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1七上·普陀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D.太空回收的植物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属于审美,不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正确;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探究生物生长规律,属于科学问题,故B正确;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探究材料性质,属于科学问题,故C正确;
D.太空回收的植物是否发生改变 探究植物的变化,属于科学问题,故D正确。
故选A。
2.(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木块长度 B.熄灭酒精灯
C.测液体温度 D.测量液体的体积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刻度尺使用的四点:一、选正确;二、放正确;三、看正确;四、读记正确。
(2)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用灯帽盖灭;
(3)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解答】A、测木块长度,图中刻度尺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没有与物体边长紧贴,尺子斜了,A错误;
B、熄灭酒精灯,图中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在吹,操作错误,应该用灯帽盖灭,B错误;
C、测液体温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操作正确,C正确;
D、测量液体的体积,图中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没有与被测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操作错误,D错误。
故选C
3.(2021七上·普陀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地球的卫星照片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盖天说”一“浑天说”一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一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一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并拍摄地球的照片等一系列的过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2021七上·普陀期末)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按照实验操作过程,将①~④实验步骤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临时装片就是将要用显微镜观察的事物临时做成装片。临时装片是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制成的临时装片包括载玻片组织材料盖玻片。
【解答】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形态,需要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然后撕取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这时需要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远离壶嘴处温度较低,液化现象更明显,所以a处较浓,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2021七上·普陀期末)鹅掌楸是我国有一种名贵的植物, 因叶片形似马褂,所以又称“马褂木”。鹅掌楸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一些地区, 属于被子植物。以下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鹅掌楸的种子裸露, 有利于种子萌发
B.鹅掌楸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C.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D.桔树、油菜、樟树、玉兰等都是常见的被子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解答】A.鹅掌楸属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故A错误。
B.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故B正确。
C.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故C正确。
D.常见的农作物、花卉、果树、蔬菜等绝大多数都是被子植物。桔树、油菜、樟树、玉兰等都是常见的被子植物,故D正确。
故选A。
7.(2021七上·普陀期末)关于天平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平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调节,调平衡后,才能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B.一架天平在一个位置调节平衡了,可以将它移到另一位置使用,不必重新调平
C.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天平调节平衡,再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D.调节天平平衡时,必须到指针静止后再观察
【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天平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调节,调平衡后,才能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故A正确;
B.一架天平在一个位置调节平衡了,将它移到另一位置使用时必须重新调节,故B错误;
C.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将天平调节平衡,故C错误;
D.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静止时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者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此时天平平衡,故D错误。
故选A。
8.(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手机解锁可以用密码,也可以用本人手指。这是利用了每个人手指的(  )

A.温度不同 B.汗液成分不同
C.散发的气味不同 D.指纹不同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指纹是指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指纹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因而指纹人人皆有,却各不相同。
【解答】每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形的多少、长短也不同。由于指纹重复率极小,大约150亿分之一,基于此发明了指纹锁,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根据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铸造铁轨时,先将钢材在熔炉中熔化,再浇入铸造模具进行凝固成型。因为铁为晶体,所以再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温度先上升再不变,再上升,接下来温度下降,不变再降低,故D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D。
10.(2021七上·普陀期末)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下列对微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分子之间有空隙
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只能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1.(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中杂草(均为1株/米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即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
C.分析下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为引入新的品种的福寿螺于不同的小区,控制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在各个小区中对稻田的密度增长率,实验中的变量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实验中水稻苗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水稻日均负向增长率小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实验中水花生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水花生日均增长率小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小于对照组;实验中鸭舌草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鸭舌草日均增长率等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小于对照组;实验中狐尾草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狐尾草日均增长率等于中密度的福寿螺等于低密度的福寿螺等于对照组,最后福寿螺正常的日增长率与密度无关。
【解答】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水稻苗、鸭舌草、狐尾草、水花生的生长影响,A错误;
