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据此可知,这一纲领( )A.改变了德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B.标志着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C.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的结合【答案】D【考点】科学社会主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可知,根据德国实际,共产党提出了在德国的革命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的结合,D项正确;选项A,材料未涉及对德国共产党人使命的改变,排除A项;选项B,标志着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与第一国际的成立有关,排除B项;选项C,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1848年已经诞生,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扣住材料中的信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2022·四川模拟) 1982年,联合国大会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 )A.美国陷入单边主义的困境 B.联合国摆脱了大国的控制C.里根主义缺乏国际社会认同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答案】D【考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82年,联合国大会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可知,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冲击,联系第三世界的兴起等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D项正确;选项A,材料与美国陷入单边主义困境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选项B,联合国奉行“大国一致”原则,B项说法错误;选项C,材料与里根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对比,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3.(2022·四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材料二: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姓名 田产及收入 商业资本及收入 近代企业投资尤先甲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张履谦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杭祖良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材料三: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绅商阶层兴起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答案】(1)主要特点:以民间力量为主;接受官方的指导;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组织形式多样。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2)表现: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经营传统的商业;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利润的刺激等。(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洋务运动【解析】【分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可归纳出以民间力量为主;根据材料“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可归纳出接受官方的指导;根据材料“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可归纳出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从材料中的组织形式来看,组织形式多样。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弥补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发、维持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及导致乡绅势力的膨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表现:根据材料“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可归纳出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根据材料“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可归纳出经营传统的商业;根据材料“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可归纳出投资创办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可归纳出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及利润的刺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条件:纵观整个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及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主要特点:以民间力量为主;接受官方的指导;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组织形式多样。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2)表现: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经营传统的商业;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利润的刺激等。(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和当代的基层管理,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特点,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历史背景,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14.(2022·四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面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曾是中国革命派的特点和优点。然而这种优点又伴随着相应的弱点: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受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片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优点和缺点,两者都反映了三十年新陈代谢的历史结果。——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新陈代谢”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中国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符合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中的正确选择;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也伴随着相应的弱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薄弱;在进行革命战争时忽视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一时难以改变;战争频繁,缺乏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商品贸易发展艰难。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考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中“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曾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然而这种优点又伴随着相应的弱点”,“优点和缺点,两者都反映了三十年新陈代谢的历史结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即我国社会转型的优点或者缺点,明确所选观点,接下来从我国近代现代史转型时期,新陈代谢的相关史实对所选观点展开分析、评述,最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对应反思和升华,也可以用辩证角度对这一段历史展开评述,在评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故答案为:示例一: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中国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符合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中的正确选择;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也伴随着相应的弱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薄弱;在进行革命战争时忽视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一时难以改变;战争频繁,缺乏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商品贸易发展艰难。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要求,根据其优缺点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选择一个有充分论述依据的论题进行评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15.(2022·四川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济贫法自1601年颁布至1948年废除,贯穿了英国自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全过程。1601年颁布第一个济贫法。授权治安法官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662年《住所法》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1782年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扩大了济贫面,对教区收容院以外的贫困者给予救济。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穷人除了万不得已,不会中请救济,很多人不得已走上工作岗位。1911年放宽救济条件,1913年又改善了济贫机构的环境。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济贫法正式废除。(1)阅读材料,概括英国济贫事业发展的特征。(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济贫法不断变革的因素。【答案】(1)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和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权利法案》【解析】【分析】(1)特征:从材料中的英国济贫事业的发展来看,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材料中的济贫的重点来看,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根据材料“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可归纳出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从材料中的立法情况来看,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从材料中的救济方式、条件及范围来看,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民主政治的进步及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和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特征,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因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16.(2022·四川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摘编自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1)据材料,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答案】(1)原因:个性的不同(性格差异、兴趣有别);思想争鸣的加剧(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2)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争论立足于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大环境;争论源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争论就“理性王国”的形式而展开;争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深入。【考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及其主张【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可归纳出个性的不同;根据材料“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可归纳出思想争鸣的加剧。(2)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认识可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层的不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及推动启蒙思想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原因:个性的不同(性格差异、兴趣有别);思想争鸣的加剧(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2)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争论立足于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大环境;争论源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争论就“理性王国”的形式而展开;争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深入。