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七年级下册音乐 第一单元 童年的记忆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 七年级下册音乐 第一单元 童年的记忆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单元 童年的记忆
《梦幻曲》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认识音乐家
Robert Schumann
舒曼 1810.6.8-1856.7.29
《梦幻曲》简介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
  在《梦幻曲》中,可以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一支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
  这支旋律,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直观的感受到大提琴的雄浑深厚,领略到音色带来的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我们充满自信,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相信我们也会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美。
小 结
《校园夕歌》
歌曲的背景
《校园夕歌》是20世纪20年代广泛流传于“读书郎”中的学堂乐歌。曲调源于我国民间传统乐曲《老八板》,歌词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词。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歌曲。后来有些音乐教师为了配合学生课堂的音乐学习,在原来的曲调上重新填词教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的学堂乐歌。
歌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进行曲每段音乐的特点如下:
第一段 音乐具有号召性,像警钟声声。
第二段 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
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 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
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
是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
歌曲的创作背景: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于1934年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坎坷的人生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在影片结束时,歌曲又一次响起,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
教学目标:
小 结:
同学们,从这两首20—30年代的校园歌曲中,我们感受到在那个落后、战争的年代,一代青年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强盛的国家、和平的社会里无疑是幸福的。那我们该做些什么?
《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认真聆听歌曲,谈一下有什么感觉?
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下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
1 跟随音乐哼唱。
2 把乐曲进行分段,能分几段?
3 每段的起止在哪里
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听老师用钢琴弹奏《童年的回忆》,并问学生:你的童年里所发生的事和刚才歌里唱的一样吗?最难忘的是什么?
结合自己童年的幸福时光,边听边想象不同的主题代表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理解复听整体感受,全曲给人以轻松甜美感。
课外拓展
1 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哪个同学能演唱
2 聆听《童年》,找出和《童年的回忆》的异同。
3 谁还知道与童年有关的歌曲?
《回忆童年》
大家好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回忆一下你们的童年生活。
曲式——乐句、乐段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乐句是组成旋律的基本单位,具有明显的停顿感。乐句的长度与乐曲的速度和小节的长度有关,以4小节乐句最为多见。
乐段是乐曲中具有独立的、能表达相对完整音乐思想的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明显的结束感。
乐段由若干乐句组成,以2——4乐句居多。每个乐句由2——8小节不等。以2、4或8小节最为多见。
听辨乐曲 配乐朗诵
听辨乐曲
上面三首曲子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配乐朗诵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