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文地理下册6.4.2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武义县物宝天华,萤石蕴藏量约4000万吨,居全国各县之首。以前萤石仅作为价值不高的工业原料使用,现在这些晶莹剔透、色泽鲜艳的晶体被匠人们巧手雕刻,制成了精美的珠宝、工艺品,大大提高了萤石的附加值,从按吨计算走向“克拉时代”,武义也从“萤石之乡”迈向“中国萤石文化之都”。如今,武义萤石工艺品已热销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武义要打造“中国萤石文化之都”,要求我们( )A.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 B.加强资源立法的力度C.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 D.加大获取资源的速度(2)武义萤石工艺品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 )①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出路②资源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③当今世界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④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16 年,治黄水利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家乡湖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2017 年 3 月 19 日,湖州市三夺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 禹鼎”。据此回答以下问 题。(1)潘季驯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的是( )A.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 B.治水有功,授予少保一职C.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 D.列强横行,率兵英勇抵抗(2)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 )①保护环境 ②对外开放 ③一国两制 ④可持续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绍兴发展依托于绿水青山。2018年绍兴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48家,关停热电企业7家,推广新能源汽车5026辆,打响了蓝天保卫战。这样做( )①是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②表明解决环境问题是绍兴当前的工作中心③体现了绍兴努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④体现了绍兴着力追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区域发展的思想方法。下列不符合此重要思想方法的是( )A.上海宝山设钢厂 B.西北地区种牧草C.黄河湿地建别墅 D.台州三门核电站5.东北地区周围山地环绕,著名的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可相应发展( )A.耕作农业 B.畜牧业C.林业和特产区 D.种植茶树、竹子等经济作物6.绍兴市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片:新昌县做透了“旅游文化”,绍兴县做强了“民营文化”,诸暨市做深了“西施文化”,嵊州市抓好了”越剧文化”。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中首先应当( )A.因地制宜 B.优势互补 C.交流合作 D.共同发展7.我国重点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符合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 )A.因地制宜 B.优势互补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8.下列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A.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西北牧区退耕种草9.2015年我国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 )①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发展 ②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一体化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嬴 ④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特点和条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18年绍兴举行首届发展大会,1000余位越商、乡贤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怀着家书的浓情邀约,汇聚故里,为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出谋划策,形成了发展黄酒、珍珠历史经典产业等多个共识,并签约16个项目,引资687.7亿元。这一盛会( )①发扬了基层民主的自治精神 ②见证了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④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律意识增强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2)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12.同学们学了PRED问题后。对四者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有( )①小红:四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 ②小华:四者关系是统一整体③小丽:优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 ④小龙:要实现PRED相协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19七上·义乌期中)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这是( )A.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B.为了体现他们的生活特色C.因为爱斯基摩人特别耐寒 D.因为他们喜欢与众不同14.2019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区植被面积的增长率(如题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为中印两国点赞。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上述材料表明( )A.全球的生态问题已经得到解决B.除了中印两国外其它国家人民环保意识低下C.中印两国积极应对全球的生态问题D.环境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15.下图为小西同学针对环境问题梳理的知识框架,“……”处内容应该是( )①建设人工林场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12月25日杭州到黄山最美高铁正式开通,串起了西湖、西溪、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山等世界级旅游胜地。(1)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地理区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2)根据材料,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分析高铁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问题。(3)简述杭黄高铁对沿途旅游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年Z省和L市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地区 GDP总值(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Z省 46485 38529 47237 22866L市 1200.226757 35968 16459材料二:L市委市政府指出,L地区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着力打造美丽幸福新L市。(1)概括材料一的经济数据及相互联系。(2)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关系。(3)从国情教育的角度,分析L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惠民”的依据。18.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40年来,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北地区森林植被稀少,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严重,最严重地区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达数万吨,土地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会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材料二:40年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三北工程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推广有关“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等技术,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40年来,三北工程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材料三:三北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有德,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和工人干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石光银,沙海里摸爬滚打40年,创造出“公司+农户+基地”的治沙模式,大办沙产业,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在他们的带领下,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草,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1)三北地区曾面临着哪一类环境问题困扰?结合材料一说说造成该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一项。(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原因。(3)40年来,三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下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一中A、B、C、D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C.地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D.地河湖较多。材料二:图二中的E、F、G三地,E为城市中心区,F为城市郊区,G为远离城市的地区。(1)材料一中的A、B、C、D四个地区分别安排哪种农业生产部门最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F地应选择哪一项 G地应选择哪一项?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一说你的理由。(3)通过以上分析,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A(2)C【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可知,武义县利用丰富的萤石资源,充分开发萤石的价值,制成了精美的珠宝、工艺品,从按吨计算走向“克拉时代”,这说明了武义县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故A正确,BCD错误。