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1七上·青田期末)为了更好地指导居民日常保健,青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训,这体现了社区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管理功能【答案】A【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知识培训”可知,社区发挥文化的功能,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吻合。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社区的功能,属于容易题。2.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序号与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称对应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C.①鞍部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线对称分布,两个山顶之间,应该是鞍部;②地等高线重合分布是陡崖;③地等高线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是山谷;④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说明是山脊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3.(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符合《亚洲的气候类型》图中,A地气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图示中A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是温带季风气候,C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定,属于中等难度题。4.(2021七上·青田期末)在七年级《人文地理》知识展示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其中表述内容正确的是( )A.王明说:“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水热状况,可以依据《地球五带图》和《世界地形图》。”B.张燕说:“世界第一长河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C.叶晓说:“世界人种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D.杨林说:“青田县派干部对口支援四川古蔺县的教育,这主要属于信息交流。”【答案】C【知识点】区域合作;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名称与特点;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水热状况,应该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图,故A排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故B排除;世界人种分布特点是大范围的集中,小范围的零星散布,故C符合题意;派干部支援教育,这是人才交流,故D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5.(2021七上·青田期末)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有( )①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④共同劳动,共享果实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差不多。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靠采集、狩猎为生,共同劳动,共享果实。D项③④是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6.(2021七上·青田期末)2020年底,在洛阳一座春秋时期戎人王级大墓考古中,既发现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A.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 B.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广泛接受C.戎族文化改变了中原习俗 D.戎人的丧葬习俗已彻底改变【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在春秋时期的戎人王级大墓中,“既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交流。A项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项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广泛接受说法欠妥,不符合题意;C项戎族文化改变了中原习俗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戎人的丧葬习俗已彻底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7.(2021七上·青田期末)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开展题为“中华文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篇”的探究性学习,下列文物中,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有( )①战国时期的铜冰鉴 ②春秋时期的铁犁头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④汉代的耧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骨耜、铁犁头和耧车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①②④符合题意;战国铜冰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属于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排除③。D项②③④与该主题相匹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典型的生产工具,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有关内容。8.(2021七上·青田期末)下图该王朝为有效治理边疆,积极处理民族关系,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举措。若要对这些举措进行研究,下列史实中可供参考的是( )A.北击匈奴修长城 B.设立西域都护府C.班超出使西域 D.征服南越,设象郡【答案】B【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仔细观察题干地图,都城为“长安”, 长安曾是西周、西汉、后秦、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朝代的国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AD两项是秦朝的举措,秦朝都城在咸阳,不符合题意;B项设立西域都护府是在西汉时期,西汉都城在长安,符合题意;C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都城在洛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地图。9.(2021七上·青田期末)七年级(2)班探寻小分队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到了以下几个历史片段:“二里头遗址”、“都江堰”“家天下”、“甲骨文”、“分封制”。请帮他们拟一正确主题(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家天下”始于夏朝, “甲骨文” 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一种的新的政治制度。据所学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国变法”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故题干历史片段的主题应该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ACD三项和题干历史片段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题干历史片段的正确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小说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10.(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光武中兴 ②淝水之战③孝文帝改革 ④三国鼎立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②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③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④三国鼎立是在三国时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C项①④②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二、非选择题11.(2021七上·青田期末)根据竖版世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表示 海峡,是两洲的分界线;乙点所在的大洲是 洲,丙点所在的大洋是 洋。(2)北起中国昆明,南连老挝万象(位于中南半岛)的中老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这条铁路承载着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跨国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里的重要项目。从亚洲分区来看,中国地处 地区; 从纬度带来看,老挝位于 纬度。下列四幅景观图中,在老挝可能看到的是: (填字母) 。(3)按地图三要素,竖版地图缺少 。据竖版地图,请准确读出丁地的经纬度 ;丙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答案】(1)白令;南极洲;太平洋(2)东亚;低;图C(3)比例尺;南纬30°,东经135°(或是30°S,135°E);正北或北方【知识点】大洲和大洋;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是连接了亚洲和北美洲,故是白令海峡;乙大洲是南极洲,丙被南极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包围,是太平洋。(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位于东亚,老挝位于低纬度带,图A主要在北极,B主要在非洲,C在湄公河平原,D在亚马孙平原。(3)地图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竖版地图中缺乏比例尺。根据图示,丁的经纬度是30°S,135°E,丙位于乙的正北。答案:(1)白令、南极洲、太平洋(2)东亚、低、C(3)比例尺、 南纬30°,东经135°(或是30°S,135°E) 、正北或北方【点评】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难度不大。12.(2021七上·青田期末)中华五千年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宝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宝藏文物篇]宝藏文物1:宝藏文物2:[宝藏人物篇]宝藏人物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宝藏人物二:“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史记·大宛列传》[宝藏技术篇]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美国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请从两个宝藏文物中任意选取一个,为它写一段恰当的介绍词。(温馨提示:可以从名称、时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绍)(2)上述文献提及的宝藏人物分别是谁?