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二中初二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一、单选题1.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60°角,那么反射角是( )A.30° B.60° C.90° D.40°【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解: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30°.故选A.【分析】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60°角,则入射角为3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水面偏折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法线偏折【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解答】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因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所以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C.水在慢慢地结冰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答案】D【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解析】【解答】解:A、洒在地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江面上的大雾,是液化现象,不是升华,故B错误;C、液态的水放热慢慢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是升华,故C错误;D、灯丝发光,温度升高,灯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升华,从而使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逐一分析各选项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4.如图小明要测量L1中电流大小,图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A. B. C. D. 【答案】A【知识点】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电流表的连接【解析】【解答】解:A、电流表与L1串联,测L1的电流,符合题意;B、电流表与L2串联,测L2的电流,不符合题意;C、电流表在干路中,测干路中的电流,不符合题意;D、电流表与L1串联,但接线柱接错了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根据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电流表要串联使用,电流表要测量哪个电灯的电流就要与哪个电灯串联,题目要求测L1的电流,所以看哪个电路图中的电流表与L1串联,而且正负接线柱要接正确即可.5.小明写出声现象的知识结构,其中错误的是( )A.声现象 B.声音的分类 C.乐音的特征 D.减弱噪声的途径 【答案】C【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解:A、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都是关于声音的现象,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人耳感知对声音的感知,可以将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选项说法正确;C、声音的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所以C是错误的;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所以D是正确的;故选C.【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介质是固体、液体、气体;声音的种类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的特性:音色、音调、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发声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6.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 )A.照相机 B.反光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解答】解:反光镜是应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而其他的光学器件都是应用了凸透镜,故选B.【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应用了这一原理,当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幻灯机应用了这一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7.(2020九上·澧县月考)两灯串联,一灯较亮,一灯较暗,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较亮的灯中电流较大 B.较暗的灯中电流较小C.两灯电流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C【知识点】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析】【解答】解:∵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串联时,通过它们的电流一定相等.故选C.【分析】根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进行解答.8.(2019八上·郓城期末)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像的大小( )A.不变 B.逐渐减小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解答】解: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也越小.所以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越小.故选B.【分析】首先知道像的大小是与像本身的大小进行比较的,而不是和物体进行比较;其次根据题意知道物距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减小,知道像的大小变化规律.9.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为﹣8℃的是( )A. B. C. D. 【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解析】【解答】解:A、液面在零刻度以下的第二个刻度,为﹣2℃,故A错误;B、液面在零刻度以上第八个刻度,为8℃,故B错误;C、液面在零刻度以上第十八个刻度,为18℃,故B错误;D、液面在零刻度以下第八个刻度,为﹣8℃,故D正确.故选D.【分析】此题首先确定温度计的零刻度线位置,然后确定分度值为1℃,可根据这两点读出四个选项的温度计的示数.10.当你发现有人触电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立即将触电人拉开B.立刻用小刀或剪子将电线切断C.立即用手将电线拉开D.应立刻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将电线挑开【答案】D【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解答】解:A、立即将触电人拉开,因为人体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间接触电,十分危险.故A错误;B、立即用小刀或剪子将电线剪断,小刀或剪子也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触电,十分危险.故B错误;C、立即用手将电线拉开,人体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直接触电,十分危险.故C错误;D、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将电线挑开,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故D正确.故选D.【分析】当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11.图中透镜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解答】解:A、正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B、错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而不是更加发散.C、错误,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为变得更加发散,而不是会聚.D、错误,光线经过凹透镜应反射过焦点,而不是会聚.故选A.【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2.(2016八·渭源月考)小明开着锅盖煮鸡蛋.第一次水烧开后继续用急火加热;第二次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则( )A.