(2)武义萤石工艺品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当今世界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故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2.【答案】(1)D(2)B【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潘季驯 (1521—1595),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万历六年,张居正启用先前总量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根据历史知识,在明代不可能列强横行,潘季驯也不可能率兵英勇抵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是发展经济的政策,不是治理环境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3.【答案】C【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绍兴发展依托于绿水青山,打响了蓝天保卫战,体现了绍兴努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是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①③④符合题意,正确。②观点错误,绍兴当前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方法。黄河湿地建造别墅将会对湿地造成破坏,湿地的功能受到影响,造成生态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他答案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可持续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5.【答案】C【知识点】东北三省;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北地区周围山地环绕,著名的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可相应发展林业和特产区。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山区以森林版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权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6.【答案】A【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我国各地区一定要着眼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找好着力点。根据各地的特点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只有分析本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资源特点和优势产品,因地制宜,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7.【答案】B【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重点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符合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优势互补。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原则。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地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8.【答案】D【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东北林区伐木种粮会造成水土流失,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会造成洪涝灾害,云贵高原陡坡开荒也会造成水土流失,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西北牧区退耕种草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该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清楚我国各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9.【答案】A【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嬴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10.【答案】D【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绍兴举行首届发展大会,海内外人士为发展大绍兴出谋划策,②见证了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④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原则。故 ②③④ 正确。①发扬了基层民主的自治精神,题中没有涉及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谋求发展的必要性与举措。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11.【答案】(1)A(2)B【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该林场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寻求发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效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2)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须选择。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1)A。(2)B。【点评】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12.【答案】B【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全球环境问题;世界资源问题;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PRED问题是指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不协调,防治的措施是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据此分析,①②④的表述符合题意。优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与题意的协调发展不一致,故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结合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13.【答案】A【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 ,这是他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14.【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据“2019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区植被面积的增长率(如题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为中印两国点赞。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关键信息“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印两国积极应对全球的生态问题。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紧扣材料来理解回答。解答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出最恰当的答案。15.【答案】B【知识点】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洲环境治理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较易。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国家靠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材料。非洲要摆脱单一经济的发展,也需各国帮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为了满足粮食需要,不断的破坏生存的环境,现阶段人口、粮食、环境是非洲面临的巨大问题。 图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设人工林场、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非洲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从造成粮食短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草地,又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一系列的问题16.【答案】(1)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2)多山地、丘陵,施工难度较大;降水丰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影响工程建设。(3)缩短了旅途时间,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根据图和材料分析可知,杭黄高铁是连接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所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根据杭州气候图可知 ,杭州冬 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2)据图可知,该地区多山地、丘陵,增加了施工难度;根据杭州气候图可知,该地区降水丰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3)杭黄高铁建设的影响有: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区间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等,缩短了旅途时间,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点评】杭黄高速铁路,即杭黄高铁,东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经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脉进入安徽省,经宣城市绩溪县和黄山市歙县、徽州区至黄山北站,线路全长265公里,设计时速250km/h。全线共设杭州东、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东、淳安(千岛湖)、三阳、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站共10个车站。17.【答案】(1)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绿水青山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和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L市生态环境优越,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态惠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比较Z省和L市各经济数据,同时又要比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此可知,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本题实质上是回答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据此可以从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会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3)本题要求从国情教育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本题可以从我国国家性质,党和政府的宗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公平正义,绿色发展的理念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宗旨,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中等。