B本实验变量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和植物的种类;
C由于不同密度的福寿螺放入狐尾草稻田中和空白对照小组日均增长率一样,说明无明显去除效果,C正确;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水稻→福寿螺,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探究环境温度和光照时长对百合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外设计并开展了实验,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图。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百合种子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降低
B.温度相同时,一定的光照时间有利于百合种子的萌发
C.最适合百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定是24小时光照、20℃
D.20℃时,继续延长光照时间一定能提升百合种子的萌发率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为研究环境温度和光照时长对百合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可知:20℃时种子的萌发率随着光照时间增大到一定时间后不改变,整体20℃萌发率大于10℃和30℃;10℃时,种子萌发率刚开始随光照时间增大而增大幅度大,超过一定光照时,萌发率稍微会减小一些,达到一定时萌发率不变;30℃萌发率随光照时间增大而增大,光照12小时之前比10摄氏度萌发率大,之后萌发率小于10℃。
【解答】A百合种子萌发率不是随温度升高后下降,相同光照时间时,30℃的萌发率小于20℃,A错误;
B温度相同时,一定光照时间内萌发率都是随光照时间增加而增加,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正确;
C达到一定光照强度后种子萌发率不改变,20℃时种子的萌发率大于10℃和30℃,故最适合的萌发环境为12小时,20℃,C错误;
D20℃时,当光照强度达到12小时以后,种子的萌发率不改变,故无法提升,D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1七上·普陀期末)2021年2月13日晚发生的福岛县近海的地震,让福岛再一次引发全球的关切据称,该地震正是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余震。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发生大地震,史称“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级最终被测定为9.1,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千米(14.9英里),并引发最大爬高40.1米的海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B.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使地壳可以不断运动
C.日本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故地震频繁
D.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发生弯曲和隆起
【答案】D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 2500 余座。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解答】A板块构造学说不是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而是把地球的岩石圈分为七大板块,全球是六大板块,A错误;
B地壳的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而不是地震和火山导致地壳运动,B错误;
C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家,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位于环太平洋沿岸,C错误;
D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岩石圈发生弯曲和隆起,不断地碰撞和张裂,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A.1—纲 2—科 3—目 4—种
B.1—植物体 2—器官 3—组织 4—细胞
C.1—被子植物 2—裸子植物 3—蕨类植物 4—藻类植物
D.1—动物 2—脊椎动物 3—无脊椎动物 4—节肢动物
【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题目从生物分类单位的大小、植物体的的结构层次、动植物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故B符合题意;
C、植物界包含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四者非包含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界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含节肢动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5.(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科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40g 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20g D.8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100g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m总=m杯+m液,结合密度公式m=ρV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20cm3时,总质量为40g;当液体体积为800cm3时,总质量为100g;
根据m总=m杯+m液得到:40g=m杯+ρ×20cm3 ①;
100g=m杯+ρ×80cm3 ②;
①②联立解得:m杯=20g,ρ=1g/cm3,故C正确,而A、B错误;
8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100g-20g=80g,故D错误。
故选C。
16.(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   cm.则金属丝的直径d=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   次测量误差较小
【答案】5.11~5.20;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线圈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线圈的直径和;
(2)在测量过程中,线圈的匝数越多,测量误差越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线圈的总长度为:15.11cm-10.00cm=5.11cm;
(2)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2次测量误差较小。
17.(2021七上·普陀期末)袁隆平说:海水稻如果扩大到一亿亩,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海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等地生长,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稻米颜色呈胭脂红。如图为海水稻的结构层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稻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植物。
(2)若A表示细胞,则过程①为细胞的   (选填“生长”、“分裂”或“分化”)。
(3)若C表示水稻谷粒,则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
【答案】(1)被子
(2)分化
(3)器官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植物有四大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解答】(1)海水稻的稻米为种子,稻米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A经过①过程变为B,B为植物的组织,故①为分化,是将细胞分化成不同的功能和形态的细胞,细胞群组成组织;
(3)C为水稻的谷粒,属于种子,种子为生殖器官,故结构层次为器官。
故答案为:(1)被子;(2)分化;(3)器官。
18.(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金同学利用假期和父母一起到福建州的火山岛旅游,感受到不一样的景致。请回答:
(1)在火山岛景区遍布着蔚为壮观的石柱,如图甲所示,它们是炽热的岩浆从地面喷出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2)历史上火山岛曾发生过八次以上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幔。在图乙的“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答案】(1)凝固
(2)②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固变气为升华,固体变液体为熔化,气变固体为凝华,气变液体为液化,液变气为汽化,液体变固体为凝固;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
【解答】(1)岩浆为液体喷出地表后为岩石,故从液体变固体,凝固;
(2)①为地壳,②地幔,③是地核。
故答案为:(1)凝固;(2)②。
19.(2021七上·普陀期末)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乙液体的比热容。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   乙吸收的热量。
【答案】小于;等于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呈反比;
