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2. 理解作者正确的读书观,掌握论证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特色的体会。【教学过程】一.按照上一节课流程,完成《不求甚解》的深入阅读。1.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3.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第二部分(第2至4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第三部分(第5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上文(递进结构)4.在证明观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什么观点呢?举例论证:①是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②是举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引用论证,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对比论证: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就是正反对比。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5.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呢?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不要固执一点,要了解大意读书要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二.比较阅读《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都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驳的是“论点”, 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拓展:驳论与立论】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还用了引用论证。三.课后作业你对读书有什么样的见解呢?请你就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文字(300字以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