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抽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1七上·奉化期末)某同学需绘制一幅地图,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色彩④图例和注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地图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地图三要素,属于容易题。2.(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下图,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答案】A【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坡度最缓,比例尺最小。根据题意B>D>C>A。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地图的比例尺有关内容,属于容易题。3.(2021七上·奉化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在北京(约40°N) 举办。从纬度位置看,北京地处(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北寒带【答案】B【知识点】纬线和纬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纬度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根据题意可至北京的纬度,判断是中纬度。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经纬度,属于容易题。4.(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时期;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阶段。因此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它的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学习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前时期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5.(2021七上·奉化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A.老子-道家-“无为而治” B.孟子-兵家-“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D.韩非子-法家-“以法治国”【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ACD三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孟子-兵家-“民贵君轻”搭配都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6.(2021七上·奉化期末)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国家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 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等措施。这表现在(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B.联络大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秦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道“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提炼材料的内容与观点。7.(2021七上·奉化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成长治之业”。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开始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设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8.(2021七上·奉化期末)东汉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答案】B【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A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不符合题意;B项张仲景撰成《伤寒杂病论》,符合题意;C项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D项李时珍是明朝医学家,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张仲景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知识。9.(2021七上·奉化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面时间轴,最符合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由题干材料判断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ABD三项和题干时间轴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历史朝代。10.(2021七上·奉化期末)创新是引领时代和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下列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的是( )①青铜铸造技术②发明和改进造纸术③佛教的创立④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西汉末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佛教的创立不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C项①②④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40分)11.(2021七上·奉化期末)2021年是宁波建城1200周年。围绕“千年甬流传”,某班举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千年港城]宁波是中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今天,“海希轮” 号国际集装箱班轮主要来往于浙江宁波舟山港与埃及塞得港,途经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千年古城]为传承城市文脉,该班级发起倡议:“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一东海一①海峡一南海一②海峡一③洋一曼德海峡一④海一⑤运河一塞得港。(2)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A地还是B地?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该民居特色的原因。(3)请从宁波文化特色角度续写倡议书。【答案】(1)①台湾;②马六甲;③印度;④红;⑤苏伊士。(2)B地。原因: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3)示例: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寻城长足迹,解锁城市密码,展现宁波1200年的城市文脉与当下城市气度,弘扬宁波人特有的精神,赋能未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所示为台湾海峡,②所示为马六甲海峡;④为红海,⑤为苏伊士运河。(2)图2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沙,适应当地热带沙漠的气候类型,故B地适合。A地是热带季风气候,注重防潮通风。(3)紧扣宁波的文化特色即可。故答案为: (1) ①台湾;②马六甲;③印度;④红;⑤苏伊士。(2) B地。原因: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3) 示例: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寻城长足迹,解锁城市密码,展现宁波1200年的城市文脉与当下城市气度,弘扬宁波人特有的精神,赋能未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地方文化,难度适中。12.(2021七上·奉化期末)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材料二: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阅读材料一,列举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一例。(2)结合材料二图片,请说出促进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阅读材料三,说出这一内容出自哪次改革?此次改革在当时有何影响?(4)学了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稻(粟或黍)。(2)铁器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3)商鞅变法;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黍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发展。(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故答案为:(1)稻(粟或黍)。(2)铁器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3)商鞅变法;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促进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13.(2021七上·奉化期末)历史对历代帝王功过自有评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咯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材料二: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材料三:秦汉时期为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不同措施,如下图。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帝王?(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加强监察制度,这两位帝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材料三图文,说说这两位帝王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答案】(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汉武帝(或刘彻)(2)措施: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秦始皇、汉武帝。(2)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以加强监察制度。(3)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答案为:(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汉武帝(或刘彻)。(2)措施: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14.(2021七上·奉化期末)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方式有很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二:如图,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 政治制度有关?(2)阅读材料二,分析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这对人口迁入地经济的开发有什么影响?(3)阅读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影响。(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答案】(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3)措施:迁都;使用汉语(说汉话)。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制定制度、人口迁移、迁都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2)仔细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自北向南。北方人口的迁入,为南方带去了北方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开发。(3)材料三“……迁都之后……”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制定制度;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或迁都等。故答案为:(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3)措施:迁都;使用汉语(说汉话)。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制定制度、人口迁移、迁都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抽测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21七上·奉化期末)某同学需绘制一幅地图,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色彩④图例和注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下图,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1:15000 B.1:5000 C.1:10000 D.1:10003.(2021七上·奉化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在北京(约40°N) 举办。