(2)相同的加热器的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放出的热量与时间呈正比,即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等于乙吸收的热量,但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20.(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盛一盆水, 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将纱布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
(1)简易冰箱利用   来降低饭菜温度;
(2)若把简易冰箱放在通风处,饭菜可以保鲜更长时间,这是因为   。
【答案】(1)蒸发吸热
(2)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湿布擦过的桌面都会逐渐变干。同样,酒精无论擦在温暖的皮肤上,还是擦在其他冰冷物体的表面,最后都将变成气态。像这 种 在 任 何 温 度 下 都 能 进 行 的 汽 化 现 象 叫 做 蒸 发;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温度,以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解答】(1)饭菜放在纱布内,纱布浸水, 水蒸发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
(2)通风会加速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1)蒸发吸收;(2)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
21.(2021七上·普陀期末)地震是由地球   (选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2021年5月,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县(如图)相继发生6.0级以上地震,两地地震都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碰撞引起的。

【答案】内力;印度洋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地震主要是板块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云南漾和青海玛多县地震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22.(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明观察了海带、睡莲、银杏和蕨四种植物,设计了如下图的检索表。
(1)2a和2b的空格中应分别填上   ;
(2)海带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选填“P”、“Q”、“R” 或“S”)。
【答案】(1)无种子, 有种子
(2)P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答】(1)2a和2b的空格中应分别填上无种子, 有种子。
(2)海带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P,因为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故答案为:(1)无种子,有种子(2)P
23.(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红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由此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   ;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   。
【答案】9∶4;4∶9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可知,当体积相等时,质量与密度呈正比。根据表格可知,当甲和乙的体积都为5cm3时,甲的质量为9g,乙的质量为4g,则甲和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9g:4g=9:4;
(2)根据m=ρV可知,当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呈反比。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ρ乙:ρ甲=4:9。
24.(2021七上·普陀期末)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荠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E与C相比,E特有的器官是   。
(3)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答案】(1)ABD
(2)花和果实
(3)D→B→A→C→E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孢子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类植物只有茎、叶;藻类植物是没有器官;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有花、果实、种子、根、茎、叶;裸子植物为根、茎、叶,种子;A为蕨,B为葫芦藓,C为银杏,D为海带,E为荠菜。
【解答】(1)孢子植物利用孢子繁殖,A是蕨类,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类,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
(2)E是被子植物,C为裸子植物,根本区别为种子外有无果实包被,E有的器官是花果实,根茎叶,C无花和果实;
(3)植物从低到高等:藻类植物,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1)ABD;(2)花和果实;(3)D →B→A→C→E 。
25.(2021七上·普陀期末)2019年5月小徐在爸爸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州菱湖桑基地鱼塘举办的首届“桑椹采摘节”,体验了“地笼捕捕欢”、“植物连连顺”等娱乐活动。
(1)在“地笼捕捕欢”活动中他们捕获了很多“珍宝”,有鲫鱼、河虾、甲鱼、螃蟹、黄鳝,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
(2)在“植物连连顺”活动中,需将葫芦藓、蕨、桑椹、银杏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小徐的排列方式如下,乙处应为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3)为研究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徐进行了实验。(说明:原始种子是指果皮(肉)完整的种子)实验记录如图,请用文字描述图中的结果   。
【答案】(1)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
(3)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根本区别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孢子植物分为蕨类、苔藓类、藻类;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苔藓类有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解答】(1)鲫鱼、黄鳝和甲鱼是有脊椎骨,河虾、螃蟹属于无脊椎动物;
(2)2是有种子为种子植物,甲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乙为裸子植物,丙是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桑葚属于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乙是银杏;
(3)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影响,如图,原始种子萌发需要10天,鸟类粪便中的种子和去皮的种子萌发时间都为2天,故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故答案为:(1) 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3) 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
26.(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冰的温度/℃ -5 -4 -3 -2 -1 0 0 1 2 3 4
萘的温度/℃ 72 74 76 78 80 80 80 80 82 84 86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   。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1)-4℃
(2)不变
(3)寻求普遍规律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目的有两个: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②寻找普遍规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冰的温度为-4℃。
(2)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0℃,萘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则: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27.(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8.(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   。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________(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泥石流
(2)火山喷发
(3)B;C
【知识点】火山;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态的 (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态 ( 熔岩流 ) 和固态 (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 的;
大陆是漂移的, 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图甲中模拟土质山谷,坡面上洒落较多的水,泥沙滑落,属于泥石流;
(2)图乙中小苏打粉和柠檬酸会发生剧烈的反应,模拟火山喷发;