第一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高B.第二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低C.熟得一样快,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D.无法比较,因为无法知道哪次水温高【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解答】水烧开后,即使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沸腾了.用急火加热和用小火加热的区别只是:急火会使水沸腾的更剧烈些,而水温仍然是100℃,不会升高.要使水的温度升高,应该采取增加气压的方法,因为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选 C.【分析】水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压,与火焰大小无关.13.小明要将湿衣服尽快晾干,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背阴处 B.将湿衣服晾在向阳处C.放在洗衣机中烘干 D.将湿衣服摊开晾在通风处【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解答】解:要想使湿衣服尽快晾干,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应尽量增大其蒸发面积、提高温度、加速空气的流动,因此,对各选项可知,只有A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A.【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蒸发的面积,二是周围的温度,三是空气的流动,依据这一知识可对照各选项进行判断.14.小玉根据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采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C.转换法 D.模型法【答案】C【知识点】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解:导体中有无电流通过以及电流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但导体中有电流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可以使灯丝发光、灯丝发光亮暗程度却可以直接观察.用灯丝是否发光、发光程度大小间接判断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大小如何,采用的是转换法.故选C.【分析】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熟悉其本质特征,然后进行判断.“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转换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理想模型法”是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理想化,也就是它突出强调了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主要特征,而有意识地忽略研究对象其他方面的特征或次要的特征.15.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 )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答案】D【知识点】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解:A、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如果有些同学大声嬉戏,则对其他同学正常的学习、休息造成妨碍,因此是噪声,与题意不符;B、半夜时分是人们休息时间,引吭高歌虽然在物理学方向是乐音,但肯定会影响别人休息,故仍是噪声,与题意不符;C、上课时间,个别同学尽管小声说话,但已经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妨碍,因此是噪声,与题意不符;D、歌剧院中,歌唱家虽然引吭高歌,但在歌剧院中是供观众欣赏的,不是噪声,与题意相符.故选D.【分析】噪声分为两类,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二、填空题16.小明在教室里看到挂在墙上的镜子时想到:光在镜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答案】等于【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光在镜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答案为:等于;【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7.教室黑板发生“反光”现象,这时因为黑板太光滑,发生了 造成的.【答案】镜面反射【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解答】解:黑板使用时间长了表面会变得比较光滑,当外面强光照射到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有些同学看不到上面的文字,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故答案为:镜面反射.【分析】一束平行光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18.(2018八上·永定期末)物体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小明说:“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你能用实验证明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吗?请简述你的实验过程.【答案】解:实验器材: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垂直于桌面放置;②玻璃板的前面放置蜡烛A,点燃;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置蜡烛B,前后移动B,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的位置;④标记下A的位置、和B的位置、玻璃板的位置;⑤用刻度尺量出A与玻璃板的距离,B与玻璃板的距离,比较.【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分析】本题是实验设计题,验证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如果能用刻度尺测出两个距离,进行比较即可,而测像与镜面的距离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19.(2018八上·临西期末)夏天,小玉在吃冰激凌时忽然想到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物质由 态叫熔化.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 【答案】固态变成液;冰雪消融【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解析】【解答】解:在自然界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冰雪消融.故答案为:固态变成液;冰雪消融.【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冰雪消融.20.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是晶体物质,它的熔点是 .其中熔化的过程用了 的时间. 【答案】甲;80℃;5min【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解析】【解答】解:如图,甲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所以甲是晶体,甲在熔化过程中,持续了5min.故答案为:甲;80℃;5min.【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三、解答题21.小兰在学校实验室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想到下面问题,请你帮她做出答案.在如图中, (填“甲”或“乙”)图是并联电路.请在乙图导线上用箭头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答案】甲; 【知识点】电流的方向;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解析】【解答】解:(1)因为甲图中两灯泡并列连接,而乙图中两灯泡顺次连接,因此甲为并联电路;(2)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最后回到电源的负极;如图所示.故答案为:甲;见上图.【分析】并联电路是指各用电器并列连接的电路,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识别出并联电路;电流总是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电源负极.22.街道上的路灯的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为什么?答:路灯的是 联的.因为其中一盏灯坏了,其它灯 【答案】并;仍然亮【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解析】【解答】解:街道上的路灯如果有个别的灯不亮(坏)了,而其余的灯仍然亮着,说明各个路灯互不影响,所以街道上的路灯是并联.