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东中考地理 考情分析 备考(含2021年中考试题分析)(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广东中考地理 考情分析 备考(含2021年中考试题分析)(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地理
01
课标命题新动向
02
选择题考情分析及解题技巧
03
非选择题考情分析及解题技巧

04
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
课标命题新动向
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试题彰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试题着重对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进行考查,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引导初中学校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试题情境设计结合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凸显综合性、区域性、生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助推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1.体现地理学科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业水平考试成为检验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能力,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4~6题,引入的情境是毛泽东在 1933 年重过江西省瑞金大柏地时,作词《菩萨蛮·大柏地》,展示大柏地在江西省的位置示意图和 1929 年大柏地作战示意图。10~12题,引入的情境是《沿着高速看中国》专栏,见证建党百年中国巨大变化。通过这些情境,反映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建党百年历程,凸显了深入红色发源地,探寻百年建党梦想与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很好地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2.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理课程重点关注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发展的观念,弘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论,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保护。
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第32题,以白鹤的生存环境为载体,增强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第31题以盘锦市种植海水稻和我国北方盐碱地推广种植海水稻的意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3.精心创设试题情境,关注社会民生及热点问题
试题情境的创设是试题命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条件。试题命制过程中,需要精心创设试题情境,为设问的提出和选项的设置提供背景材料。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精心创设试题的背景材料,大部分的试题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旨在培养考生洞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对初中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引导。
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7~9题,通过“珠江入海口部分地区岸滩面积变化情况”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广东海洋”这一热点问题;又如22~24题,以“我国南方某市常住人口数量与性别比”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的变化;又如29~30题,以“2020 年 9 月习近平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问题。
综上所述,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坚持引导考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思维习惯。引导初中地理教学重视地理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依托主干知识,通过精心创设试题情境,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初中地理教学,服务广东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
选择题考情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考情分析
课标版块 考点精要 题 号 考查内容(2021) 题 号 考查内容(2020)
(一) 地球与 地图 1.地球和地球仪 5 季节的判读 1 节气的判读
2 经纬度的判读
2.地图和地形图 6 地形的判读 4 地形的判读
5 方向的判断
1 相对高度的计算
6 相对高度的计算
(二) 世界 地理 1.海洋与陆地 25 洲界白令海峡 7 识别六大板块
2.天气与 气候 17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8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8 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 29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9 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
3.居民与 聚落 20 民居 未考查
21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28 俄语
4.地区发展差异 未考查 未考查
5.认识区域 26 分析海运的航行条件 19 巴西的自然概况
20 巴西的人文环境
24 北美洲温带雨林的分布
27 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港口较少的原因 25 影响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30 蝗灾产生的影响
(三) 中国 地理 1.疆域与 人口 13 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 26 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
22 我国南方某市常住人口增加的原因
23 我国南方某市男女性别比变化的时间段
24 我国南方某市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原因
(三) 中国 地理 2.自然环境 与自然资源 3 气象灾害 14 喀斯特地区居民饮水困难的
主要原因
10 天气符号
29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 15 解决喀斯特地区饮水困难
可采取的措施
30 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16 中国的地势特征
27 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措施
(三) 中国 地理 3.经济与 文化 2 河流上游地区适宜发展的产业 17 2018年中国高铁的分布状况
12 包茂高速带动沿线革命老区发展的产业 18 中国大规模建设高铁网络的
主要目的
14 河口海岸水库
(三) 中国 地理 4.地理差异 4 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13 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5.认识区域 11 广西桂林的地貌景观 8 垃圾分类
15 宁夏生产葡萄酒的有利条件 9 为推进城市垃圾分类,
个人应承担的主要义务
16 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21 北京生态建设
22 北京的区位优势
23 北京的战略定位
(四) 乡土 地理 广东的自然和 人文概况 7 广州市岸滩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期 10 自然灾害
8 珠江入海口地区岸滩面积增加最多的城市 11 修建水库的目的
9 珠江入海口地区海岸线向海推进的原因 12 水利工程
2.选择题解题技巧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地理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各个试题相互关联,考生答题时往往发生连锁反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妥,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部丢分,损失惨重,所以必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支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2)“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支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题支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支。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支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支时,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支,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支,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支。
(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4)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直选法、排除法、优选法、特例反证法、比较法、排序法、图文转换法、图解法、因果联系法等。
非选择题考情分析及解题技巧
1.非选择题考情分析
2021年广东中考非选择题延续了2020年的考查形式,填空题加简答题。第31题考查中国地理的知识点,第32题考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相结合的知识点。两道题的考查方向均与生产生活相关联,强调地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引导考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31题的第(1)问,考查盘锦市的地理位置,“无图不地理”,考生可在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第(2)问,考查农业的影响因素和模式,题目比较灵活,考查学生对农业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和对农业新模式的了解与应用; 第(3)问,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盘锦市种植海水稻的有利条件,注重考查考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4)问,简述在我国北方盐碱地推广种植海水稻的意义,重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的推演能力。
