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抗倭战争的性质。难点:郑和下西洋能够实现的条件和意义。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鉴古知今、品味初心:听《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仓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过渡语:一起去感受郑和的航海壮举。第一篇章:海之荣——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1、西洋的概念活动:观看地图,明确西洋的地理概念?西洋:明初,人们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2、远航概况观看视频,结合课本 70-71 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目的时间出发点次数船只规模人员数量到达范围最远到达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和观看视频,完成表格内容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3、历史地位对比分析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概况,得出结论: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航海家 时间 次数 首航人数 到达范围郑和 1405-1433 7 27000 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哥伦布 1492 4 90 美洲大陆达伽马 1497 3 160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4、航海条件活动:历史遐想:假如你是郑和,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自己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开展“对号入座”的游戏明确郑和远航的条件。5、历史意义: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二: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材料,总结郑和远航的意义。过渡语: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第二篇章 :海之危——倭寇来犯(戚继光抗倭)1、人物解读:戚继光教师介绍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 岁承袭父职, 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更是体现出了戚继光为淡泊名利,保家卫国的崇高品质。利用人物故事讲授的方式,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鲜活饱满。2、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第二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明朝中期,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严重倭患的原因?为平息倭患,戚继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戚继光取得了哪些抗倭成就?抗倭准备抗倭准备:大力整顿军队,招募新兵训练,组成“戚家军”创制“鸳鸯阵”。抗倭成就:①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②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2、人物评价思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我们应如何评价戚继光?教师讲述:倭寇的残暴骚扰,严重地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严重地侵犯了我国的主权。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三篇章:海之殇——领土丧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失地背景教师出示“新航路开辟路线图”,并且介绍 16-17 世纪,欧洲开始飞速发展,开启近代化进程,开始走在世界前列。让学生了解与此同时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2、失地经过①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②1573 年,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了在澳门的租界居住权。③1887 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④1999 年 12 月 20 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 446 年。四、知识小结:过渡语: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再无郑和之后的中国与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 1840 年至 1940 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 470 余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 84 次,入侵船队达 1860 多艘,入侵兵力达 47 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50 多个。海洋强国来了!(出示图片,展示中国海军力量的壮大)五、拓展延伸第四篇章:海之光——中国智慧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2013 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第一次提出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9 年 4 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人民海军成立 70 周年纪念活动首次提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两年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聚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一些国家赤裸裸的血腥海外扩张相比,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束语: 2000 多年前,张骞筚路蓝缕,走过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600 多年前,郑和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在“中国智慧”的引领下。在习近平主席“海洋精神”的指引下, 我们有信心经略蓝色国土,实现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夙愿;有信心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六、达标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