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良渚遗址
下列介绍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
A. 住半地穴式房屋 B. 生活在长江流域
C. 种植粮食作物粟 D. 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全球华人,同根同源,不忘初祖,爱我中华”。祭文中“初祖”是指(  )
A. 炎帝、蚩尤 B. 黄帝、伏羲 C. 炎帝、黄帝 D. 尧、舜、禹
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商朝→夏朝→西周 B. 夏朝→商朝→西周
C. 商朝→西周→夏朝 D. 西周→商朝→夏朝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尚父于齐,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这一记载反映西周实行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刺史制度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周王室衰微 B. 分封制崩溃 C. 兼并战争不断 D. 注重兴修水利
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 奖励军功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生产 D. 推行县制
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黄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许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③英语李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杨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秦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主要是因为推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刺史制度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如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 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 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县令
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大篆 D. 小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在大泽乡的高地上喊着:“天下受秦的迫害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反对秦的暴政。”这个画面发生在(  )
A. 陈胜、吴广起义中 B. 巨鹿之战中
C. 楚汉之争中 D. 刘邦建立汉朝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为战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人才基础。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统治权威衰弱,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 写出材料一中孔子所属的学派及孔子的核心思想?
(2) 材料二中的“商君治秦”指的是历史上哪一次重大改革事件?“商君治秦”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君治秦”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思想并列举一位代表人物(商君除外)
(4) 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是秦制的逐渐演变。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如图是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材料三《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材料四汉文帝认为农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粮价大幅度降低。汉初一旦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旦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1) 材料一中:秦朝的建立者是谁?“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2) 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建立者是谁?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西汉的建立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出现的哪一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北京人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故选B.
本题以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北京人的历史地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答案】B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故祭文中“初祖”是指炎帝、黄帝。
故选:C。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炎黄、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炎帝和黄帝,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夏商西周演变的相关知识。
5.【答案】B
【解析】据“周武王封尚父于齐,封弟周公旦于鲁,封召公奭于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载反映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朝历史,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了进步,如: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分工细致;种类繁多,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在商朝的殷墟发现。故B符合题意。
A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

7.【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人胡曾描述的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
本题考查战国纷争,知道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
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但依据分析,只有B.统一度量衡符合题意。
“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利用百家争鸣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来判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德服众,故①的观点是正确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③的观点不符。数学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②说法正确。法家主张法治。历史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说法错误。互爱互利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不是道家。④说法不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注意掌握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0.【答案】B
【解析】秦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主要是因为推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知道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是解题的关键。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本题以郡县制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故地图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知道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逐渐减少,直到秦统一全国。
本题考查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C项符合题意;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排除;B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D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14.【答案】D
【解析】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小篆。
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我国文字的演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题目中的这个画面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中。
故选:A。
本题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切入点,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16.【答案】【小题1】儒家;“仁”。
【小题2】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小题3】法家;韩非子。
【小题4】动荡与巨变。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与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孔子与儒家学派、商鞅变法以及影响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与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孔子与儒家学派、商鞅变法以及影响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
17.【答案】【小题1】嬴政;中央集权制。
【小题2】统一货币;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小题3】刘邦;休养生息政策。
【小题4】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蓄养了强大的国力,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文景之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文景之治等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