材料背景: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2021年年初,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宣布,力争2021年推广示范100万亩海水稻种植,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盐碱地里飘稻香”。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当前,我国正力图利用数亿亩的盐碱地发展“海水稻”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培育并推广耐盐碱的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零饥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31题引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的社会热点问题,重点考查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除了考查学生分析原因、开发评价的“区域认知”素养和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外,重点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表明人类、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因”不同的地理环境“制”人类不同活动的“宜”,协调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32题的第(1)问和第(2)问,分别考查白鹤繁殖地的海陆位置、温度带、地球运动和鄱阳湖的概况。同样考查考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3)问,简述俄罗斯北部苔原地区成为白鹤繁殖地的有利条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第(4)问,说明冬季鄱阳湖露出浅滩的原因,重点考查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的推演能力。
第32题以生物为背景,考察了地理位置,我国河流概况,并引入动物生存条件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内容可以看出,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精心创设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有利于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非选择题的图片清晰,资料丰富,知识点来自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重视必备知识的落实,同时通过拓展知识,注重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训练培养。
精美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白鹤的感性认识,地理位置图的展示,培养学生地理过程的分析能力。导入社会热点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非常注重对图文分析能力、对比推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
(3)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分,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 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 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也就是分析解题条件,确定思维方向。
(4)做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首先,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第二步:结合非选择题的题干和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条理、答得精。
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
1.彰显学科特点,考查主干内容
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以学科主干内容为核心,深度契合教学要求,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
(1)地球与地图:2021年的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关于地球与地图的内容,选择题出现了三道题。第一题考了相对高度,第五题考了季节的判断。第六题考了地形部位的名称。非选择题,第31题的第(1)问,第二空考了两点之间的方向。第32题的第(2)问的第三空考了地球的运动。对比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我们发现“地球与地图”这一高频考点,题目难度都不大。2021年没有考经纬网的内容。
(2)天气与气候:气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跃和富有变化的要素,是历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高频考点。2021年的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选择题第5题,考的是判断季节;选择题第10题,考查天气符号的识别;选择题17~19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选择题第20和第21题,考查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3)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近三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都考查了农业区位。2019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第32题,考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血橙;2020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第31题,考了宁夏盐池县的柠条种植;2021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31题,考了盘锦市的水稻种植。农业区位是近三年的非选择题的高频考点。
前两年的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非选择题都有工业区位的分析,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有所调整,引入了生物生存条件的分析。
(4)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主要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时空关系和相关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研究地理事物,首先我们要知道该地理事物在哪里 此时就需要描述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学生能应用地图,说出某区域地理位置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非选择题的第31题就是地理位置对海水稻种植的影响。
(5)中国的疆域与人口:2021年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选择题第13题,考查了“适合修建河口海岸水库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选择题22~24题考查了我国常住人口数量与性别比的变化。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内容是历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高频考点。
(6)交通运输:2021年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选择题第10~12题,引入“2021 年 4 月光明日报推出《沿着高速看中国》专栏,见证建党百年中国巨大变化”的情境,展示我国重大的交通工程建设“包茂高速”,它是连接内蒙古包头和广东茂名的高速公路,途经延安、南泥湾等多个革命老区。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是历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高频考点,建议结合时事,关注我国重大的交通工程建设。
中国地理是每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头戏,2021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题,中国地理有18道,2020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中国地理有17道,中国地理的内容占了选择题的半壁江山,而且题目相对灵活,紧扣时事热点,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并掌握的内容。
2.注重读图和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无图不地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结合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对地理学科考核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会利用图表进行判断、学会借助地图来掌握知识、运用地理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图展示学习结果。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突出表现了地理“无图不成题”的学科特色,很多题目都是通过有效提取图上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重点考查学生对地图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引导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教育学生对图形的重视,同时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逻辑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选择题第1题,通过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计算得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3.关注社会民生及热点问题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发现,历年试卷都会联系近期国内外热点事件及社会民生问题,彰显其时效性。例如,2021年是建党百年,地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选择题10~12题,引入“2021 年 4 月光明日报推出《沿着高速看中国》专栏,见证建党百年中国巨大变化”的时事热点,见证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选择题第12题,以“包茂高速带动沿线革命老区发展的产业”为案例,体现了在党中央关怀下,革命老区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弘扬了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增强民族精神。
4.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
2021年广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卷,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层层深入,杜绝接受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例如,选择题第13题,考查了“适合修建河口海岸水库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给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掌握区域学习方法才是区域学习的核心所在,既利于学科的发展,又利于学生的学习,避免造成中学地理知识变成“死记硬背”的现象。
5.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新课标强调,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自然界的每个要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产生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地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突出学生探究和实践的重要性。例如,选择题第20题和第21题,考查了学生从照片中的建筑归纳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该试题情境生活化,巧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不同自然环境下,对民居的认知和判断,旨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正确活动的行为,提升生存能力,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并且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