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专题训练(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专题训练(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年级下册 阅读专题训练(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做什么,( )很值得观赏。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昏暗——( ) 宽广——( )
2.填入文段中括号内恰当的关联词是( )
A.无论……都……
B.即…… 也……
C.如果……就 ……
3.进入洞内,首先看到的景物是______ 、_____,其次是
_____、_____
4.从文段中可以得知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__,颜色_____的特点。
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②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③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5.“向晚”词中“向”的意思是( )
A.方向 B.对着 C.接近 D.姓氏
6.对“天高地阔”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村的房屋很开阔 B.乡村吃饭的地方很开阔
C.乡村居民的心胸很开阔
7.读一读,比一比。
A.秋天到了,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晚叫起来。
B.秋天到了,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晚唱起歌来。
我喜欢   ①       句,我知道这是   ②       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③              
8.选文第①②段描绘了两幅图,如果让你给这两幅图取名字,第一幅取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取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①段中,“它们和乡下人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
10.所选文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11.“朴素”的反义词是( )
A.独特 B.风光 C.华丽 D.鲜嫩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句,句中____字用得好,让人感到鲜笋迅速的长势和春季勃勃的生机。
13.文段的第一句话写的是______场地上种的花可以用_______这个词来形容。
14.第二、三句话写的是屋后种的_______。可用______这个词来概括。
15.“照例”的意思是( )。[选择:①照样子;②按照常情;③特别照顾]
16.“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雄鸡( )的样子,也体现了作者对____的喜爱。
五月的田野
麦子熟的时候,豆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那时侯,麦子和豆荚诱感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苗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鸭子蹒珊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边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嫩青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7.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
(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18.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仿写一句。

19.大自然就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午餐,文中描写的“色”有:黄黄的麦子、_________;描写的“香”有:熟了的麦子、____________。全文洋溢着作者对麦子和豆荚的______之情及______的心情。
20.在麦子熟了、豆英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 )(多选)
A.握着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
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很舒服。
C.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
E.在田野里睡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明亮 狭窄
2.B
3. 黄龙 青龙 钟乳石 石笋
4. 变化多端 各异
【解析】
1.
本题考查反义词。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
“昏暗”的意思是形容混黑,阴暗的样子。反义词是“明亮”。
“宽广”的意思是开阔、广大、宽宏。反义词是“狭窄”。
2.
本题考查学生用关联词的使用能力。
“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注意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即可。
3.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对于描写顺序的辨析,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表示顺序的关键词及描写的内容辨析。
结合“首先”“其次”可知,“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中写出了:黄龙、青龙、钟乳石、石笋。
4.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可知,内洞的特点是大、黑。结合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可知,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5.C
6.B
7. B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纺织娘的声音悦耳动听。
8. 门前晚餐图 秋虫夜吟图
9.红霞、微风、归巢的鸟儿
10.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解析】
【分析】
5.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向晚的微风中的向晚意思是天色将晚,傍晚。因此:“向晚”词中“向”的意思是接近。
6.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从“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可知,“天高地阔”说明乡村吃饭的地方很开阔。
7.
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写了一到秋天,纺织娘就会在夜里叫起来,但是第二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纺织娘”看作人。这样写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8.
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从第①自然段中的“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可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一幅门前晚餐图。
从第②自然段中的“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可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一幅秋虫夜吟图。
9.
考查了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可知,“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中的“它们”指红霞、微风、鸟儿。
10.
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中心句就是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的句子。阅读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可知,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个句子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的情感。
11.C
12. 拟人 探
13. 门前 繁花似锦
14. 竹笋 雨后春笋
15.②
16. 拟人 斗志昂扬 乡村生活
【解析】
11.
本题考查反义词的辨析。
“朴素”的意思是不浓艳,不华丽。近义词为C项中的“华丽”。
12.
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为拟人句,将笋从地下生长出来的动作比拟成人的动作“探”。“探”字,让笋具有了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笋的破土而出的情景。
13.
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由“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可知文段的第一句话写的是门前场地上种的花,写出了门前花的种类很多,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可用词语“繁花似锦”来形容这些花,“繁花似锦”的意思是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就像富丽多彩的锦缎。使用其他描写花种类多、形态美的词语都可以。
14.
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由“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可知第二、三句话写的是屋后种的竹笋,写出了竹笋经过春雨的滋润后,纷纷破土而出。可用词语“雨后春笋”来形容,“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
15.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照例”的意思是按照常情。在文中表示在乡下人家按照常情,总要养几只鸡。
16.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雄鸡走路的姿态比拟成人走路的姿态,“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写出了雄鸡斗志昂扬的样子,也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17. 无与伦比 小心翼翼
18.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仿写示例:我们躺在草地上,任雨水在脸上尽情地跳舞。
19. 青青的豆荚 豆荚散发的清香 喜爱 快乐
20.ABCDE
【解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根据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分析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在本题中,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是指无与伦比。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是指小心翼翼。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修辞手法的判断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拟人句即把物当成人来写的句子 ,例如原文中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本题哈考查了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注意句子结构。
1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原文中“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可以得出文中描写的“色”有: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从“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可以得出描写的“香”有熟了的麦子和豆荚散发的清香。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可以得出全文洋溢着作者对麦子和豆荚的喜爱和快乐之情。
20.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全文的内容可以得出在原文中关于“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描写包括全部5个选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