故答案为:并;仍然亮.【分析】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如果两个用电器串联,其中一个停止工作(坏),另外也不能工作,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通路,如果两个用电器并联,其中一个停止工作(坏),另外仍能工作,互不影响;据此判断.23.如图小雁告诉同学:自己将被踩瘪乒乓球(但没有破)放在热水里烫一会,被踩瘪的地方重新鼓起来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难道空气的体积会随温度变化吗?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根玻璃管穿过软木塞插进烧瓶里,在玻管里装入一段带色的小水柱,如图所示.然后用手握着烧瓶,使烧瓶里的空气变热,发现玻璃管里的小水柱向外移动.手离开后,烧瓶里的空气温度降低,这时小水柱向内移动.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解:由题意知: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用手握着烧瓶,烧瓶里的空气变热,小水柱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体积变大;手离开后,烧瓶里的空气温度降低,这时小水柱向内移动,瓶内气体体积变小.由此得出结论: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答:得出的结论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知识点】物质的三态【解析】【分析】在气体质量不变时,空气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温度降低,体积变小.24.炎夏,小雁骑着打足气的自行车出去玩.路上遇到同学小明,她就将自行车停放在烈日下与小明聊天.正聊在兴头上,猛听的“砰”的一声巨响,车胎爆裂!这是怎么回事?(1)请你用刚才探究出的结论解释一下.答:在烈日照射下,车胎内空气温度 ,空气的体积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2)小雁和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程序是 【答案】(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知识点】物质的三态【解析】【解答】解:(1)在烈日照射下,依热辐射的形式增加车胎内空气的内能,从高使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的体积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2)该问题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故答案为:(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通过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5.冬天到了,小明发现大多数人都穿着深颜色衣服.请你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探究问题.【答案】解:此答案不唯一,可以提出如:物体的颜色越深,吸热能力是否越强?【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深颜色吸热能力强,这是因为浅颜色把更多的光反射回来,而深颜色则是吸收了更多的光.26.小玉漫步在雪后海边,发现道路上的水都结了冰,但海水却没有结冰的.她想到水的凝固点是否与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有关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过程,请你和她一起完成这个实验过程.探究课题:水的凝固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1)猜想或假设: (2)设计实验: 主要器材和装置:透明的冰箱、三只烧杯、足量水、一些盐、三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答案】解:(1)猜想与假设:盐水的凝固点可能跟盐水的浓度有关,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2)实验步骤:①在杯子里装相同质量水,分别加质量不同的盐;②将温度计插入杯中,将烧杯置于冰箱冷却;③观察温度计,记录水凝固时的温度.(3)表格中要设计盐水浓度和凝固点两列,盐水分高、中、低三种.表格如下:含盐量 凝固点高中低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可能跟盐水的浓度有关,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2)实验步骤(同上);(3)实验现象或记录表格(同上).【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解析】【分析】由于下雪天在路面上撒盐,可以放在路面结冰,由此可以判断水加盐以后凝固点降低,可以猜测盐水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实验步骤:制成质量相同的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在冰箱里,记录盐水结冰时的凝固点.实验表格中要设计盐水浓度分高、中、低三种,需要记录凝固点.27.小明家住在快速路旁边,窗户正对快速路,每当有汽车经过,都会产生很大的噪声,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请具体说明解决的办法和道理.【答案】解:根据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可得出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要求汽车减弱行驶的噪声,高速公路上的噪声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故这个方法无法实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高速路两旁装上挡板,这比较容易实现.③在人耳处减弱﹣﹣戴上耳塞,这个不太现实.故只有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故本题答案为:答:要求有关部门在路的两旁装上挡板,这样使声音在传播过程减弱.【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28.小明的父亲在昆虫博物馆工作,小明在观察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时,觉得在一个位置只能观察到昆虫的一个侧面,很不方便.他想:能否设计一种装置,在一个位置能同时观察到一只蝴蝶几个侧面?请你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请具体说明(或画出)设计方案和道理.【答案】解:如图所示, 放置一只平面镜就可,因为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并且光路是可逆的;故道理为: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当在一个位置能同时观察其他侧面时,那么其他侧面就只能所成的像,而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像,可以应用.29.我们都知道紫外线是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一种人眼看不到的光.紫外线和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对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的许多方面都有好处;紫外线还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见紫外线灯来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如果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全部到达地面,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可能生存.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认为紫外线对人们总是有益的吗?请你列举一例说明人们在利用紫外线时应注意什么?【答案】答:紫外线尽管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晒太阳时不要太长时间或者涂上防晒霜,长时间户外活动戴遮阳帽或者打伞等.【知识点】紫外线【解析】【分析】(1)太阳光谱中,紫光之外的不可见光是紫外线;(2)紫外线的作用有:①化学作用:消毒杀菌;②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③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例如验钞机.1 / 1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二中初二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一、单选题1.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60°角,那么反射角是( )A.30° B.60° C.90° D.40°2.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水面偏折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法线偏折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C.