说说他们各自的历史贡献。(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造纸术的影响。【答案】(1)例:宝藏文物1: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推断出当时半坡人会捕鱼;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发现时是用来作儿童翁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艺水平较高。宝藏文物2: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历史贡献: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人物二:张骞。历史贡献: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影响:①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②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始于开放性问题,学生从名称、时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绍,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所以宝藏人物一是商鞅。据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宝藏人物二是张骞。据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3)依材料可知,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答案为:(1)例:宝藏文物1: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推断出当时半坡人会捕鱼;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发现时是用来作儿童翁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艺水平较高。宝藏文物2: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历史贡献: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人物二:张骞。历史贡献: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影响:①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②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司母戊鼎,商鞅变法,张骞出使西域,造纸术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3.(2021七上·青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思想文化的碰撞]材料一:这种现象是西周社会体系与礼崩乐坏的自然结果,也是应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需要而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形成一个文化空前繁荣局面。——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农耕文明的发展]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这种现象”是指什么历史现象?选择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并说出他的主要主张。(2)根据材料一,秦朝和西汉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对比,概述江南地区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产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百家争鸣。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张:“仁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3)变化: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落后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日趋繁荣。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动摇,礼崩乐坏,战争不断,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依据所学,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刑峻法,巩固国家统治。(2)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这些制度在西汉时依然采用。(3)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反映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张:“仁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3)变化: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落后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日趋繁荣。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2021七上·青田期末)为了更好地指导居民日常保健,青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训,这体现了社区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管理功能2.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序号与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称对应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C.①鞍部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3.(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符合《亚洲的气候类型》图中,A地气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4.(2021七上·青田期末)在七年级《人文地理》知识展示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其中表述内容正确的是( )A.王明说:“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水热状况,可以依据《地球五带图》和《世界地形图》。”B.张燕说:“世界第一长河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C.叶晓说:“世界人种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D.杨林说:“青田县派干部对口支援四川古蔺县的教育,这主要属于信息交流。”5.(2021七上·青田期末)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有( )①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④共同劳动,共享果实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2021七上·青田期末)2020年底,在洛阳一座春秋时期戎人王级大墓考古中,既发现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A.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 B.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广泛接受C.戎族文化改变了中原习俗 D.戎人的丧葬习俗已彻底改变7.(2021七上·青田期末)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开展题为“中华文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篇”的探究性学习,下列文物中,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有( )①战国时期的铜冰鉴 ②春秋时期的铁犁头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④汉代的耧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1七上·青田期末)下图该王朝为有效治理边疆,积极处理民族关系,采取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举措。若要对这些举措进行研究,下列史实中可供参考的是( )A.北击匈奴修长城 B.设立西域都护府C.班超出使西域 D.征服南越,设象郡9.(2021七上·青田期末)七年级(2)班探寻小分队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到了以下几个历史片段:“二里头遗址”、“都江堰”“家天下”、“甲骨文”、“分封制”。请帮他们拟一正确主题(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2021七上·青田期末)以下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光武中兴 ②淝水之战③孝文帝改革 ④三国鼎立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二、非选择题11.(2021七上·青田期末)根据竖版世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表示 海峡,是两洲的分界线;乙点所在的大洲是 洲,丙点所在的大洋是 洋。(2)北起中国昆明,南连老挝万象(位于中南半岛)的中老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这条铁路承载着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跨国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里的重要项目。从亚洲分区来看,中国地处 地区; 从纬度带来看,老挝位于 纬度。下列四幅景观图中,在老挝可能看到的是: (填字母) 。(3)按地图三要素,竖版地图缺少 。据竖版地图,请准确读出丁地的经纬度 ;丙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12.(2021七上·青田期末)中华五千年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宝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宝藏文物篇]宝藏文物1:宝藏文物2:[宝藏人物篇]宝藏人物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宝藏人物二:“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史记·大宛列传》[宝藏技术篇]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美国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请从两个宝藏文物中任意选取一个,为它写一段恰当的介绍词。(温馨提示:可以从名称、时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绍)(2)上述文献提及的宝藏人物分别是谁?说说他们各自的历史贡献。(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造纸术的影响。13.(2021七上·青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思想文化的碰撞]材料一:这种现象是西周社会体系与礼崩乐坏的自然结果,也是应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需要而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形成一个文化空前繁荣局面。——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农耕文明的发展]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这种现象”是指什么历史现象?