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 (共22张PPT+2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 (共22张PPT+2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导入
COP15主题曲《和光同春》
思考: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课堂导入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 ;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探索的主题 。
歌词中唱到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阐释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 。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宝贵思想源泉。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生命家园
学习目标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新发展理念是什么?
4、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5、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6、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中国古代用“时”(天时、农时)来表达这一规律,要求根据四季轮回,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遵循生态学季节节律是农业生产、渔猎生产、林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人类生活可持续性的保证。
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则自然可提供滋养人类生产和发展的丰富资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
1952年12月5日,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大雾天气。
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事后统计本次事件共造成12000人死亡,相当于伦敦当时人口的400分之一。
如人类不顾自然发展规律,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一味索取,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
【名言解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人类开发和利用,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思考:通过以上两个事例,你得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自然为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知识点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82)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________。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 和_______条件。人类也有_______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________和 。
③人与自然互相 ,共生共荣。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_____自然规律。 生态 则文明 ,生态 则文明 。
智慧选择
滋养
必要
责任
补偿
修复
依存
遵循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为什么伦敦政府会忽视自然规律,造成人员死亡?
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财富,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工业文明留给人类的教训。
知识点2:怎样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3-84)
1、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 样对待生态环境。”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p83)
坚定目标
课堂笔记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84)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84)
基本国策
发展理念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尊重规律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p82)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风生水起,余村也开始挖矿山、建石灰窑、办水泥厂。靠着山中大片优质的石灰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吉“首富村”。
但是,这是余村人付出环境甚至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环境和安全压力倒逼余村“壮士断腕”,2003年,安吉县陆续关掉矿山、水泥厂、石灰窑,村集体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发展陷入迷茫。
2005年习总书记提出“两山论”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余村人做好山水文章,开办荷花山漂流、田园采摘农庄、农家乐和民宿,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党员胡青宇就是一名创客,2017年他花了200多万元,建新房办民宿。“村里打造小型民宿聚集区,抱团经营,模式更健康,赚钱更轻松,现在年收入三四十万元,获得感也更强了。”胡青宇说。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转变之路
结合材料中余村的转变之路及所学知识,讨论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共识。(P84页第二段)
2003—2006年,余村相继关停矿山、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00多万元直降到20多万元。面对这种“断崖式”下降,有人说:”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应当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你怎么看?
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并非不可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③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④我们应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标记书本85页第一段内容: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非常重要!!!
①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③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共识。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P85-87)
④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
①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
②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环境)
③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富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
⑤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社会)
1、追求人与自然 ,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坚持 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 的关系。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 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随堂练习
和谐共生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发展理念
3、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需要漫长的修复时间。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 )
A 尽量少用或不用自然资源 B 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
C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堂练习
BC
4、数据显示,2000 年至 2017 年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 5%,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过去 17 年里全球植被总增量的 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绿”,源自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哪些?
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③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堂练习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等。雯雯同学推测: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党和政府将逐步强化有助于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
请综合运用《建设法治中国》所学内容,分析雯雯同学作出推测的依据。(选做题)
随堂练习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政府逐步强化有助于绿色发展的法律保障,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一目标的实现。
(说明:1.依据: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发展。注:学生从良法善治、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组织答案,逻辑正确,可酌情给分。2.结合材料,阐述依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