水在慢慢地结冰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4.如图小明要测量L1中电流大小,图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A. B. C. D. 5.小明写出声现象的知识结构,其中错误的是( )A.声现象 B.声音的分类 C.乐音的特征 D.减弱噪声的途径 6.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 )A.照相机 B.反光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7.(2020九上·澧县月考)两灯串联,一灯较亮,一灯较暗,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较亮的灯中电流较大 B.较暗的灯中电流较小C.两灯电流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8.(2019八上·郓城期末)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像的大小( )A.不变 B.逐渐减小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9.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为﹣8℃的是( )A. B. C. D. 10.当你发现有人触电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立即将触电人拉开B.立刻用小刀或剪子将电线切断C.立即用手将电线拉开D.应立刻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将电线挑开11.图中透镜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2.(2016八·渭源月考)小明开着锅盖煮鸡蛋.第一次水烧开后继续用急火加热;第二次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则( )A.第一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高B.第二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低C.熟得一样快,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D.无法比较,因为无法知道哪次水温高13.小明要将湿衣服尽快晾干,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背阴处 B.将湿衣服晾在向阳处C.放在洗衣机中烘干 D.将湿衣服摊开晾在通风处14.小玉根据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采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C.转换法 D.模型法15.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 )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二、填空题16.小明在教室里看到挂在墙上的镜子时想到:光在镜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 入射角.17.教室黑板发生“反光”现象,这时因为黑板太光滑,发生了 造成的.18.(2018八上·永定期末)物体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小明说:“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你能用实验证明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吗?请简述你的实验过程.19.(2018八上·临西期末)夏天,小玉在吃冰激凌时忽然想到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物质由 态叫熔化.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 20.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是晶体物质,它的熔点是 .其中熔化的过程用了 的时间. 三、解答题21.小兰在学校实验室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想到下面问题,请你帮她做出答案.在如图中, (填“甲”或“乙”)图是并联电路.请在乙图导线上用箭头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22.街道上的路灯的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为什么?答:路灯的是 联的.因为其中一盏灯坏了,其它灯 23.如图小雁告诉同学:自己将被踩瘪乒乓球(但没有破)放在热水里烫一会,被踩瘪的地方重新鼓起来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难道空气的体积会随温度变化吗?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根玻璃管穿过软木塞插进烧瓶里,在玻管里装入一段带色的小水柱,如图所示.然后用手握着烧瓶,使烧瓶里的空气变热,发现玻璃管里的小水柱向外移动.手离开后,烧瓶里的空气温度降低,这时小水柱向内移动.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4.炎夏,小雁骑着打足气的自行车出去玩.路上遇到同学小明,她就将自行车停放在烈日下与小明聊天.正聊在兴头上,猛听的“砰”的一声巨响,车胎爆裂!这是怎么回事?(1)请你用刚才探究出的结论解释一下.答:在烈日照射下,车胎内空气温度 ,空气的体积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2)小雁和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程序是 25.冬天到了,小明发现大多数人都穿着深颜色衣服.请你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探究问题.26.小玉漫步在雪后海边,发现道路上的水都结了冰,但海水却没有结冰的.她想到水的凝固点是否与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有关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过程,请你和她一起完成这个实验过程.探究课题:水的凝固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1)猜想或假设: (2)设计实验: 主要器材和装置:透明的冰箱、三只烧杯、足量水、一些盐、三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27.小明家住在快速路旁边,窗户正对快速路,每当有汽车经过,都会产生很大的噪声,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请具体说明解决的办法和道理.28.小明的父亲在昆虫博物馆工作,小明在观察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时,觉得在一个位置只能观察到昆虫的一个侧面,很不方便.他想:能否设计一种装置,在一个位置能同时观察到一只蝴蝶几个侧面?请你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请具体说明(或画出)设计方案和道理.29.我们都知道紫外线是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一种人眼看不到的光.紫外线和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对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的许多方面都有好处;紫外线还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见紫外线灯来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如果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全部到达地面,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可能生存.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认为紫外线对人们总是有益的吗?请你列举一例说明人们在利用紫外线时应注意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解: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30°.故选A.【分析】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60°角,则入射角为3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答案】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解答】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因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所以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3.