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家学写作中考语文同步写作系列—介绍建筑物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与名家学写作中考语文同步写作系列—介绍建筑物 素材

资源简介

与名家学写作中考语文同步写作系列—介绍建筑物
训练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训练任务 介绍建筑物
【一】原文解析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赏析:
作者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不讲究对称,用古代的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布局与之相比较,在比较中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读者在比较中就能更准确、更轻松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了。
学会比较,明确特征。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要想快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还要学会比较,在比较中观察、鉴别、判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判断。在比较中,才能迅速准确地抓住这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之处,才能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赏析:
这里作者介绍卢沟桥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准确的数据具体科学地说明了卢沟桥的整体状况,特征鲜明。同时,还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说明柱头狮子的形态,不仅描摹形状,突出特征,也使说明语言生动精彩,增强了表现力。
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凸显事物的特征。而合理的标准在于能够更充分、更贴切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写作时,合理使用说明方法,既能够凸显事物的特征,同时也能够使文章更生动,避免说明文语言的枯燥乏味。
【二】知识点讲解
作文题目: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方法解析:
学会比较,找出特征:
(1)同中求异。利用事物的形态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
(2)异中求同。就是从错综复杂的不同环境中,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
(3)横向比较。对多种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大小、多少、优劣。
(4)纵向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引用资料,丰富特征:
(1)引用丰富翔实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相关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
(2)引用相关资料,能够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审题立意:
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写作的内容是“各种各样的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要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命题中给出了提示,如“外观独特”“历史悠久"“有重要的意义"“有特殊的功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征写作即可。
3.写作要求写一篇说明文,且写作目的是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观察该建筑,同时要注意落实本节课所学抓事物特征的技法,用生动的语言来写作。
4.不少于500字。
内容选材:
角度一:介绍建筑独特的外观。抓住建筑的外观特征,体现其与众不同的外观,展现别样的建筑风格。
角度二:介绍建筑悠久的历史。抓住建筑历史悠久的特征,通过对古老建筑的介绍,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角度三:介绍建筑重要的意义。抓住建筑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来说明,突出其构建意义。如介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角度四:介绍建筑的位置。抓住建筑独特的位置,来说明建筑独特的特点。如介绍山西悬空寺。
【三】优秀云仿作
鲁 迅 故 居
北京鲁迅故居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先生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住所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并在此住了两年多。后由于反动政府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这里就是一代文豪曾经的住所。(介绍鲁迅故居的概况,体现了鲁迅先生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品格。)
鲁迅故居的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门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的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接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便留他们住在这里。(按照方位顺序介绍鲁迅故居的前院。除介绍院内的布置外,还写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活动情况,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档间是鲁迅母亲的住所。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俗称“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张床,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旁边还放着一盏煤油灯。(对鲁迅正屋中的小书桌的详细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鲁迅当年在此挑灯创作的情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屋内的题字和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介绍体现了鲁迅的勤奋惜时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为这座建筑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还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总述鲁迅故居的历史意义。)
点评:
作者对这座小四合院的全貌、布局都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详细介绍了北房的“老虎尾巴”,这说明作者对故居是熟悉的,对其介绍也是忠实于原貌的。鲁迅故居的特点是普通、简单,作者通过对这一特点的说明,表现出主人不贪图物质享受,注重精神追求的品格。
老家的四合院
我的老家在浙江台州,老家的四合院虽不如北京四合院闻名,也不如徽式四合院秀丽,但它别具一格,典雅内敛。整个建筑以朱红色为主,朱红色又称中国红,展现了中国建筑中端庄典雅的韵味。(补充了地理位置,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建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合院的砖雕台门。匾额的上方依稀可以看见清末年间的图案。青砖上雕刻着琴、棋、书、画的图案,以此勉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让他们不要忘记祖辈的告诫。匾额的一侧镂空雕刻了花窗,是种田耕作的纹样;另一侧分别雕刻着龙与凤的图案,暗喻着“龙凤呈祥”。(增加了表示顺序的词语,过渡更自然)
站在台门处,可以看见四合院呈东西对称布局,大门正对着的中堂,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西厢房前矗立着四根木头柱子,柱子的最底端有青石做的石墩,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其纹理依旧清晰。院内有青石板甬道连接四处房门。门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有松鹤延年、三阳开泰、小桥流水等,都栩栩如生,精致而有韵味。(条理清晰,结构更合理。)
跨过中堂石阶,就见天井。天井是四合院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着为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聚集与疏导雨水的重要作用。围墙上有镂空的花窗,图案有喜鹊报春,也有墙角独梅,最精致的也许是“八仙图”吧!这些图案不仅起着装饰的作用,而且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天井四周的屋顶均向内倾斜,下雨时雨水便可流向天井,颇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象征着聚财与聚宝。
穿过天井,四合院的南面是后花园,里面有很多桂树,还有几棵枣树与海棠树。此外,花园的中央放着几口大鱼缸,直径约一米,里面有莲花和鱼,象征着“好运连连”。民间有句俗语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便是四合院中最典型的日常写照。(引用俗语,增强表现力。)
我爱老家的四合院,欢迎来我家做客。
同学点评:
名师总评:开篇增加老家的地理位置,使说明更加具体。在具体介绍时,增加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提示写景的次序,使文章过渡自然。“站在台门处”“跨过中堂石阶”等句子,既展现了说明的角度,又自然展开说明,使文章更有条理。另外,巧妙引用了民间俗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进一步解说四合院的文化意蕴,为说明文增添文艺色彩。
【五】学生微写作
写作要求 分值 自评 同评 师评 总分
1 运用打比方、引用说明的方法介绍它 20
2 运用议论的方式评价它的特点 30
3 综合运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介绍它 20
4 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介绍它 30
说明:习作中使用了写作要求“√”,没有使用“×”
教师点评:
题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