18.【答案】(1)生态破坏。自然因素:降水少。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2)重视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绝色惠民,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带领;发扬了“三北精神”。(3)生态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经济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效益:三北防护林很多区域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三北工程,那里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边境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革。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三北地区曾面临着生态破坏。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降水少。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原因。重视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绝色惠民,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带领;发扬了“三北精神”。(3)生态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经济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效益:三北防护林很多区域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三北工程,那里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边境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革。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点评】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19.【答案】(1)从图片变迁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我国环境问题;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从图片变迁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根据第一问可判断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理由阐述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来组织回答。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之路。故答案为:(1)从图片变迁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洞庭湖的变迁为切入点 ,将时间、空间、历史、地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性、 协调性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20.【答案】(1)A——林业;B——种植业;C——畜牧业;D——渔业(2)F地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G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因F地距离城市比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应及时,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质期比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条件,但远离城市,适合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业。(3)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对其生长最有利的地区。【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 A——林业;B——种植业;C——畜牧业;D——渔业 。(2) F地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G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因F地距离城市比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应及时,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质期比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条件,但远离城市,适合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业。(3) 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对其生长最有利的地区。【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1 / 1人文地理下册6.4.2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武义县物宝天华,萤石蕴藏量约4000万吨,居全国各县之首。以前萤石仅作为价值不高的工业原料使用,现在这些晶莹剔透、色泽鲜艳的晶体被匠人们巧手雕刻,制成了精美的珠宝、工艺品,大大提高了萤石的附加值,从按吨计算走向“克拉时代”,武义也从“萤石之乡”迈向“中国萤石文化之都”。如今,武义萤石工艺品已热销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武义要打造“中国萤石文化之都”,要求我们( )A.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 B.加强资源立法的力度C.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 D.加大获取资源的速度(2)武义萤石工艺品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 )①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出路②资源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③当今世界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④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2)C【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可知,武义县利用丰富的萤石资源,充分开发萤石的价值,制成了精美的珠宝、工艺品,从按吨计算走向“克拉时代”,这说明了武义县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故A正确,BCD错误。(2)武义萤石工艺品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当今世界具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故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2.2016 年,治黄水利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家乡湖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2017 年 3 月 19 日,湖州市三夺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 禹鼎”。据此回答以下问 题。(1)潘季驯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的是( )A.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 B.治水有功,授予少保一职C.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 D.列强横行,率兵英勇抵抗(2)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 )①保护环境 ②对外开放 ③一国两制 ④可持续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D(2)B【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潘季驯 (1521—1595),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万历六年,张居正启用先前总量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根据历史知识,在明代不可能列强横行,潘季驯也不可能率兵英勇抵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是发展经济的政策,不是治理环境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3.绍兴发展依托于绿水青山。2018年绍兴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48家,关停热电企业7家,推广新能源汽车5026辆,打响了蓝天保卫战。这样做( )①是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②表明解决环境问题是绍兴当前的工作中心③体现了绍兴努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④体现了绍兴着力追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绍兴发展依托于绿水青山,打响了蓝天保卫战,体现了绍兴努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是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①③④符合题意,正确。②观点错误,绍兴当前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区域发展的思想方法。下列不符合此重要思想方法的是( )A.上海宝山设钢厂 B.西北地区种牧草C.黄河湿地建别墅 D.台州三门核电站【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方法。黄河湿地建造别墅将会对湿地造成破坏,湿地的功能受到影响,造成生态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他答案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可持续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5.东北地区周围山地环绕,著名的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可相应发展( )A.耕作农业 B.畜牧业C.林业和特产区 D.种植茶树、竹子等经济作物【答案】C【知识点】东北三省;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北地区周围山地环绕,著名的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可相应发展林业和特产区。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山区以森林版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权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6.绍兴市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片:新昌县做透了“旅游文化”,绍兴县做强了“民营文化”,诸暨市做深了“西施文化”,嵊州市抓好了”越剧文化”。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中首先应当( )A.因地制宜 B.优势互补 C.交流合作 D.共同发展【答案】A【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我国各地区一定要着眼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找好着力点。根据各地的特点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只有分析本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资源特点和优势产品,因地制宜,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7.