【答案】D【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解析】【解答】解:A、洒在地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江面上的大雾,是液化现象,不是升华,故B错误;C、液态的水放热慢慢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是升华,故C错误;D、灯丝发光,温度升高,灯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升华,从而使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逐一分析各选项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4.【答案】A【知识点】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使用;电流表的连接【解析】【解答】解:A、电流表与L1串联,测L1的电流,符合题意;B、电流表与L2串联,测L2的电流,不符合题意;C、电流表在干路中,测干路中的电流,不符合题意;D、电流表与L1串联,但接线柱接错了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根据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电流表要串联使用,电流表要测量哪个电灯的电流就要与哪个电灯串联,题目要求测L1的电流,所以看哪个电路图中的电流表与L1串联,而且正负接线柱要接正确即可.5.【答案】C【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解:A、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都是关于声音的现象,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人耳感知对声音的感知,可以将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选项说法正确;C、声音的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所以C是错误的;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所以D是正确的;故选C.【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介质是固体、液体、气体;声音的种类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的特性:音色、音调、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发声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6.【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解答】解:反光镜是应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而其他的光学器件都是应用了凸透镜,故选B.【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应用了这一原理,当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幻灯机应用了这一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7.【答案】C【知识点】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析】【解答】解:∵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串联时,通过它们的电流一定相等.故选C.【分析】根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进行解答.8.【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解答】解: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也越小.所以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越小.故选B.【分析】首先知道像的大小是与像本身的大小进行比较的,而不是和物体进行比较;其次根据题意知道物距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减小,知道像的大小变化规律.9.【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解析】【解答】解:A、液面在零刻度以下的第二个刻度,为﹣2℃,故A错误;B、液面在零刻度以上第八个刻度,为8℃,故B错误;C、液面在零刻度以上第十八个刻度,为18℃,故B错误;D、液面在零刻度以下第八个刻度,为﹣8℃,故D正确.故选D.【分析】此题首先确定温度计的零刻度线位置,然后确定分度值为1℃,可根据这两点读出四个选项的温度计的示数.10.【答案】D【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解答】解:A、立即将触电人拉开,因为人体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间接触电,十分危险.故A错误;B、立即用小刀或剪子将电线剪断,小刀或剪子也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触电,十分危险.故B错误;C、立即用手将电线拉开,人体是电的良导体,可能会造成施救人员的直接触电,十分危险.故C错误;D、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将电线挑开,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故D正确.故选D.【分析】当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并形成电流通路的时候,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从而造成触电,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11.【答案】A【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解答】解:A、正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B、错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而不是更加发散.C、错误,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为变得更加发散,而不是会聚.D、错误,光线经过凹透镜应反射过焦点,而不是会聚.故选A.【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2.【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解答】水烧开后,即使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沸腾了.用急火加热和用小火加热的区别只是:急火会使水沸腾的更剧烈些,而水温仍然是100℃,不会升高.要使水的温度升高,应该采取增加气压的方法,因为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选 C.【分析】水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影响液体沸点的是气压,与火焰大小无关.13.【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解答】解:要想使湿衣服尽快晾干,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应尽量增大其蒸发面积、提高温度、加速空气的流动,因此,对各选项可知,只有A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A.【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蒸发的面积,二是周围的温度,三是空气的流动,依据这一知识可对照各选项进行判断.14.【答案】C【知识点】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解:导体中有无电流通过以及电流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但导体中有电流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可以使灯丝发光、灯丝发光亮暗程度却可以直接观察.用灯丝是否发光、发光程度大小间接判断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大小如何,采用的是转换法.故选C.【分析】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熟悉其本质特征,然后进行判断.“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转换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理想模型法”是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理想化,也就是它突出强调了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主要特征,而有意识地忽略研究对象其他方面的特征或次要的特征.15.【答案】D【知识点】噪声及来源【解析】【解答】解:A、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如果有些同学大声嬉戏,则对其他同学正常的学习、休息造成妨碍,因此是噪声,与题意不符;B、半夜时分是人们休息时间,引吭高歌虽然在物理学方向是乐音,但肯定会影响别人休息,故仍是噪声,与题意不符;C、上课时间,个别同学尽管小声说话,但已经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妨碍,因此是噪声,与题意不符;D、歌剧院中,歌唱家虽然引吭高歌,但在歌剧院中是供观众欣赏的,不是噪声,与题意相符.