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精选时评冬奥会为地区发展赋能、航天事业、儿童入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精选时评冬奥会为地区发展赋能、航天事业、儿童入学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精选时评冬奥会为地区发展赋能、航天事业、儿童入学
冬奥会为地区发展赋能
张志锋
《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第05版)
  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太子城遗址公园与冬奥村相邻不远。为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冬奥村在设计建设时东移200多米,避开了遗址区。太子城遗址公园和冬奥赛场交相辉映,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北京携手张家口共办盛会,张家口赛区一共产生51块金牌,是本届冬奥会诞生冠军最多的赛区。这是一场冰雪奇缘,张家口由此改变,不再是寂静的塞外山城。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冬奥会的筹办举办为北京、河北等地带来新机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筹办举办冬奥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生态福祉。张家口市崇礼区老百姓过去冬天取暖主要靠煤,在筹办冬奥会过程中,当地改用更环保的新型固体蓄热电锅炉,一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0万多吨。与此同时,张家口全市的清洁供暖也在提速扩面。在全省以及京津冀空气质量排行榜上,崇礼乃至张家口市成绩骄人。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良好的生态成为最直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筹办举办冬奥会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绿色成为发展底色。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100%使用清洁能源,这些能源主要来自张家口。人们形象地说,“张家口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张北等坝上地区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奥带动当地可再生能源产业跃上新台阶。国家级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获准设立以来,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市民出行有氢能公交,冬奥服务有氢能客车,冬奥助推张家口绿色发展提速。
  筹办举办冬奥会激发了发展新动能,为张家口推开高质量发展之门。崇礼引导矿企有序退出,建起7家大型滑雪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冰雪旅游。许多农民放下羊鞭,拿起雪杖,改行当了旅游滑雪保障人员。如今,滑雪、旅游等第三产业占全区GDP的六成,成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2015年贫困发生率曾达16.81%的崇礼,已如期脱贫摘帽。从冰雪运动到冰雪旅游,再到冰雪装备产业,冬奥会为张家口打开新的发展路径。张家口把2022年确定为“奥运经济推进年”,借着冬奥会的“东风”,聚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已经来临。
  抖擞精气神,一起向未来。透过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画卷,人们看到的、感悟到的张家口,正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的缩影。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的山区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这些农村娃娃放歌北京冬奥大舞台,自信和自豪都写在脸上。从他们的笑容中,人们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
以中国智慧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人民时评
余建斌
《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24日 第05版)
  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我国多个长周期重大航天计划抵达收获季。一路走来,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引领着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推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培育发展太空旅游……不久前发布的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不仅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清晰勾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计划,燃起人们对璀璨星空的无限向往。
  锚定未来,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有了更为充足的实力储备。“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组成的“一体两翼”全面发展,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面向未来,发轫于好奇心的科学探索,始终是太空征途中的行进坐标。为了探究地外天体,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存所系的太阳系,有了“探月”“探火”“探日”三部深空探测“大片”;为了“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有了“天琴”“太极”为代表的探测新手段;同样,很快将和中国空间站共飞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成为科学家更好观测宇宙的“千里眼”。未来5年,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前瞻探索和基础研究,将持续牵引着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催生更多原创成果。
  展望未来,作为科学前哨的太空探险,依旧是万众瞩目的勇敢者壮举。航天科技的创新突破,提升着探索外层空间的能力,扩展着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无论是人类重返月球还是首次踏足火星,都依赖于未来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升级换代;打造长期在地球轨道飞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也需要在离地400公里的太空扎扎实实将空间站“积木”全部搭起来。未来5年,“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在月球极区的深入探测,将为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以及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又将掀起一个又一个航天活动新高潮。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追梦路上,中国航天将努力成为国家安全的维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外空科学治理的倡导者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开拓者,以中国智慧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为什么总有家长希望调整小学入学年龄
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2-02-23 17:35
龙之朱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留言称,“希望重庆市政府能出具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入学规定,在当年12月31号前自愿原则年满6岁读书”。对此,重庆市教委回复称,将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本着适应我市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稳定等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
  在这份回复中,重庆市教委也表示,从政策执行情况看,“年满6周岁入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是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研究论证后确定的,得到绝大部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一边是现行的年满6周岁入学规定“合情合理”,一边是将“积极稳妥探索”调整事宜,从重庆市教委这一回应看,这位家长希望调整小学入学年龄的愿望,恐怕还是要落空了。
  其实,类似的呼吁一直都有。几乎每年都有家长在焦虑,“我家娃9月份、10月份出生,上学比同年小伙伴晚一年,这可咋办……”或许是因为呼声太强烈了,有关部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这一被视为政策“放宽”的通知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教育类自媒体号更是推波助澜,做出各种猜测和想象。
  然而,各地对此并不接招,均表现出足够的稳妥和淡定。这中间,一个重要因素是,现行划线在8月31日已经运行多年,有关各方均有着稳定的预期,不好贸然更改。从政府层面看,校舍建设、学位安排、师资配置等等,均需提前筹划考虑,一旦把截止日期改到12月31日,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由于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等诸多原因,人口与资源的不均衡是客观事实,不少地方小学入学本来就十分拥挤,一旦放宽时间,能否保证“应入尽入”?
  还有,小学生入学是不是越早越好,情况并不一致,需要因人而异。对于有些小朋友来说,可能很适应早一点入学,但有些则未必。总体而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并不提倡过早入学。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实在没必要死磕几个月的时间。重庆这位家长在留言中说,“很多幼儿园同龄小朋友不能一起进入小学,小朋友心理落差较大”,与其说是“小朋友心理落差较大”,不如说是家长心理落差大。在调整入学年龄这件事情上,反映出来的恰恰是家长的焦虑。正是因为家长一心想着“赢在起跑线”上,才导致其绞尽脑汁挖掘各种“超前”的机会。
  本质上讲,这种“入学年龄焦虑”,与“课外班焦虑”“才艺焦虑”等等,如出一辙,都是家长意志的投射。可以理解,但未必就是合理的。而且,如果真的把入学时间从8月31日调整到12月31日了,那么也一定会有家长站出来呼吁,1月1日出生的孩子怎么办?
  说到底,如何科学精准划定入学年龄,不仅需要考虑儿童身体、智力的发育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还需要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带给一代又一代家长们的有形无形的压力。如何让家长的动作不走形、心态不失衡、思想不焦虑,这是需要全社会都来破解的大问题,这也才是真正的“稳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