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童谣激趣,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童谣,学生齐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2)引导学生回顾: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节日?(春节)(3)播放反映春节习俗与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4)小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带读课题。2.联系生活,理解课题。(1)提问: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提示:我们学过的《端午粽》一课,讲述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传统节日。学生交流。(2)识记“传、统”。出示词卡“传统”,指名读,教师指导读正确。提问: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两个字?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识记要点。(3)教师带读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两遍。过渡: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也可以向老师或同桌请教。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圈出课文中的句号,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八句)(2)指名读课文前两句。(3)让学生试着圈出这两句话中的传统节日名称。课件标红“春节、元宵节”,教师引读:春节到——(学生接)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学生接)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教师:我读的是节日名称,你们读的部分是节日里的活动,也就是节日习俗。课文一句话写了一个节日,读读后面的内容,试着把其他节日找出来。(4)指导学生了解“过端午、七月七、过中秋”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教师提示:“过端午”指的是端午节,“七月七”又名乞巧节,“过中秋”指的是中秋节。(5)交流:课文写了哪些节日?小结:课文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三、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正音。2.提问: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贴窗花、放鞭炮)3.理解“贴窗花”。(1)课件出示学过的儿歌《剪窗花》(部分),学生齐读。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过渡:窗花剪好了,贴在窗上多漂亮!(2)课件出示贴在窗上的窗花图片,学生观赏。(3)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提问:这几个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4)小结:小朋友们正在贴窗花、欣赏窗花。他们笑得多开心呀!4.识写“贴”字。(1)出示词卡“贴窗花”,学生齐读两遍。(2)提问:你贴过窗花吗?生活中你还贴过什么?(贴春联,贴画等)你是怎么贴的呢?引导学生交流,加深对“贴”的理解。(3)提问:怎样记住“贴”字呢?引导学生与熟字“站”比较识记。(4)出示字卡“贴”,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要点。(5)教师示范,提醒关键笔画: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6)学生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相机指导。5.理解“放鞭炮”,交流春节习俗,体会“人欢笑”。(1)课件出示放鞭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2)提问:除了“贴窗花、放鞭炮”,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呢?(3)小结:贴春联、守岁、拜年……过春节真热闹,人人高兴、快乐!真是“人欢笑”。6.学生齐读句子两遍。(二)学习第二句。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读准生字的读音。2.理解“元宵节”,识记“宵”字。(1)教师介绍:“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2)出示字卡“宵”,提问:怎样记住“宵”呢? 引导学生与熟字“消”比较识记字形。3.理解“大街小巷”,指导书写“街”字、识记“巷”字。(1)出示词卡“大街小巷”,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宵、巷”的字音。(2)出示大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大街、小巷”分别指较宽和较窄的街道。“大街小巷”就是大大小小的街道,泛指各处地方。(3)出示字卡“街”,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要点。(4)教师示范,提醒书写要点: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部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5)学生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相机指导。4.体会元宵节看花灯的热闹。(1)提问: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看花灯)(2)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灯图片,引导欣赏。(3)教师引导:这些花灯是什么样子的?试着用“街上的花灯,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一说。(4)出示街道上人来人往看花灯的图片。教师引导:各式各样的花灯点亮了大街小巷,街道上人来人往,多么热闹呀!这样的场景就是“大街小巷人如潮”。(5)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人如潮”的景象呢?(商场、集市等)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人如潮”。过渡:多么美丽的花灯,多么热闹的街巷,元宵节,真热闹!(6)学生齐读句子两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