故选D.【分析】噪声分为两类,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16.【答案】等于【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光在镜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答案为:等于;【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7.【答案】镜面反射【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解答】解:黑板使用时间长了表面会变得比较光滑,当外面强光照射到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有些同学看不到上面的文字,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故答案为:镜面反射.【分析】一束平行光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18.【答案】解:实验器材: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垂直于桌面放置;②玻璃板的前面放置蜡烛A,点燃;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置蜡烛B,前后移动B,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的位置;④标记下A的位置、和B的位置、玻璃板的位置;⑤用刻度尺量出A与玻璃板的距离,B与玻璃板的距离,比较.【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分析】本题是实验设计题,验证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如果能用刻度尺测出两个距离,进行比较即可,而测像与镜面的距离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19.【答案】固态变成液;冰雪消融【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解析】【解答】解:在自然界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冰雪消融.故答案为:固态变成液;冰雪消融.【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熔化现象是冰雪消融.20.【答案】甲;80℃;5min【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解析】【解答】解:如图,甲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所以甲是晶体,甲在熔化过程中,持续了5min.故答案为:甲;80℃;5min.【分析】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21.【答案】甲; 【知识点】电流的方向;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解析】【解答】解:(1)因为甲图中两灯泡并列连接,而乙图中两灯泡顺次连接,因此甲为并联电路;(2)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最后回到电源的负极;如图所示.故答案为:甲;见上图.【分析】并联电路是指各用电器并列连接的电路,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识别出并联电路;电流总是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电源负极.22.【答案】并;仍然亮【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解析】【解答】解:街道上的路灯如果有个别的灯不亮(坏)了,而其余的灯仍然亮着,说明各个路灯互不影响,所以街道上的路灯是并联.故答案为:并;仍然亮.【分析】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如果两个用电器串联,其中一个停止工作(坏),另外也不能工作,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通路,如果两个用电器并联,其中一个停止工作(坏),另外仍能工作,互不影响;据此判断.23.【答案】解:由题意知: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用手握着烧瓶,烧瓶里的空气变热,小水柱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体积变大;手离开后,烧瓶里的空气温度降低,这时小水柱向内移动,瓶内气体体积变小.由此得出结论: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答:得出的结论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知识点】物质的三态【解析】【分析】在气体质量不变时,空气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温度降低,体积变小.24.【答案】(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知识点】物质的三态【解析】【解答】解:(1)在烈日照射下,依热辐射的形式增加车胎内空气的内能,从高使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的体积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将车胎胀破;(2)该问题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故答案为:(1)升高,增大;(2)提出问题﹣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通过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5.【答案】解:此答案不唯一,可以提出如:物体的颜色越深,吸热能力是否越强?【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深颜色吸热能力强,这是因为浅颜色把更多的光反射回来,而深颜色则是吸收了更多的光.26.【答案】解:(1)猜想与假设:盐水的凝固点可能跟盐水的浓度有关,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2)实验步骤:①在杯子里装相同质量水,分别加质量不同的盐;②将温度计插入杯中,将烧杯置于冰箱冷却;③观察温度计,记录水凝固时的温度.(3)表格中要设计盐水浓度和凝固点两列,盐水分高、中、低三种.表格如下:含盐量 凝固点高中低故答案为:(1)盐水的凝固点可能跟盐水的浓度有关,盐水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2)实验步骤(同上);(3)实验现象或记录表格(同上).【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解析】【分析】由于下雪天在路面上撒盐,可以放在路面结冰,由此可以判断水加盐以后凝固点降低,可以猜测盐水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实验步骤:制成质量相同的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在冰箱里,记录盐水结冰时的凝固点.实验表格中要设计盐水浓度分高、中、低三种,需要记录凝固点.27.【答案】解:根据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可得出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要求汽车减弱行驶的噪声,高速公路上的噪声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故这个方法无法实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高速路两旁装上挡板,这比较容易实现.③在人耳处减弱﹣﹣戴上耳塞,这个不太现实.故只有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故本题答案为:答:要求有关部门在路的两旁装上挡板,这样使声音在传播过程减弱.【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28.【答案】解:如图所示, 放置一只平面镜就可,因为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并且光路是可逆的;故道理为:利用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当在一个位置能同时观察其他侧面时,那么其他侧面就只能所成的像,而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像,可以应用.29.【答案】答:紫外线尽管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晒太阳时不要太长时间或者涂上防晒霜,长时间户外活动戴遮阳帽或者打伞等.【知识点】紫外线【解析】【分析】(1)太阳光谱中,紫光之外的不可见光是紫外线;(2)紫外线的作用有:①化学作用:消毒杀菌;②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③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例如验钞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二中初二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学生版).docx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二中初二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