【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对比,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原因,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认识,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四川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四川模拟)在周代,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这反映出周代( )A.人伦政治的瓦解 B.贵族政治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破坏 D.君统与宗统的结合2.(2022·四川模拟)出土文物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A.倡行礼治思想 B.重视官吏品行C.推崇德主刑辅 D.忽视官吏政绩3.(2022·四川模拟)唐初,在地方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唐代中期,采访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他们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一些监察长官还获得了“黜陟”等人事任免权限。这反映出唐代中期( )A.监察机构名存实亡 B.监察制度持续强化C.中央集权一度增强 D.监察官沦为地方官4.(2022·四川模拟)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 中国出口 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主要种类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沉香、安息香、肉豆蔻、麝香、珍宝等在双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6.3% 93.7%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A.中国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B.南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C.民间贸易的发展冲击了朝贡体系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5.(2022·四川模拟)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出于策略需要,英国并未将领事裁判权列入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但是清朝官员却主动出让这一权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这表明清政府(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6.(2022·四川模拟)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 )A.清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B.清末新政的成效不大C.立宪派放弃改革诉求 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7.(2022·四川模拟)下图为1941年中美两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 )图6A.旨在讴歌国民政府的民主成就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强化了国统区人民反共意识D.宣告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8.(2022·四川模拟)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举办了“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三个大型讲习班。同时,一大批毕业生由政府派遣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这表明,当时中国( )A.建设事业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9.(2022·四川模拟)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分别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胴体的窈窕之美。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但是神庙没有多少宗教意味。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精神氛围深厚 B.女性已获得公民权C.城邦文化日渐轻浮 D.宗教已失去影响力10.(2022·四川模拟)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商品输出积累了大量财富C.宪政制度维护了政府的信用 D.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11.(2022·四川模拟)作为共产党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的首要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据此可知,这一纲领( )A.改变了德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B.标志着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C.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的结合12.(2022·四川模拟) 1982年,联合国大会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 )A.美国陷入单边主义的困境 B.联合国摆脱了大国的控制C.里根主义缺乏国际社会认同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二、非选择题。13.(2022·四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材料二: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姓名 田产及收入 商业资本及收入 近代企业投资尤先甲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张履谦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杭祖良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材料三: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绅商阶层兴起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14.(2022·四川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面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曾是中国革命派的特点和优点。然而这种优点又伴随着相应的弱点: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受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片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优点和缺点,两者都反映了三十年新陈代谢的历史结果。——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新陈代谢”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2022·四川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济贫法自1601年颁布至1948年废除,贯穿了英国自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全过程。1601年颁布第一个济贫法。授权治安法官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662年《住所法》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1782年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扩大了济贫面,对教区收容院以外的贫困者给予救济。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穷人除了万不得已,不会中请救济,很多人不得已走上工作岗位。1911年放宽救济条件,1913年又改善了济贫机构的环境。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济贫法正式废除。(1)阅读材料,概括英国济贫事业发展的特征。(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济贫法不断变革的因素。16.(2022·四川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摘编自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1)据材料,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据材料“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及“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可知在行政管理上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故选D项;选项A,西周通过人伦政治来巩固统治,排除A项;选项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选项C,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答案】B【考点】秦朝的统一【解析】【分析】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强调的是官吏必须忠诚、清廉、善行等,体现了对官吏品行的重视,B项正确;选项A,秦朝倡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选项C,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以刑为主,排除C项;选项D,材料“举事审当”便是对官吏行政的要求,而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有比较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不忽视官吏的政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对官吏的要求等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答案】C【考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职监察官、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等信息可以判断,监察官员从定期到常任,从无固定治所到有固定治所,且监察长官的权限有所加强,这说明中央等对地方的监察有所加强,故选C项;选项A,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官的权限有所增长,并未名存实亡,排除A项;选项B, “持续强化”说法绝对,排除B项;选项D,材料未涉及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地方监察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前后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答案】A【考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解析】【分析】材料中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为沉香、麝香、珍宝等,与中国出口商品相比,南洋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说明的是中国成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A项正确;选项B,材料体现的是南洋地区的出口情况,无法得出南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的结论,排除B项;选项C,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选项D,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海外贸易,主要考查将材料、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材料中数据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答案】B【考点】两次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材料“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领事裁判权,没有意识到其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选项A,当时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A项;选项C,材料与清政府对外奉行投降政策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选项D,材料与法律制度建设落后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注重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答案】A【考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表明,立宪派希望通过推翻当时的政府,来改造国家社会,进而说明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A项;选项B,材料与新政的成效无关,排除B项;选项C,立宪派放弃改革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排除C项;选项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的说法片面,仅从梁启超一人的说法不能推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危机,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答案】B【考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中美伟大领袖为公理自由奋斗”可知,二战期间,中国积极抗日赢得了美国的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选项A,当时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因此讴歌国民政府的民主成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选项C,此时处于第二次国共时期,因此强化了国统区人民反共意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选项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扣住材料