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一滴水经过丽江》属于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单元主题为游记。本文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经过前面四篇游记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故本课主要围绕课后阅读提示——“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带领学生从本文的写作顺序、内容选择、独特视角三个方面体会学习本文特别的游记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根据游记的文体特点梳理“游踪”,明确本文时空双线交融的写作顺序;
2.学习以“物”(一滴水)为叙事视角的原因和妙处,积累写作手法;
3.感受丽江的风土人情,感受作者对丽江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游记的文体特点梳理“游踪”,明确本文时空双线交融的写作顺序;
难点:学习以“物”(一滴水)为叙事视角的原因和妙处,积累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座城,它受到玉龙雪山的雪水恩宠,峡谷深川,幽林草场,滋养了无数人的魂;有这样一座城,它披着纳西文明的历史迷烟,古朴苍劲,温柔缱绻,迷醉了无数人的梦。
这座城名叫“丽江”。
那究竟是怎样一座城?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阿来,跟着一滴水,走进丽江这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古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
基础知识过关
1.作者简介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2020年,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图》获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字词疏通
砚yàn 蘸zhàn 喧哗xuān huá 矗立chù lì 翡翠fěi cuì
眺望tiào wàng 喧腾xuān téng 目眩神迷mù xuàn shén mí
3.游记特点
游记,是对旅游中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一般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篇幅较为短小。它通常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一地之风土人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一 穿越时空觅游踪
1.梳理时间地点
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我们首先就要找出时间地点,梳理游踪。这篇文章作者用一滴水的视角带我们游览丽江,下面就请同学们花三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有一天 玉龙雪山顶→树林→驿道→丽江坝→草甸→落水洞
几百年后 黑龙潭→四方街→大水车→小店→纳西人院子
黄昏时 茶楼酒吧→果园菜地
黎明时分 金沙江
2.明确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从古到今,从朝到夕
空间顺序:从高到低,从远到近
3.发现与众不同
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游踪是游记非常普遍的写法,但是我们这篇游记却能够在寻常中翻新出奇,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游记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有何特别之处?
时空跨度大。
几百年的时间,几千米的海拔浓缩其中,这滴水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和丽江相遇,和我们相遇,这该多么神奇和浪漫。不愧是阿来,原来游记还可以这样写——天高地远,古今朝夕,时空穿梭,游目骋怀。在一片小小的游记中凝聚宏大的时空,眼界心胸的无比阔大,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扑面而来。
活动二 撷取美景赏画意
1.静寻美景
跟随这一滴水的眼睛,我们得以在千里之外窥见神秘的丽江古城,领略其风土人情。阅读游记,最美好的体验应该莫过于此了吧。有人说,丽江是上帝遗落人间的天堂,充满了无限的美。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记叙丽江风土人情的句段,并用这样地句式说话:
我从 (原文) 中看到了一个 的丽江。
老师先来举个例子,请同学们看到第三段,我从第3段“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书,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个生意盎然,风景如画的丽江。
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去文章中发现丽江的美吧。
2.共赏画意
有同学说:我从第3段“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悠长的丽江。
有同学说:我从第7段“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这段话中看到了一个游人如织,名扬世界的丽江。
有同学说:我从第10段“我乘水车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个清朗明媚,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丽江。
有同学说:我从第13段“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么的写法。”这段话中看到了一个神秘悠远,奇异多彩的丽江。
有同学说:我从第13段“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文主任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这段话中看到了一个宾主相宜,人心和乐的丽江。
3.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就是一幅立体丽江图,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欣赏她的美。
第一,风景美。上有蓝天,中有冰川,下有村庄草甸,绿色的松杉、草甸,碧绿的深潭,红色的杜鹃、山茶,青瓦色的四方街,黑褐色的大水车,黄昏时五彩的灯光。风景如画,色彩饱满艳丽,令人赏心悦目。
第二,建筑美。丽江古城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城里的建筑独具鲜明地域特色。无论是奇特非凡的木府建筑,还是依山势水流而建的石头街道,无论是形式各异的小桥,还是缓缓转动的风车,都显现出丽江古城的建筑美。
第三,民俗美。驿道上来往的马帮,街道中敲打银器的银匠,字画店里售卖字画的老板,演奏古代音乐的老者,院子里浇花的市民,茶楼酒吧心情欢歌的人们构成了一幅丰富而和谐的民风民俗图,或热闹或恬静,或欢快或悠然,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资料助读:
游记要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要有人有事。(徐迟《漫谈游记》)
“两万”的关系,“读万卷”应该在前,“行万里”应该在后;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还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来。(孙犁《万里和万卷》)
由于对自己要写的对象有比较充足的资料准备和理性认识,作者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把这些内容自然地融入文章的整体中去,并不显得堆砌、臃肿。原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不仅可以写自然风光,还可以适当穿插此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让我们的游记更丰富,更有内涵。
活动三 滴水之眼析视角
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到一丝奇怪。一般的游记都是以作者本人为视角展开叙述,本文以“一滴水”作为视角,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匠心呢?请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为视角来写丽江?