(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模拟板块张裂,可以说明地壳张裂的产生,支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1)泥石流;(2)火山喷发;(3)BC
29.(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利用天平进行的一些实验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小聪忘记把游码归零就调节天平平衡了,及时改正后,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侧移动(选填“左”或“右”),天平才能重新平衡。
(2)小聪纠正错误后,正确测量出了小石块的质量 (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    g。
(3)在另一次实验中,小聪需要测量10g食盐,天平调平后,他先在右盘放入10g砝码,然后向左盘不断加入食盐,此时,小聪突然发现游码位于0.2g刻度线处,意识到在调平前没有将游码归零。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   。
【答案】(1)右
(2)56
(3)继续在左盘加入食盐,直到横梁重新平衡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3)在调节天平平衡时,0.2g游码用于平衡托盘的质量,相当于托盘的一部分。测10g食盐时,只需在右盘放入10g砝码,而不需要再调节游码,因此0.2g不会对食盐质量的测量产生影响,只需按照正常的步骤完成下面的称量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游码的质量是增加在右盘的,如果将游码归零,那么相当于左盘重右盘轻,因此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根据乙图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0g+5g=55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1g,则小石块的质量为:55g+1g=56g。
(3)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继续在左盘加入食盐,直到横梁重新平衡。
30.(2021七上·普陀期末)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显微镜是重要的观察工具。据图回答问题:
(1)小明在用光学显微镜时,发现该显微镜的镜盒里有如图所示的 4 个镜头。为了能在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他应选用图中的镜头组合   (填字母组合)。
(2)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在视野中出现“污物”。为了能快速准确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小明画出了如图所示思维导图。请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
【答案】(1)AD
(2)污物在物镜上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1取镜,2对光,3放片,4眼睛注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最低,5左眼眼睛注视目镜,先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再换用细准焦螺旋使像看更清楚,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解答】(1)图中A、B是目镜,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C、D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为了能看到最多的细胞,放大倍数应该越小,故选择AD组合。
(2)污物的判断有三种可能,①可能在装片上面,移动装片看看污物是否移动;②可能在目镜上面,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移动;③可能在物镜上面,看看污物受否移动来判断,根据流程图可知,移动装片不动,再转动目镜污物不动,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31.(2021七上·普陀期末)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1865年,英国人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水银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体温计中的哪个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   。(填序号)
(3)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用电子体温计等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______(可多选)
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
【答案】(1)热胀冷缩
(2)②
(3)A;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和功能解答;
(3)哪个选项中描述的是水银温度计的缺点或电子温度计的优点,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在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而弯的玻璃管,这个结构保证它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下降,故选②。
(3)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描述的水银的缺点,故A符合题意;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描述的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B不合题意;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描述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C不合题意;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描述电子温度计的优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32.(2021七上·普陀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野外考察时,采回植物标本后拍摄了如下一些照片。

(1)请你协助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列分类表解逐一分类,上表中④对应的植物名称:   。
(2)小华在一次野外活动时采集到③④⑤三种植物,通过观察标注了他们在检索表中的位置,在这三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选填序号)。
【答案】(1)油松
(2)④⑤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是靠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类、藻类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图中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有花、种子、果实、根、茎、叶分化,图中油松属于裸子植物有种子、根、茎、叶,图中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图中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有茎、叶,也无输导组织,图中水绵藻类是低等植物,无任何的器官。
【解答】 (1)④ 是有种子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图中植物油松属于裸子植物,符合要求;
(2)③是有根、茎、叶分化,无种子属于蕨类,④有种子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⑤是有种子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故④⑤ 都有根、茎、叶、种子、花,这两种植物共同特征比较多。
故答案为: (1)油松 ; (2)④⑤ 。
33.(2021七上·普陀期末)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固体。密度仅为3kg/m3,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若将其压缩至很小体积之后也能迅速复原。可用它制成隔热宇航服。
(1)“气凝胶”具有:   、耐高温、隔热性好、富有弹性等物理性质。
(2)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金属块表面涂上0.006m厚的气凝胶,结果在1kg的炸药爆炸中气凝胶毫发无损。若金属块的表面积为5m2,则覆盖在金属块上的气凝胶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3)某飞机采用超高强度结构钢制造,需要钢材79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多少?(钢的密度7.9×103kg/m3)请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答案】(1)密度小
(2)解:气凝胶的体积V=Sh=5m2×0.006m=0.03m3
覆盖在金属块上的气凝胶质量m1=ρ1V1=7.9×103kg/m3×0.03m3=237kg
(3)解:钢材的气体
需“气凝胶”的质量m3=ρ3V2=3kg/m3×10m3=30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性质决定用途,而根据用途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
(2)首先根据V=Sh计算出气凝胶的体积,再根据m=ρV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3)气凝胶的体积等于钢材的体积,即 ,再根据 m3=ρ3V3 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解答】(1)根据“密度仅为3kg/m3”可知,气凝胶的特点为:密度小。
1 / 1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1七上·普陀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D.太空回收的植物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2.(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木块长度 B.熄灭酒精灯
