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道法期末练习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道法期末练习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道法期末练习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八下·嘉兴期末)《明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以后)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分析该史料可知,长城的增修加固(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有效保护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D.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2.(2021八下·嘉兴期末)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3.潘季驯(1521—1595),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他的一生中的不可能经历的是(  )
A.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 B.治水有功,授予丞相一职
C.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 D.告老还乡,家乡经商盛行
4.(2021八下·嘉兴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趋势适应了明清时期 (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5.(2017八下·南市月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由此可以推断“八股取士”(  )
①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②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八下·嘉兴期末)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据此可以看出 (  )
①皇权不断膨胀 ②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
③文化专制加强 ④军机大臣缺乏主见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7.(2021八下·嘉兴期末) 14-16世纪的西欧,“人”被重新发现。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宪章运动 D.科学革命
8.(2021八下·嘉兴期末)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都颁布了一些文献,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
①《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君主权力
②《独立宣言》——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③《人权宣言》——体现了联邦共和国的思想
④《拿破仑法典》——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021八下·嘉兴期末)美国最具权威的《时代》周刊杂志评选出20位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企业家,其中,亨利·福特位列榜首。这可能与其哪一成就有关(  )
A.工厂制度的创立 B.内燃机的发明
C.流水线生产方法 D.发明有线电话
10.(2016·丽水)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维新措施与该思想对应的是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征兵制
C.废除全国所有藩国 D.允许土地买卖
11.(2021八下·嘉兴期末)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右边小华同学的课堂笔记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题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展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变法图强的尝试 D.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2.(2021八下·嘉兴期末)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邓世昌——“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C.张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D.魏源——发动公车上书
二、非选择题
13.(2021八下·嘉兴期末)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句 作者 反映的史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2
材料二: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返航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等,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联系所学知识,在表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一个中、西远航的壮举 材料中推动西欧向外猛冲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活力”各指什么
(3)材料三中日本“跨海而来,燃起战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此后,哪一场社会运动体现了日本在国人心中从“强敌变成了榜样” 这场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2021八下·嘉兴期末)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与探索,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沉沦】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到时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抗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前者颁布了纲领性的文件,后者提出了鲜明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探索】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梁启超则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什么 材料所指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中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这两个派别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说明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安心农耕,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有效保护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修筑明长城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D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采取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在西北,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在西南,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据题干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可知,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ABC三项和题干大事表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综合归纳这些相关史实,选取恰当主题。
3.【答案】B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潘季驯(1521—1595)是明朝人,而明朝初期,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B是潘季驯人生中不可能经历。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了解。
4.【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评介八股取士的意思是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而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由此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加强了思想统治;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影响的识记。
6.【答案】D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机处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说明了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皇权不断膨胀,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由此可见,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①②理解正确。③④题干材料不能体现。
D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军机处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答案】A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故“人被重新发现”是指文艺复兴运动。
A项文艺复兴是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文艺复兴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以法律文献的形式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例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是资产阶级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①④归纳正确。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共和国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②③归纳错误。
D项①④归纳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及《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亨利 福特发明汽车装配生产线,提高汽车生产的效率,使美国成为了“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流水线生产方法可能是亨利·福特位列榜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亨利 福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美国人亨利 福特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生产汽车。
10.【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与该思想对应的措施是提倡“文明开化”。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可见提倡“文明开化”与题干相符。
A项提倡“文明开化”与题干思想对应,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
11.【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于1871年;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与巩固。故图片都与促进了资本主义扩展有关。
A项资本主义的扩展是课堂笔记的共同主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
12.【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839 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到达广州不久,为了解“夷情”,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组织人翻译《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B项邓世昌——“实业救国”的践行者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张謇是“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C项张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D项魏源——发动公车上书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杰出人物的事迹。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13.【答案】(1)①戚继抗击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②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新航路开辟。“技术进步”是指:航海、造船技术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经济活力”是指: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主张实行君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航路开辟
【解析】【分析】(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挑战自然的伟大壮举,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使世界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为新兴资产阶级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中的经济活力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金银货币的渴求;技术进步指的是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流行。
(3)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故答案为:(1)①戚继抗击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②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新航路开辟。“技术进步”是指:航海、造船技术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经济活力”是指: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主张实行中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戚继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的标志: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沉沦到“谷底”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因为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考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一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因此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材料而中提到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口号为扶清、灭洋。