的信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答案】A【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紧扣时间“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和留学生留学欧美日,再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人才,故选A项;选项B,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排除B项;选项C,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并未极大提高,排除C项;选项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和三个讲习班“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答案】A【考点】古代希腊文明【解析】【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古希腊的建筑体现了人性之美,说明当时古希腊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氛围,故选A项;选项B,古希腊的女性没有公民权,排除B项;选项C,材料与城邦文化轻浮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选项D,当时宗教的影响力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的建筑风格,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答案】C【考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权利法案》【解析】【分析】材料“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说明的是宪政制度维护了政府的信用,故C项正确;选项A,与1832年议会改革有关,排除A;选项B,该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选项D,材料与社会矛盾的缓和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英国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中的的信息“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答案】D【考点】科学社会主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可知,根据德国实际,共产党提出了在德国的革命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的结合,D项正确;选项A,材料未涉及对德国共产党人使命的改变,排除A项;选项B,标志着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与第一国际的成立有关,排除B项;选项C,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1848年已经诞生,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扣住材料中的信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坚决颠覆封建主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答案】D【考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82年,联合国大会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可知,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冲击,联系第三世界的兴起等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D项正确;选项A,材料与美国陷入单边主义困境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选项B,联合国奉行“大国一致”原则,B项说法错误;选项C,材料与里根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对比,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答案】(1)主要特点:以民间力量为主;接受官方的指导;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组织形式多样。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2)表现: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经营传统的商业;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利润的刺激等。(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洋务运动【解析】【分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可归纳出以民间力量为主;根据材料“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可归纳出接受官方的指导;根据材料“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可归纳出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从材料中的组织形式来看,组织形式多样。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弥补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发、维持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及导致乡绅势力的膨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表现:根据材料“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可归纳出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根据材料“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可归纳出经营传统的商业;根据材料“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可归纳出投资创办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可归纳出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及利润的刺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条件:纵观整个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及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主要特点:以民间力量为主;接受官方的指导;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组织形式多样。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2)表现: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经营传统的商业;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参与近代企业的管理。历史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利润的刺激等。(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和当代的基层管理,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特点,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历史背景,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14.【答案】示例一: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中国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符合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中的正确选择;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也伴随着相应的弱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薄弱;在进行革命战争时忽视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一时难以改变;战争频繁,缺乏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商品贸易发展艰难。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考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中“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曾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然而这种优点又伴随着相应的弱点”,“优点和缺点,两者都反映了三十年新陈代谢的历史结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即我国社会转型的优点或者缺点,明确所选观点,接下来从我国近代现代史转型时期,新陈代谢的相关史实对所选观点展开分析、评述,最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对应反思和升华,也可以用辩证角度对这一段历史展开评述,在评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故答案为:示例一: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中国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符合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人民在革命道路中的正确选择;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由民主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也伴随着相应的弱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薄弱;在进行革命战争时忽视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一时难以改变;战争频繁,缺乏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商品贸易发展艰难。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灵活性较强,根据材料信息要求,根据其优缺点可以确定多个论题,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论题前,首先要按要求提取信息,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选择一个有充分论述依据的论题进行评述,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15.【答案】(1)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和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权利法案》【解析】【分析】(1)特征:从材料中的英国济贫事业的发展来看,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材料中的济贫的重点来看,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根据材料“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可归纳出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从材料中的立法情况来看,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从材料中的救济方式、条件及范围来看,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民主政治的进步及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2)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和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特征,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因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16.【答案】(1)原因:个性的不同(性格差异、兴趣有别);思想争鸣的加剧(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2)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争论立足于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大环境;争论源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争论就“理性王国”的形式而展开;争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深入。【考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及其主张【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可归纳出个性的不同;根据材料“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可归纳出思想争鸣的加剧。(2)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认识可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层的不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及推动启蒙思想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原因:个性的不同(性格差异、兴趣有别);思想争鸣的加剧(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2)差异: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推崇理性;卢梭主张民主共和,质疑理性,宣扬感情至上。认识:争论立足于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大环境;争论源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争论就“理性王国”的形式而展开;争论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深入。【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对比,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原因,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认识,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学生版).docx 四川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