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热播剧《功勋》(英雄榜)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热播剧《功勋》(英雄榜)

资源简介

热播剧《功勋》“英雄榜”
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申纪兰……正因为像他们一样许许多多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侠之大者,中国脊梁才得以挺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富才强得以厚积薄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热播剧《功勋》中的英雄事迹,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2中考满分作文助力。
李延年:能文能武
李延年,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20余次。在湘西剿匪中曾与土匪“掰过手腕”,指挥连队以微小的代价取得剿匪20余人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度弹尽粮绝,通信中断,他指挥仅存的40多个有生力量,靠着收集敌人遗弃的武器,最终毙伤美军600余人,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高地实施反击,李延年带领连队负责从左路攻击,率先夺下一个山头。9日天亮,3营攻占346高地主峰在内的五个山头,7连同另外三个连队汇合。李延年立即组织官兵做好随时迎接敌人反冲锋的准备。在美军的反攻中,面对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轰炸支援,3营官兵也伤亡惨重。战斗到9日下午,在顶住敌人的反扑后,7连只能编成4个班了,其他三个连情况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动召集四个连的干部召开会议,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在惨烈的战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针对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先后5次整顿部队,在营连干部牺牲较大的情况下,协调组织4个连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力的鼓动口号,在战斗顺利的情况下鼓舞部队勇猛向前,在紧急情况下,压住阵脚,转危为安,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热情。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连续攻占敌阵地,打退敌数次反扑,毙伤美军600余人,使其无力继续推进,以自身的牺牲维持了47军战线的稳定,为我军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革命本色、爱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和使命等
申纪兰:对党忠诚 执着为民
申纪兰,连续1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争取权益。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为争取男女平等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后,她积极参加劳动。上世纪50年代,村里男女参加农社活动,申纪兰担任农社副社长。当时女劳力挣的工分是“老五分”,而男劳力能挣十分。她不服输,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男劳力“踩犁”“匀粪”,她也行,而且干得比男劳力还好。她的故事被报道出来,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申纪兰也成为争取妇女权益的“先锋”“劳模”,并连续十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不服输”“倔强”是申纪兰鲜明的性格标签。见过她的人,都对她的那双大手印象深刻。在她89岁高龄的时候,记者去采访申纪兰,她一把握住记者的手,提出要和记者掰手腕。那年秋天,她还能自己下地干活,村干部考虑她年事已高,提出帮她代收玉米,被她严词拒绝。
在申纪兰的心中,党和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永远排在自己前面。90年代,申纪兰带着村民搞集体经济,她带着村委班子成员一大早坐上班车,跑到临汾去考察。几个人看了一天,舍不得在外面吃一碗面。她说:“出来都是花大队的钱,这是集体的利益,我们舍不得花。”直到晚上,饥肠辘辘的他们回村之后才吃上饭。在全国人大代表任上,申纪兰一直兢兢业业。“我是农民出身,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飞机场的建设、太焦高铁等都是在她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提议下而实现的。这些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个。
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无私奉献、不忘初心、执着为民等
于敏:“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一把计算尺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在多年研究中解决了许多氢弹原理突破的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忠于祖国、无私奉献、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等
孙家栋:“北斗”璀璨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 孙家栋荣誉满身。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孙家栋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他将60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如今,由孙家栋担任总师的一项项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坐标: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并携带月壤返回,.孙家栋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据老伴魏素萍回忆,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凉台上,仰头仔细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回顾近60年的航天生涯,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成就了自己:“国家给了这样一份重任,能够受到国家如此信任,我感到非常荣幸,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自主创新、无惧困难、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等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被选中参研核潜艇,他把家安到实验基地。没有参照无计算机,他带领团队从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盘演算出成千上万数据,还为获一手资料亲自深潜。因工作保密,30多年只见了母亲-面!在他带领下,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
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 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惧困难、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等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话题:爱国、专注、投入、热爱、执着追求等
袁隆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句话做了生动的诠释。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一-所农校教书。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让所有人都远离饥成。于是,袁隆平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水稻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了株长势特别好的天然杂交稻,从此,开辟了杂文水稻领域的新天地。杂交水稻、海水稻、沙漠水稻、超级稻,袁隆平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极限,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多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已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大面积种相植。
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探索逐梦、执着追求等
张富清:老兵风骨 英雄本色
73年前,24岁的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的一名突击手;1955年转业后,张富清为建设湖北来凤,足迹踏遍那里的山山水水;现在,97岁的张富清,荣誉加身,本色依旧。这位战斗英雄曾经为了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转业后深藏功名数十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
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坚守初心、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忠诚爱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