(3) 材料三中的“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见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三中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维新派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故答案为:(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的标志: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沉沦到“谷底”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因为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道法期末练习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八下·嘉兴期末)《明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以后)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分析该史料可知,长城的增修加固(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有效保护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D.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说明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安心农耕,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有效保护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修筑明长城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021八下·嘉兴期末)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答案】D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采取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在西北,康熙帝击溃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在西南,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据题干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可知,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ABC三项和题干大事表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综合归纳这些相关史实,选取恰当主题。
3.潘季驯(1521—1595),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他的一生中的不可能经历的是(  )
A.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 B.治水有功,授予丞相一职
C.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 D.告老还乡,家乡经商盛行
【答案】B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潘季驯(1521—1595)是明朝人,而明朝初期,朱元璋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B是潘季驯人生中不可能经历。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了解。
4.(2021八下·嘉兴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趋势适应了明清时期 (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2017八下·南市月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由此可以推断“八股取士”(  )
①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②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评介八股取士的意思是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而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由此可概括出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加强了思想统治;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影响的识记。
6.(2021八下·嘉兴期末)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据此可以看出 (  )
①皇权不断膨胀 ②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
③文化专制加强 ④军机大臣缺乏主见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材料中军机处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说明了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皇权不断膨胀,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由此可见,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①②理解正确。③④题干材料不能体现。
D项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军机处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2021八下·嘉兴期末) 14-16世纪的西欧,“人”被重新发现。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宪章运动 D.科学革命
【答案】A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故“人被重新发现”是指文艺复兴运动。
A项文艺复兴是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所指的事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文艺复兴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1八下·嘉兴期末)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都颁布了一些文献,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
①《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君主权力
②《独立宣言》——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③《人权宣言》——体现了联邦共和国的思想
④《拿破仑法典》——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以法律文献的形式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例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是资产阶级国家制定民法的参照蓝本。①④归纳正确。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共和国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②③归纳错误。
D项①④归纳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及《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9.(2021八下·嘉兴期末)美国最具权威的《时代》周刊杂志评选出20位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企业家,其中,亨利·福特位列榜首。这可能与其哪一成就有关(  )
A.工厂制度的创立 B.内燃机的发明
C.流水线生产方法 D.发明有线电话
【答案】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亨利 福特发明汽车装配生产线,提高汽车生产的效率,使美国成为了“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流水线生产方法可能是亨利·福特位列榜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亨利 福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美国人亨利 福特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生产汽车。
10.(2016·丽水)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维新措施与该思想对应的是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征兵制
C.废除全国所有藩国 D.允许土地买卖
【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与该思想对应的措施是提倡“文明开化”。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可见提倡“文明开化”与题干相符。
A项提倡“文明开化”与题干思想对应,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思想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
11.(2021八下·嘉兴期末)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右边小华同学的课堂笔记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题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展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变法图强的尝试 D.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的扩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于1871年;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与巩固。故图片都与促进了资本主义扩展有关。
A项资本主义的扩展是课堂笔记的共同主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和扩大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
12.(2021八下·嘉兴期末)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邓世昌——“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C.张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D.魏源——发动公车上书
【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839 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到达广州不久,为了解“夷情”,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组织人翻译《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搭配正确,符合题意;
B项邓世昌——“实业救国”的践行者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张謇是“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C项张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D项魏源——发动公车上书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杰出人物的事迹。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3.(2021八下·嘉兴期末)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句 作者 反映的史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2
材料二: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返航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等,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联系所学知识,在表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一个中、西远航的壮举 材料中推动西欧向外猛冲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活力”各指什么
(3)材料三中日本“跨海而来,燃起战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此后,哪一场社会运动体现了日本在国人心中从“强敌变成了榜样” 这场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戚继抗击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②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新航路开辟。“技术进步”是指:航海、造船技术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经济活力”是指: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主张实行君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新航路开辟
【解析】【分析】(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挑战自然的伟大壮举,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使世界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为新兴资产阶级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中的经济活力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金银货币的渴求;技术进步指的是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流行。
(3)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故答案为:(1)①戚继抗击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②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新航路开辟。“技术进步”是指:航海、造船技术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经济活力”是指: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主张实行中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戚继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1八下·嘉兴期末)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与探索,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沉沦】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到时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抗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前者颁布了纲领性的文件,后者提出了鲜明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探索】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梁启超则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什么 材料所指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中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这两个派别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的标志: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沉沦到“谷底”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因为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考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1)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一可知,中国从开始“沉沦”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因此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材料而中提到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口号为扶清、灭洋。
(3) 材料三中的“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见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三中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维新派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故答案为:(1)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开始“沉沦”的标志: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沉沦到“谷底”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
(3)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则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或政治制度)。因为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失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