从纬度位置看,北京地处(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北寒带4.(2021七上·奉化期末)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5.(2021七上·奉化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A.老子-道家-“无为而治” B.孟子-兵家-“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D.韩非子-法家-“以法治国”6.(2021七上·奉化期末)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国家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 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等措施。这表现在(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B.联络大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7.(2021七上·奉化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成长治之业”。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8.(2021七上·奉化期末)东汉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9.(2021七上·奉化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面时间轴,最符合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10.(2021七上·奉化期末)创新是引领时代和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下列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的是( )①青铜铸造技术②发明和改进造纸术③佛教的创立④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40分)11.(2021七上·奉化期末)2021年是宁波建城1200周年。围绕“千年甬流传”,某班举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千年港城]宁波是中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今天,“海希轮” 号国际集装箱班轮主要来往于浙江宁波舟山港与埃及塞得港,途经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千年古城]为传承城市文脉,该班级发起倡议:“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1)据图1写出“海希轮”号国际班轮航线:宁波一东海一①海峡一南海一②海峡一③洋一曼德海峡一④海一⑤运河一塞得港。(2)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A地还是B地?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该民居特色的原因。(3)请从宁波文化特色角度续写倡议书。12.(2021七上·奉化期末)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材料二: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阅读材料一,列举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一例。(2)结合材料二图片,请说出促进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阅读材料三,说出这一内容出自哪次改革?此次改革在当时有何影响?(4)学了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3.(2021七上·奉化期末)历史对历代帝王功过自有评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咯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材料二: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材料三:秦汉时期为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不同措施,如下图。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帝王?(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加强监察制度,这两位帝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材料三图文,说说这两位帝王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14.(2021七上·奉化期末)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方式有很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二:如图,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 政治制度有关?(2)阅读材料二,分析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这对人口迁入地经济的开发有什么影响?(3)阅读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影响。(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地图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地图三要素,属于容易题。2.【答案】A【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坡度最缓,比例尺最小。根据题意B>D>C>A。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地图的比例尺有关内容,属于容易题。3.【答案】B【知识点】纬线和纬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纬度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根据题意可至北京的纬度,判断是中纬度。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经纬度,属于容易题。4.【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时期;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阶段。因此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它的特征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学习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前时期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5.【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ACD三项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孟子-兵家-“民贵君轻”搭配都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6.【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秦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道“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提炼材料的内容与观点。7.【答案】C【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西汉开始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西域都护设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8.【答案】B【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A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不符合题意;B项张仲景撰成《伤寒杂病论》,符合题意;C项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和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D项李时珍是明朝医学家,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张仲景的成就,要求识记基础知识。9.【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由题干材料判断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ABD三项和题干时间轴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历史朝代。10.【答案】C【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西汉末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佛教的创立不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C项①②④属于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的科技创新成就。11.【答案】(1)①台湾;②马六甲;③印度;④红;⑤苏伊士。(2)B地。原因: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3)示例: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寻城长足迹,解锁城市密码,展现宁波1200年的城市文脉与当下城市气度,弘扬宁波人特有的精神,赋能未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点】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所示为台湾海峡,②所示为马六甲海峡;④为红海,⑤为苏伊士运河。(2)图2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沙,适应当地热带沙漠的气候类型,故B地适合。A地是热带季风气候,注重防潮通风。(3)紧扣宁波的文化特色即可。故答案为: (1) ①台湾;②马六甲;③印度;④红;⑤苏伊士。(2) B地。原因: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房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防风沙,隔热。(3) 示例:请和我一起踏上宁波千年文化之旅,探寻城长足迹,解锁城市密码,展现宁波1200年的城市文脉与当下城市气度,弘扬宁波人特有的精神,赋能未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点评】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地方文化,难度适中。12.【答案】(1)稻(粟或黍)。(2)铁器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3)商鞅变法;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1)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黍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发展。(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故答案为:(1)稻(粟或黍)。(2)铁器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3)商鞅变法;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改革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促进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13.【答案】(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汉武帝(或刘彻)(2)措施: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秦始皇、汉武帝。(2)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以加强监察制度。(3)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答案为:(1)帝王:秦始皇(或嬴政);汉武帝(或刘彻)。(2)措施: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14.【答案】(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3)措施:迁都;使用汉语(说汉话)。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制定制度、人口迁移、迁都等。【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2)仔细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自北向南。北方人口的迁入,为南方带去了北方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开发。(3)材料三“……迁都之后……”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制定制度;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或迁都等。故答案为:(1)分封制。(2)自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等。(3)措施:迁都;使用汉语(说汉话)。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制定制度、人口迁移、迁都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抽测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抽测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