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科学设计,知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理解其中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3.法治意识: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树立法治意识4.公众参与:通过学习本课,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个人应努力做到尊法、用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学习目标】1.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3.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讲授新课】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重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要性)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具体内容(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实施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城一场广泛面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3、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提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立法)了;“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全会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4方面举措,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什么原则 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材料(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法律对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注意:(1)适用法律≠立法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2)平等≠同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思考:这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什么启示?(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①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②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知识拓展】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场深刻革命”?)(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P77)(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3)通过实施法治,保证公民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P79)(5)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P79)一个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个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课堂练习】1.2021年年初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乡村振兴的重点走向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下,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这要求( )①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②探索“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民主监督途径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深入推进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表述错误,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①错误。②:探索“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表现,②错误。③④: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入推进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2.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实施纲要》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实施纲要》的印发和实施( )①旨在推进依法治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推动法治与德治的内在融合,开拓良法善治新境界③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④彰显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建成法治社会,而不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错误。②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推动法治与德治的内在融合,②③符合题意。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④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