给大家两分钟思考时间,最好是能从文中找到证据。
1.拟人的趣味
请大家浏览屏幕上的这几句话,它们有何共同之处?
P3: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P9: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P13: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它们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资料助读:2021年8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当地政府知道阿来的到来,便邀阿来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于是阿来写了这篇游记。
用一滴水的视角游丽江,好在拟人的趣味。它等于是通篇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趣味,读起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2.自由的视角
请大家再读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何共同之处?
P3:(在玉龙雪山上)我望见了山下的绿色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P7-8: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P10: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一闪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P13: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引起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资料助读: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有机作品,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
水可以结成冰,凝成水,化作雾,漫步天地各个角落,可以历经百年而不消散。用一滴水的视角写丽江,好在它让文章具备了一种自由的视角,天高地远,古今朝夕,皆可容纳。
3.城市的灵魂
再来思考,为什么是一滴水,而不是一朵云,一只鸟?我们去找一找文章当中和水有关的事物吧。
雪山、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大水车、玉河、浇花、穿城而过的水流、渠水、金沙江。
资料助读: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用一滴水的视角写丽江,因为水是丽江的灵魂。
4.生命的象征
最后,老师再补充一点,请大家看材料。
资料助读:阿来,藏族诗人,作家。有研究者指出,藏族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灵魂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原来,在作者阿来,在很多丽江人看来,那一滴水,还象征着生命,它本来就应该是活的。现在大家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为视角写这篇游记了吧!
教师总结
一滴小小的水,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游记,竟可以以其他事物为视角展开。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滴水经过丽江》,领略了丽江这座人间天堂的风土人情,也见识到了作者阿来深厚的文字功力,一篇小小的游记,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天高地远,古今朝夕,时空穿梭,游目骋怀;
自然风光,人文胜景,民俗风情,尽收眼底;
滴水之行,以物为眼,自由婉转,万物有灵。
【作业设计】
仿写训练:请仿照文章以“一滴水”为视角的拟人写法,变身一朵云、一只鸟或一阵风……跨越时空,写一篇游记。
推荐阅读书目:《大地的阶梯》(阿来)、《尘埃落定》(阿来)
【教学总结】
这节课立足文体意识和文本意识,用游记的方式教游记,从觅游踪,赏画面,析视角三个方面展开,同时发掘《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一篇游记的独特性,引导学生体会“以物为眼”这样一种新的游记写作视角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增加更多地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篇游记的语言之美、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审核意见】
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写作顺序、写作手法和情感等三个维度设立,有深度、有广度,较为规范和准确,适合八年级下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教学流程主要以穿越时空觅游踪、撷取美景赏画意、滴水之眼析视角等三个活动展开,有低阶思维,也有高阶思维,特别是第三个活动具备一定的思辨性,符合了自读课文的特点;作业设计为仿写训练,既体现了“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方向,也突显了语文学习“语用”的本质特征。从整体来看,整个教设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在训练(活动)中也体现了“积累有厚度、思维有深度和情感有温度”的“三度”原则,是一篇较为成熟的自读课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