我国重点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符合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 )A.因地制宜 B.优势互补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答案】B【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重点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符合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优势互补。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原则。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地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8.下列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A.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西北牧区退耕种草【答案】D【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东北林区伐木种粮会造成水土流失,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会造成洪涝灾害,云贵高原陡坡开荒也会造成水土流失,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西北牧区退耕种草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该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清楚我国各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9.2015年我国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 )①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发展 ②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一体化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嬴 ④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地区特点和条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嬴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10.2018年绍兴举行首届发展大会,1000余位越商、乡贤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怀着家书的浓情邀约,汇聚故里,为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出谋划策,形成了发展黄酒、珍珠历史经典产业等多个共识,并签约16个项目,引资687.7亿元。这一盛会( )①发扬了基层民主的自治精神 ②见证了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④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绍兴举行首届发展大会,海内外人士为发展大绍兴出谋划策,②见证了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力量,③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④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原则。故 ②③④ 正确。①发扬了基层民主的自治精神,题中没有涉及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谋求发展的必要性与举措。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11.某林场原来靠大量砍伐树木赚钱,每年的经济效益很低,后来林场领导改变思路,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来寻求发展。两年下来,一棵树没砍,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该林场的举措体现了(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法律意识增强C.资源人均意识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2)该林场没有砍树,综合效益反而更高。这说明( )A.经济发展无须开发利用资源B.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更加促进经济发展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棵树也不能砍D.其他林场都应全部模仿这个林场的做法【答案】(1)A(2)B【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该林场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寻求发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效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2)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视为统一整体,综合协调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须选择。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1)A。(2)B。【点评】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12.同学们学了PRED问题后。对四者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有( )①小红:四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 ②小华:四者关系是统一整体③小丽:优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 ④小龙:要实现PRED相协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世界人口基本情况;全球环境问题;世界资源问题;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PRED问题是指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不协调,防治的措施是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据此分析,①②④的表述符合题意。优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与题意的协调发展不一致,故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结合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13.(2019七上·义乌期中)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这是( )A.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B.为了体现他们的生活特色C.因为爱斯基摩人特别耐寒 D.因为他们喜欢与众不同【答案】A【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 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 ,这是他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14.2019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区植被面积的增长率(如题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为中印两国点赞。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上述材料表明( )A.全球的生态问题已经得到解决B.除了中印两国外其它国家人民环保意识低下C.中印两国积极应对全球的生态问题D.环境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答案】C【知识点】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据“2019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至2017年全球各地区植被面积的增长率(如题25表),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为中印两国点赞。来自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关键信息“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中印两国贡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印两国积极应对全球的生态问题。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紧扣材料来理解回答。解答时,直接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出最恰当的答案。15.下图为小西同学针对环境问题梳理的知识框架,“……”处内容应该是( )①建设人工林场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识点】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洲环境治理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较易。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国家靠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材料。非洲要摆脱单一经济的发展,也需各国帮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为了满足粮食需要,不断的破坏生存的环境,现阶段人口、粮食、环境是非洲面临的巨大问题。 图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设人工林场、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非洲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从造成粮食短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草地,又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一系列的问题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8年12月25日杭州到黄山最美高铁正式开通,串起了西湖、西溪、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山等世界级旅游胜地。(1)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地理区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2)根据材料,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分析高铁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问题。(3)简述杭黄高铁对沿途旅游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1)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2)多山地、丘陵,施工难度较大;降水丰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影响工程建设。(3)缩短了旅途时间,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根据图和材料分析可知,杭黄高铁是连接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所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根据杭州气候图可知 ,杭州冬 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2)据图可知,该地区多山地、丘陵,增加了施工难度;根据杭州气候图可知,该地区降水丰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3)杭黄高铁建设的影响有: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区间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等,缩短了旅途时间,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点评】杭黄高速铁路,即杭黄高铁,东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经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脉进入安徽省,经宣城市绩溪县和黄山市歙县、徽州区至黄山北站,线路全长265公里,设计时速250km/h。