C.测液体温度 D.测量液体的体积
3.(2021七上·普陀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4.(2021七上·普陀期末)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按照实验操作过程,将①~④实验步骤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5.(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6.(2021七上·普陀期末)鹅掌楸是我国有一种名贵的植物, 因叶片形似马褂,所以又称“马褂木”。鹅掌楸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一些地区, 属于被子植物。以下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鹅掌楸的种子裸露, 有利于种子萌发
B.鹅掌楸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C.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D.桔树、油菜、樟树、玉兰等都是常见的被子植物
7.(2021七上·普陀期末)关于天平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平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调节,调平衡后,才能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B.一架天平在一个位置调节平衡了,可以将它移到另一位置使用,不必重新调平
C.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天平调节平衡,再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D.调节天平平衡时,必须到指针静止后再观察
8.(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手机解锁可以用密码,也可以用本人手指。这是利用了每个人手指的(  )

A.温度不同 B.汗液成分不同
C.散发的气味不同 D.指纹不同
9.(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10.(2021七上·普陀期末)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下列对微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分子之间有空隙
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1.(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中杂草(均为1株/米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即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
C.分析下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
12.(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探究环境温度和光照时长对百合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外设计并开展了实验,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图。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百合种子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降低
B.温度相同时,一定的光照时间有利于百合种子的萌发
C.最适合百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定是24小时光照、20℃
D.20℃时,继续延长光照时间一定能提升百合种子的萌发率
13.(2021七上·普陀期末)2021年2月13日晚发生的福岛县近海的地震,让福岛再一次引发全球的关切据称,该地震正是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余震。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发生大地震,史称“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级最终被测定为9.1,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千米(14.9英里),并引发最大爬高40.1米的海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B.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使地壳可以不断运动
C.日本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故地震频繁
D.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发生弯曲和隆起
14.(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A.1—纲 2—科 3—目 4—种
B.1—植物体 2—器官 3—组织 4—细胞
C.1—被子植物 2—裸子植物 3—蕨类植物 4—藻类植物
D.1—动物 2—脊椎动物 3—无脊椎动物 4—节肢动物
15.(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科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40g 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20g D.8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100g
16.(2021七上·普陀期末)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   cm.则金属丝的直径d=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   次测量误差较小
17.(2021七上·普陀期末)袁隆平说:海水稻如果扩大到一亿亩,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海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等地生长,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稻米颜色呈胭脂红。如图为海水稻的结构层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稻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植物。
(2)若A表示细胞,则过程①为细胞的   (选填“生长”、“分裂”或“分化”)。
(3)若C表示水稻谷粒,则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
18.(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金同学利用假期和父母一起到福建州的火山岛旅游,感受到不一样的景致。请回答:
(1)在火山岛景区遍布着蔚为壮观的石柱,如图甲所示,它们是炽热的岩浆从地面喷出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2)历史上火山岛曾发生过八次以上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幔。在图乙的“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19.(2021七上·普陀期末)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乙液体的比热容。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   乙吸收的热量。
20.(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盛一盆水, 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将纱布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
(1)简易冰箱利用   来降低饭菜温度;
(2)若把简易冰箱放在通风处,饭菜可以保鲜更长时间,这是因为   。
21.(2021七上·普陀期末)地震是由地球   (选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2021年5月,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县(如图)相继发生6.0级以上地震,两地地震都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碰撞引起的。

22.(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明观察了海带、睡莲、银杏和蕨四种植物,设计了如下图的检索表。
(1)2a和2b的空格中应分别填上   ;
(2)海带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选填“P”、“Q”、“R” 或“S”)。
23.(2021七上·普陀期末)小红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由此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 =   ;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   。
24.(2021七上·普陀期末)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荠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E与C相比,E特有的器官是   。
(3)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5.(2021七上·普陀期末)2019年5月小徐在爸爸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州菱湖桑基地鱼塘举办的首届“桑椹采摘节”,体验了“地笼捕捕欢”、“植物连连顺”等娱乐活动。
(1)在“地笼捕捕欢”活动中他们捕获了很多“珍宝”,有鲫鱼、河虾、甲鱼、螃蟹、黄鳝,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