选择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并说出他的主要主张。(2)根据材料一,秦朝和西汉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对比,概述江南地区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产生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社区功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知识培训”可知,社区发挥文化的功能,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吻合。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社区的功能,属于容易题。2.【答案】C【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线对称分布,两个山顶之间,应该是鞍部;②地等高线重合分布是陡崖;③地等高线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是山谷;④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说明是山脊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3.【答案】B【知识点】世界气候类型和特点【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图示中A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是温带季风气候,C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定,属于中等难度题。4.【答案】C【知识点】区域合作;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名称与特点;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意可知,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水热状况,应该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图,故A排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故B排除;世界人种分布特点是大范围的集中,小范围的零星散布,故C符合题意;派干部支援教育,这是人才交流,故D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5.【答案】D【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差不多。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靠采集、狩猎为生,共同劳动,共享果实。D项③④是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6.【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在春秋时期的戎人王级大墓中,“既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交流。A项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项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广泛接受说法欠妥,不符合题意;C项戎族文化改变了中原习俗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戎人的丧葬习俗已彻底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7.【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骨耜、铁犁头和耧车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①②④符合题意;战国铜冰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属于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排除③。D项②③④与该主题相匹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典型的生产工具,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有关内容。8.【答案】B【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仔细观察题干地图,都城为“长安”, 长安曾是西周、西汉、后秦、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朝代的国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AD两项是秦朝的举措,秦朝都城在咸阳,不符合题意;B项设立西域都护府是在西汉时期,西汉都城在长安,符合题意;C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都城在洛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地图。9.【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家天下”始于夏朝, “甲骨文” 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一种的新的政治制度。据所学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国变法”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故题干历史片段的主题应该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ACD三项和题干历史片段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题干历史片段的正确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小说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10.【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②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③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④三国鼎立是在三国时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C项①④②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排序题需要准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11.【答案】(1)白令;南极洲;太平洋(2)东亚;低;图C(3)比例尺;南纬30°,东经135°(或是30°S,135°E);正北或北方【知识点】大洲和大洋;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是连接了亚洲和北美洲,故是白令海峡;乙大洲是南极洲,丙被南极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包围,是太平洋。(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位于东亚,老挝位于低纬度带,图A主要在北极,B主要在非洲,C在湄公河平原,D在亚马孙平原。(3)地图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竖版地图中缺乏比例尺。根据图示,丁的经纬度是30°S,135°E,丙位于乙的正北。答案:(1)白令、南极洲、太平洋(2)东亚、低、C(3)比例尺、 南纬30°,东经135°(或是30°S,135°E) 、正北或北方【点评】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难度不大。12.【答案】(1)例:宝藏文物1: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推断出当时半坡人会捕鱼;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发现时是用来作儿童翁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艺水平较高。宝藏文物2: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历史贡献: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人物二:张骞。历史贡献: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影响:①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②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分析】(1)本题始于开放性问题,学生从名称、时期、用途、地位等方面介绍,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所以宝藏人物一是商鞅。据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根据“皆言匈奴破月氏王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宝藏人物二是张骞。据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3)依材料可知,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答案为:(1)例:宝藏文物1: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推断出当时半坡人会捕鱼;人面鱼纹彩陶盆被发现时是用来作儿童翁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而且工艺水平较高。宝藏文物2: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2)人物一:商鞅。历史贡献: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人物二:张骞。历史贡献: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影响:①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②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司母戊鼎,商鞅变法,张骞出使西域,造纸术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3.【答案】(1)百家争鸣。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张:“仁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3)变化: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落后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日趋繁荣。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动摇,礼崩乐坏,战争不断,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依据所学,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刑峻法,巩固国家统治。(2)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这些制度在西汉时依然采用。(3)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反映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例如:人物:孔子(1 分)主张:“仁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秦朝: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3)变化: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落后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日趋繁荣。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考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