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鉴别酸碱和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物质。加深对酸碱和盐的主要性质的认识。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过程与方法:重视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物质。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学生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药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粒、生锈的铁钉。仪器:试管、烧杯、试管架、PH试纸、玻璃棒、点滴板、细绳。教学过程:导入:回顾酸和碱的一些主要性质。新课教学:展示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其中有一瓶是稀硫酸,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如何鉴别呢?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第一小组:1.方法:利用酸碱能与指示剂作用。2.实验步骤:(1)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倒入少量的溶液。(注意取用方法)(2)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3)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3.实验结论: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不能使酚酞变色的是稀硫酸。第二小组:方法:使用PH试纸鉴别。实验步骤:分别取少量溶液于两个小烧杯中。将一片PH试纸放在点滴板上,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实验结论:PH>7的是氢氧化钠溶液,PH<7的是稀盐酸。第三小组:方法:利用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实验步骤:(1)分别取两支试管各加入一粒锌粒。(注意取用方法)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适量的溶液,观察现象。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回收锌粒。实验结论: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硫酸。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钠。第四小组:1 .方法:利用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鉴别。2. 实验步骤:(1)别取两支试管各加入适量的溶液。将用细线拴住的生锈铁钉放入溶液中,观察现象。(3)取出铁钉放到指定容器中,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3. 实验结论:溶液变黄的是稀硫酸,不反应的是氢氧化钠。总结:鉴定离子 所用试剂 现象H+ 酸性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活泼金属碳酸盐某些金属氧化物 变红pH<7产生气体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OH- 碱性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pH试纸含有Cu2+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 变蓝变红pH>7蓝色↓红褐色↓鉴定离子 所用试剂 现象Cl- 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SO42- 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 Ba(NO3)2Ba(OH)2 和稀硝酸BaCl2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鉴定离子 所用试剂 现象CO32-碳酸盐溶液或固体 稀盐酸或稀硝酸和澄清石灰水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NH4+铵盐溶液或固体 浓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板书设计: 鉴别酸碱和盐利用酸碱能与指示剂作用。使用PH试纸鉴别。利用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利用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利用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鉴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课前小组探究,课内组长交流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巩固知识。充分体现了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会了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不足之处:学生在实验操作以及语言表述上还有些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