(2)在“植物连连顺”活动中,需将葫芦藓、蕨、桑椹、银杏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小徐的排列方式如下,乙处应为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3)为研究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徐进行了实验。(说明:原始种子是指果皮(肉)完整的种子)实验记录如图,请用文字描述图中的结果   。
26.(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冰的温度/℃ -5 -4 -3 -2 -1 0 0 1 2 3 4
萘的温度/℃ 72 74 76 78 80 80 80 80 82 84 86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   。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27.(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28.(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   。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________(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29.(2021七上·普陀期末)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利用天平进行的一些实验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小聪忘记把游码归零就调节天平平衡了,及时改正后,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侧移动(选填“左”或“右”),天平才能重新平衡。
(2)小聪纠正错误后,正确测量出了小石块的质量 (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    g。
(3)在另一次实验中,小聪需要测量10g食盐,天平调平后,他先在右盘放入10g砝码,然后向左盘不断加入食盐,此时,小聪突然发现游码位于0.2g刻度线处,意识到在调平前没有将游码归零。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   。
30.(2021七上·普陀期末)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显微镜是重要的观察工具。据图回答问题:
(1)小明在用光学显微镜时,发现该显微镜的镜盒里有如图所示的 4 个镜头。为了能在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他应选用图中的镜头组合   (填字母组合)。
(2)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在视野中出现“污物”。为了能快速准确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小明画出了如图所示思维导图。请将该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
31.(2021七上·普陀期末)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   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1865年,英国人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水银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体温计中的哪个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   。(填序号)
(3)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用电子体温计等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______(可多选)
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
32.(2021七上·普陀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野外考察时,采回植物标本后拍摄了如下一些照片。

(1)请你协助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列分类表解逐一分类,上表中④对应的植物名称:   。
(2)小华在一次野外活动时采集到③④⑤三种植物,通过观察标注了他们在检索表中的位置,在这三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选填序号)。
33.(2021七上·普陀期末)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固体。密度仅为3kg/m3,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若将其压缩至很小体积之后也能迅速复原。可用它制成隔热宇航服。
(1)“气凝胶”具有:   、耐高温、隔热性好、富有弹性等物理性质。
(2)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金属块表面涂上0.006m厚的气凝胶,结果在1kg的炸药爆炸中气凝胶毫发无损。若金属块的表面积为5m2,则覆盖在金属块上的气凝胶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3)某飞机采用超高强度结构钢制造,需要钢材79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多少?(钢的密度7.9×103kg/m3)请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解答】】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属于审美,不属于科学问题,故A不正确;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探究生物生长规律,属于科学问题,故B正确;
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会表现出什么性质 探究材料性质,属于科学问题,故C正确;
D.太空回收的植物是否发生改变 探究植物的变化,属于科学问题,故D正确。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刻度尺使用的四点:一、选正确;二、放正确;三、看正确;四、读记正确。
(2)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用灯帽盖灭;
(3)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解答】A、测木块长度,图中刻度尺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没有与物体边长紧贴,尺子斜了,A错误;
B、熄灭酒精灯,图中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在吹,操作错误,应该用灯帽盖灭,B错误;
C、测液体温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操作正确,C正确;
D、测量液体的体积,图中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没有与被测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操作错误,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地球的卫星照片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盖天说”一“浑天说”一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一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一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并拍摄地球的照片等一系列的过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临时装片就是将要用显微镜观察的事物临时做成装片。临时装片是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制成的临时装片包括载玻片组织材料盖玻片。
【解答】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形态,需要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然后撕取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这时需要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远离壶嘴处温度较低,液化现象更明显,所以a处较浓,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解答】A.鹅掌楸属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故A错误。
B.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故B正确。
C.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故C正确。
D.常见的农作物、花卉、果树、蔬菜等绝大多数都是被子植物。桔树、油菜、樟树、玉兰等都是常见的被子植物,故D正确。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天平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调节,调平衡后,才能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故A正确;
B.一架天平在一个位置调节平衡了,将它移到另一位置使用时必须重新调节,故B错误;
C.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将天平调节平衡,故C错误;
D.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静止时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者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此时天平平衡,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指纹是指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指纹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因而指纹人人皆有,却各不相同。
