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阅读理解专项
一、阅读。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节选,有删改)
布幕后边,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主宰。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
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1.用“﹏﹏”从文中标出一句反问句,再给它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选文部分,思考:在布幕后边,“我”( );在布幕前边,“我”( )。(填序号)
A.欣赏灯影的表演 B.感叹灯影的神奇 C.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
3.仔细品读画“ ”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你同意作者的想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空间。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③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5.以上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大多数以北京 为背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选文中的第①、②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中“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等是抓住_________________来介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是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 的“热闹”。
8.读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完成小题。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八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板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大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蹄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有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9.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10.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什么意思?( )
A.粥很香甜 B.很稀 C.很浓稠 D.粥里插着勺子
11.下列对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
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
C.作者欲扬先抑,讲述了朱元璋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D.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12.下列对第6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温暖”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母亲熬粥用料讲究,又营养又保健。
B.腊八粥凝聚着母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
C.粥是母亲辛苦熬制出来的,让人倍感温暖。
D.粥的味道特别香甜,在寒冷的日子里让人身暖心暖。
13.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 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传统文化谱新篇》,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谱新篇
【材料一】日前,国家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材料二】谈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印象可能是深邃的、厚重的。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一定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则变成了网络上的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材料三】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一一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种: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且还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15.下列不符合“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这一理念的是( )
A.《百家讲坛》 B.《中国诗词大会》 C.《舌尖上的中国》 D.《老歌歪唱》
16.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国家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传统文化的推广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形式,尤其应该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
传统文化有时显得深邃、厚重。但并不是说它是单一的,文化的传播应该呈多元、丰富、包容的特点。( )
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接地气,可以改变表现形式,但是不能人云亦云,要守住底线。( )
17.结合材料三,如果现在让你推广当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下列采取的方式不恰当的是 ( )
A.举办曲艺比赛,让更多的人参与。 B.融入多种流行元素,满足大众审美。
C.建立网络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D.借助电视等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
18.你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个综艺节目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地区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是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1000微克这个范围内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9.下列关于碘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防治碘缺乏病主要靠食用海盐。
C.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
D.甲状腺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
20.第1自然段连续用两个问句的作用是( )
A.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强调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
C.说明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是真的。
D.说明沿海地区的人不需要吃碘盐。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食盐加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不含碘。
B.食盐加碘是中国特色。
C.补碘食物对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
D.不通过碘盐补充,人们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22.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
D.分类别、打比方
23.“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能删除吗? 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王明每日碘摄入量为50微克,李强每日碘摄入量为600微克,你认为谁的碘摄入量更合理? 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如今的贺兰没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2. C A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皮影戏的表演就进行描写,将灯影赋予了人的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表现了贺兰人表演唱灯影子的技艺高超,也表现出皮影戏浓厚的感染力。
4.同意作者的看法,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如捏糖人、制作风筝等,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并将它们传承下来。
5.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茶馆》 《骆驼祥子》
6. 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人们的活动 除夕的热闹景象
7. 人们的活动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鞭炮声日夜不绝
8.除夕是一个讲究全家团圆的重大日子
9.B
10.C
11.C
12.A
13.①儿时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粥只有在腊八才能喝到;②儿时的腊八粥是母亲亲自做的,粥里融入了母亲的爱,有家的味道。所以,即使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4.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母亲熬腊八粥,和“ 我们”吃腊八粥,详略安排得当,突出中心,深化了母亲慈爱的形象。
15.D
16. × √ √
17.B
18.我觉得这个节目很好。不仅能让我学会很多新的汉字,还能够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的历史。
19.B
20.A
21.B
22.C
23.不能删除。“主要”表示碘的饮食来源大部分是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但不排除其他来源。删除后则表示只有这些来源,不符合实际。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4.李强的碘摄入量更合理。文中说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1000微克这个范围内一般是安全的。”王明每日碘的摄入量为50微克,低于100微克,而李强每日碘的摄入量为600微克,正好在此范围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