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高分备考-记叙文写作升格窍门探秘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高分备考-记叙文写作升格窍门探秘 素材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高分备考-记叙文写作升格窍门探秘
期望所有学生的作文能一次“到位”,这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放慢记叙文教学步伐,开展作文循环训练,引导学生在升格训练中写出成效,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尤为必要。
一、立意升格:百尺竿头进一步
意在笔先,这句话强调了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进行记叙文升格训练时,应将立意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于立意中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记叙文的立意更加深远,带给读者独特的体验。
如一位学生以妈妈为写作对象,在文章末尾写道:
妈妈啊,您是蜡烛,贡献了自己,照亮了家人;您是火炬,点燃了自己,温暖了我们,请允许我向您诚挚地道一声“谢谢”。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与抒情相结合,点明主旨,语言也有一定的感染力。细细推敲其立意,不难发现,作者仍然囿于俗套。我们不妨进行升格训练,在尊重作者写作成果的基础上,在文章末尾加上一句:
也向普天之下的妈妈们道一声“谢谢”!
尽管只是加了一小句话,但是立意却从作者的“妈妈”向“妈妈们”延展,扩大了文章立意的内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就是这样升华主题的。
又如: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写一篇记叙文。
生活给我们带来伤疤,我们要让伤疤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要求学生自拟题目,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
在学生所写的记叙文中,有的表达的中心是“我们要给自己美容”,有的是“我们应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些立意均不符合原材料。因为材料中的“伤疤”不是比喻人的面貌丑陋,也不是比喻人身上存在的缺点,而是指生活带给人们的痛苦。在升格改写时,要求立意不妥的同学重新审视原材料,重新立意。他们在改写的文章中立意为“我们要在痛苦中取得成功”,这个立意符合材料的意义,文章在立意上提升一步。
二、情节升格:柳暗花明又一村
情节平淡的记叙文是难以吸引读者的,这就需要我们锻造情节,对其进行升格训练,通过优化记叙顺序、制造悬疑、利用巧合等方式,提高记叙文情节对读者的吸引力。
例如,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写作要求看似简单,但是要在情节上出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记叙顺序上,学生基本上采用倒叙的方式,然后按照正常的写作方式行文。其中一位同学的作文题目是《那一次,我真开心》,作文开头直奔主题:
那一次,我真开心,陌生的你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
开头紧扣作文题目,但是缺乏足够的抓获力。我们不妨进行适当的升格:
陌生的你,让我泪流不止!那一次,那一幕,从此在我心中定格!
升格的意图在于利用悬疑法,抛出一个陌生的你,并借助“定格”突出“那一次”在我心中的地位,让读者产生悬疑:你是谁?快乐的我又为什么“泪流不止”?通过升格处理,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也让文章的情节得到升格,给读者“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三、选材升格: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叙文在选材方面,要做到新颖鲜活,选取人家没想到的,没有写到的。所选的材料应是新近发生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不能是老掉牙的陈旧材料,不能是人家写过千百遍的废品材料。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写一篇作文。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有多少知心话儿要对老师说,有多少赞美的歌儿要唱给老师听。
根据材料包含的意义,请同学们写一篇记叙文。
在学生所写的记叙文中,有的写老师抱病上课,扑通倒在讲台上;有的写老师掏自己的腰包帮助贫困生。这样写当然可以,就是在选材上过于陈旧,给人老调重弹的感觉。这类作文升格,必须重新选取材料,选一些新鲜的,别人没写到的事情,或者说虽然被别人写到了,但却能从新的视角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一名同学在改写中,写一位老师到学校医务室打吊针,为了能让学生尽快看到当天作业,及时纠正错误,把作业本抱到医务室,左手打吊针,右手改作业。老师光顾着改作业了,水滴完了还不知道,血液倒流在皮管里。这样改写,材料新鲜别致,文章在选材上前进一步。
四、表达升格:淡妆浓抹总相宜
记叙文尽管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如果通篇文章全是叙述,就难以写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能达到高考作文丰富多彩这一发展等级。因此,在升格时,要把一些苍白的叙述改成形象的描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和表达方式,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