【解答】每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形的多少、长短也不同。由于指纹重复率极小,大约150亿分之一,基于此发明了指纹锁,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根据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铸造铁轨时,先将钢材在熔炉中熔化,再浇入铸造模具进行凝固成型。因为铁为晶体,所以再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温度先上升再不变,再上升,接下来温度下降,不变再降低,故D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运动论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水汽化后气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黄豆与芝麻的混合实验,只能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为引入新的品种的福寿螺于不同的小区,控制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在各个小区中对稻田的密度增长率,实验中的变量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实验中水稻苗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水稻日均负向增长率小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实验中水花生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水花生日均增长率小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小于对照组;实验中鸭舌草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鸭舌草日均增长率等于中密度的福寿螺小于低密度的福寿螺小于对照组;实验中狐尾草中高密度的福寿螺使狐尾草日均增长率等于中密度的福寿螺等于低密度的福寿螺等于对照组,最后福寿螺正常的日增长率与密度无关。
【解答】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水稻苗、鸭舌草、狐尾草、水花生的生长影响,A错误;
B本实验变量为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和植物的种类;
C由于不同密度的福寿螺放入狐尾草稻田中和空白对照小组日均增长率一样,说明无明显去除效果,C正确;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水稻→福寿螺,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为研究环境温度和光照时长对百合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可知:20℃时种子的萌发率随着光照时间增大到一定时间后不改变,整体20℃萌发率大于10℃和30℃;10℃时,种子萌发率刚开始随光照时间增大而增大幅度大,超过一定光照时,萌发率稍微会减小一些,达到一定时萌发率不变;30℃萌发率随光照时间增大而增大,光照12小时之前比10摄氏度萌发率大,之后萌发率小于10℃。
【解答】A百合种子萌发率不是随温度升高后下降,相同光照时间时,30℃的萌发率小于20℃,A错误;
B温度相同时,一定光照时间内萌发率都是随光照时间增加而增加,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正确;
C达到一定光照强度后种子萌发率不改变,20℃时种子的萌发率大于10℃和30℃,故最适合的萌发环境为12小时,20℃,C错误;
D20℃时,当光照强度达到12小时以后,种子的萌发率不改变,故无法提升,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 2500 余座。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解答】A板块构造学说不是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而是把地球的岩石圈分为七大板块,全球是六大板块,A错误;
B地壳的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而不是地震和火山导致地壳运动,B错误;
C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家,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位于环太平洋沿岸,C错误;
D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岩石圈发生弯曲和隆起,不断地碰撞和张裂,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题目从生物分类单位的大小、植物体的的结构层次、动植物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故B符合题意;
C、植物界包含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四者非包含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界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含节肢动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m总=m杯+m液,结合密度公式m=ρV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20cm3时,总质量为40g;当液体体积为800cm3时,总质量为100g;
根据m总=m杯+m液得到:40g=m杯+ρ×20cm3 ①;
100g=m杯+ρ×80cm3 ②;
①②联立解得:m杯=20g,ρ=1g/cm3,故C正确,而A、B错误;
80cm3该液体的质量为:100g-20g=80g,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5.11~5.20;2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线圈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线圈的直径和;
(2)在测量过程中,线圈的匝数越多,测量误差越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线圈的总长度为:15.11cm-10.00cm=5.11cm;
(2)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2次测量误差较小。
17.【答案】(1)被子
(2)分化
(3)器官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植物有四大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解答】(1)海水稻的稻米为种子,稻米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A经过①过程变为B,B为植物的组织,故①为分化,是将细胞分化成不同的功能和形态的细胞,细胞群组成组织;
(3)C为水稻的谷粒,属于种子,种子为生殖器官,故结构层次为器官。
故答案为:(1)被子;(2)分化;(3)器官。
18.【答案】(1)凝固
(2)②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固变气为升华,固体变液体为熔化,气变固体为凝华,气变液体为液化,液变气为汽化,液体变固体为凝固;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
【解答】(1)岩浆为液体喷出地表后为岩石,故从液体变固体,凝固;
(2)①为地壳,②地幔,③是地核。
故答案为:(1)凝固;(2)②。
19.【答案】小于;等于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呈反比;
(2)相同的加热器的功率相同,根据W=Pt可知,放出的热量与时间呈正比,即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在0~90s的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等于乙吸收的热量,但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20.【答案】(1)蒸发吸热
(2)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湿布擦过的桌面都会逐渐变干。同样,酒精无论擦在温暖的皮肤上,还是擦在其他冰冷物体的表面,最后都将变成气态。像这 种 在 任 何 温 度 下 都 能 进 行 的 汽 化 现 象 叫 做 蒸 发;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温度,以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解答】(1)饭菜放在纱布内,纱布浸水, 水蒸发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
(2)通风会加速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1)蒸发吸收;(2)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蒸发。
21.【答案】内力;印度洋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地震主要是板块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云南漾和青海玛多县地震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22.【答案】(1)无种子, 有种子
(2)P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解答】(1)2a和2b的空格中应分别填上无种子, 有种子。
(2)海带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P,因为海带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故答案为:(1)无种子,有种子(2)P
23.【答案】9∶4;4∶9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可知,当体积相等时,质量与密度呈正比。根据表格可知,当甲和乙的体积都为5cm3时,甲的质量为9g,乙的质量为4g,则甲和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9g:4g=9:4;
(2)根据m=ρV可知,当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呈反比。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ρ乙:ρ甲=4:9。
24.【答案】(1)ABD