全线共设杭州东、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东、淳安(千岛湖)、三阳、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站共10个车站。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年Z省和L市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地区 GDP总值(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Z省 46485 38529 47237 22866L市 1200.226757 35968 16459材料二:L市委市政府指出,L地区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着力打造美丽幸福新L市。(1)概括材料一的经济数据及相互联系。(2)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关系。(3)从国情教育的角度,分析L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惠民”的依据。【答案】(1)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绿水青山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和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L市生态环境优越,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态惠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知识点】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比较Z省和L市各经济数据,同时又要比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此可知,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本题实质上是回答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据此可以从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会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3)本题要求从国情教育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本题可以从我国国家性质,党和政府的宗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公平正义,绿色发展的理念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宗旨,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中等。18.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40年来,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三北地区森林植被稀少,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严重,最严重地区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达数万吨,土地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会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材料二:40年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三北工程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推广有关“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等技术,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40年来,三北工程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材料三:三北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有德,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和工人干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石光银,沙海里摸爬滚打40年,创造出“公司+农户+基地”的治沙模式,大办沙产业,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在他们的带领下,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草,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1)三北地区曾面临着哪一类环境问题困扰?结合材料一说说造成该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一项。(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原因。(3)40年来,三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生态破坏。自然因素:降水少。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2)重视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绝色惠民,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带领;发扬了“三北精神”。(3)生态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经济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效益:三北防护林很多区域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三北工程,那里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边境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革。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知识点】我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三北地区曾面临着生态破坏。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降水少。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原因。重视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绝色惠民,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英雄模范人物的表率和带领;发扬了“三北精神”。(3)生态效益: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经济效益:三北工程,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效益:三北防护林很多区域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三北工程,那里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边境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三北工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革。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点评】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下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答案】(1)从图片变迁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我国环境问题;我国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1)从图片变迁可以得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2)根据第一问可判断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理由阐述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来组织回答。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之路。故答案为:(1)从图片变迁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洞庭湖的变迁为切入点 ,将时间、空间、历史、地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整合”同一情境中,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性、 协调性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一中A、B、C、D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A.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C.地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D.地河湖较多。材料二:图二中的E、F、G三地,E为城市中心区,F为城市郊区,G为远离城市的地区。(1)材料一中的A、B、C、D四个地区分别安排哪种农业生产部门最为合理?(2)如果材料二中居住F、G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F地应选择哪一项 G地应选择哪一项?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一说你的理由。(3)通过以上分析,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A——林业;B——种植业;C——畜牧业;D——渔业(2)F地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G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因F地距离城市比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应及时,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质期比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条件,但远离城市,适合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业。(3)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对其生长最有利的地区。【知识点】因地制宜谋发展【解析】【分析】(1) A——林业;B——种植业;C——畜牧业;D——渔业 。(2) F地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G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因F地距离城市比较近,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供应及时,而且蔬菜、花卉、肉、乳、禽、蛋保质期比较短;而G地地形平坦有便利的灌溉条件,但远离城市,适合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业。(3) 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对其生长最有利的地区。【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文地理下册6.4.2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人文地理下册6.4.2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