习作《我的祖母》写道:
祖母头发白了,满脸是皱纹,已经非常衰老了。
这段写祖母的形象,运用叙述手法,不生动形象。升格改写后是这样的:
我的老祖母,已是八十岁的人了,岁月的雪花堆积在头上,岁月的刀子在她额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纹路,像一条条小河流。她眼眸的湖水不再清澈,岁月的风沙撒进湖中,弄得浑浊不堪,日益呈现干涸迹象;岁月的铁锹,撬走她嘴里的白玉砖块,留下无法弥补的黑洞。
这段文字运用修辞和描写手法,从头发、皱纹、眼眸、牙齿四个方面刻画祖母形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给人立体的感觉,祖母的形象丰满多了,文章也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记叙文升格训练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教师根据记叙文体例特征,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实际,灵活捕捉记叙文升格的“训练点”,在反复升格训练中,写出记叙文的精彩。
五、三“笔”升格:增强记叙文的艺术感染力
有些同学写记叙文,内容不充实,缺乏形象感,没有感染力,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增强记叙文的艺术感染力,运用三“笔”可以达到效果。
(一)工笔
工笔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细腻、精确、详尽为特点,能鲜明表现描写对象的各个方面,生动展示人和物的特征,揭示其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文章重点处没有工笔细描,就会显得空洞乏味。
作文《永远的直线运动》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大伯总是穿着那件蓝衬衫,脖子上总是挂着那条红白相间的毛巾,用浑身的力气,推着一个大拖把。大伯的身材不算高大,只能说瘦小。从他那一步一步的挪移中,我看出他动作并不轻松,额头上冒出的滴滴汗珠湿透了衣衫。大伯从走廊一头艰难地走到那一头,再从另一头回到原处,只要走廊上有人走过,只要走廊上有一滴水,大伯的工作就不会停止,他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
这段细节描写,通过“那条红白相间的毛巾”表明大伯生活简朴;通过“额头上的汗珠”言其劳动的艰辛;通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那一头”叙其劳动的单调乏味。工笔细描,再现了人物劳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
(二)衬笔
美术中有“烘云托月”“绿叶扶红花”之说,写文章也常用渲染衬托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佳作《感人的一幕》,写一位跛足老人一大早迈着艰难的步子按时出现在街头,推着装有牛奶的三轮车,一家一家送,让人们喝上新鲜的牛奶。为了将这“一幕”写得更感人,小作者巧衬一笔,设置了典型环境,时间是周日早晨:
这天雪花铺天盖地,整个世界万籁俱寂。我以为跛足老人不会送牛奶了,没想到他吃力地推着车来了。他瘦削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飘到脸上的雪花融化成冰珠,嘴冻得发紫,裤腿棉鞋上沾满了积雪。
把人物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其行为就更感人了——这是以景衬人。
还可以人衬人,一位同学在《难忘的记忆》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暑天下午,我们全家走亲戚回来,看见邻居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在帮我家修猪圈门。老爷爷说猪正在糟蹋我家菜园,他看见后便把猪赶了回来,怕猪再次拱坏圈门跑出来,他才修。
作者被这一情景感动了。但如果笔触仅停留在这件事上,文章还不够感人。于是作者又插叙了一段回忆:
去年老爷爷的小猪跑到我家麦田,父亲看见了,气上心头,捡起硬土块撵着打,把小猪砸成重伤。这事错在父亲,但他强词夺理,为此两家纠葛至今还未解开。
这段插叙有力地衬托了邻居爷爷宽容善良的品质,很有感染力。
(三)虚笔
明代画家方薰说:“古人用笔,妙在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在,生发无穷。”文学与绘画道理相通,过分的实则缩小了作品的容量,使所写的人和事平淡而板滞;过分的虚则容易流于空泛,让人不知所云。只有在“实”的同时“虚”上一笔,才能使文章摇曳多姿,富有感染力。
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散文《永远的蝴蝶》,写了意中人樱子为“我”寄信报喜,告诉母亲即将成婚,但樱子在雨夜横穿马路时不幸丧命车轮下。作者没有一味实写,而是借助实写的雨,运用虚写来抒发“我”的悲恸之情: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这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写樱子不幸丧命车轮下,用了这样的句子: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这些虚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一个纯洁无瑕而美丽温柔的灵魂离我们渐渐远去,让人心生悲伤之情。这种对故人的眷恋与歌颂是真挚的、热烈的,更是永恒的。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文末又用虚笔将樱子的感人形象与“我”的怀念推向极致。若没有这些虚写,文章高远而又深沉的意蕴就无从产生,更不可能使不足600字的文章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