(2)花和果实
(3)D→B→A→C→E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孢子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类植物只有茎、叶;藻类植物是没有器官;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有花、果实、种子、根、茎、叶;裸子植物为根、茎、叶,种子;A为蕨,B为葫芦藓,C为银杏,D为海带,E为荠菜。
【解答】(1)孢子植物利用孢子繁殖,A是蕨类,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类,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
(2)E是被子植物,C为裸子植物,根本区别为种子外有无果实包被,E有的器官是花果实,根茎叶,C无花和果实;
(3)植物从低到高等:藻类植物,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1)ABD;(2)花和果实;(3)D →B→A→C→E 。
25.【答案】(1)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
(3)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根本区别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孢子植物分为蕨类、苔藓类、藻类;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苔藓类有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解答】(1)鲫鱼、黄鳝和甲鱼是有脊椎骨,河虾、螃蟹属于无脊椎动物;
(2)2是有种子为种子植物,甲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乙为裸子植物,丙是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桑葚属于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乙是银杏;
(3)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影响,如图,原始种子萌发需要10天,鸟类粪便中的种子和去皮的种子萌发时间都为2天,故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故答案为:(1) 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3) 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
26.【答案】(1)-4℃
(2)不变
(3)寻求普遍规律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完成实验,目的有两个: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②寻找普遍规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冰的温度为-4℃。
(2)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0℃,萘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则: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27.【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8.【答案】(1)泥石流
(2)火山喷发
(3)B;C
【知识点】火山;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态的 (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态 ( 熔岩流 ) 和固态 (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 的;
大陆是漂移的, 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图甲中模拟土质山谷,坡面上洒落较多的水,泥沙滑落,属于泥石流;
(2)图乙中小苏打粉和柠檬酸会发生剧烈的反应,模拟火山喷发;
(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模拟板块张裂,可以说明地壳张裂的产生,支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1)泥石流;(2)火山喷发;(3)BC
29.【答案】(1)右
(2)56
(3)继续在左盘加入食盐,直到横梁重新平衡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2)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3)在调节天平平衡时,0.2g游码用于平衡托盘的质量,相当于托盘的一部分。测10g食盐时,只需在右盘放入10g砝码,而不需要再调节游码,因此0.2g不会对食盐质量的测量产生影响,只需按照正常的步骤完成下面的称量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游码的质量是增加在右盘的,如果将游码归零,那么相当于左盘重右盘轻,因此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根据乙图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0g+5g=55g;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1g,则小石块的质量为:55g+1g=56g。
(3)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继续在左盘加入食盐,直到横梁重新平衡。
30.【答案】(1)AD
(2)污物在物镜上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1取镜,2对光,3放片,4眼睛注视载玻片,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最低,5左眼眼睛注视目镜,先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再换用细准焦螺旋使像看更清楚,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解答】(1)图中A、B是目镜,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C、D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为了能看到最多的细胞,放大倍数应该越小,故选择AD组合。
(2)污物的判断有三种可能,①可能在装片上面,移动装片看看污物是否移动;②可能在目镜上面,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移动;③可能在物镜上面,看看污物受否移动来判断,根据流程图可知,移动装片不动,再转动目镜污物不动,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31.【答案】(1)热胀冷缩
(2)②
(3)A;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和功能解答;
(3)哪个选项中描述的是水银温度计的缺点或电子温度计的优点,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指示温度;
(2)在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而弯的玻璃管,这个结构保证它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下降,故选②。
(3)A.水银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描述的水银的缺点,故A符合题意;
B.水银体温计价格便宜,描述的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B不合题意;
C.水银体温计测量比较准确,描述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C不合题意;
D.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描述电子温度计的优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32.【答案】(1)油松
(2)④⑤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是靠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类、藻类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图中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有花、种子、果实、根、茎、叶分化,图中油松属于裸子植物有种子、根、茎、叶,图中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图中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有茎、叶,也无输导组织,图中水绵藻类是低等植物,无任何的器官。
【解答】 (1)④ 是有种子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图中植物油松属于裸子植物,符合要求;
(2)③是有根、茎、叶分化,无种子属于蕨类,④有种子但是种子外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⑤是有种子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故④⑤ 都有根、茎、叶、种子、花,这两种植物共同特征比较多。
故答案为: (1)油松 ; (2)④⑤ 。
33.【答案】(1)密度小
(2)解:气凝胶的体积V=Sh=5m2×0.006m=0.03m3
覆盖在金属块上的气凝胶质量m1=ρ1V1=7.9×103kg/m3×0.03m3=237kg
(3)解:钢材的气体
需“气凝胶”的质量m3=ρ3V2=3kg/m3×10m3=30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性质决定用途,而根据用途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
(2)首先根据V=Sh计算出气凝胶的体积,再根据m=ρV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3)气凝胶的体积等于钢材的体积,即 ,再根据 m3=ρ3V3 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解答】(1)根据“密度仅为3kg/m3”可知,气凝胶的特点为:密度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