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2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 学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22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 学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拓展阅读,要求考生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
《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后主的表章,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和北伐决策,表达了对刘氏父子的忠诚,直陈心迹,言辞恳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含蓄委婉,易于接受。
【分析】
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具体建议,采用的直接规劝的方式,且言辞恳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则是以自己受蒙骗的生活小事,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讽喻“王之敝甚”,采用的是委婉劝谏的方式,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如何理解作者的“醉翁之意”?请结合文章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综合分析。
(链接材料)
(材料一)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节选自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材料二)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答案】
从文本来看,作者通篇用了十个“乐”字,可见作者纵情美景,醉意山水之乐发自内心,这是作者的真意;从材料一可知,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从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虽被贬滁州,但爱民之心未减,仍勤政为民。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生活安定富足,太守为此而乐,这从材料二中也可得到证实。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可见作者纵情美景,醉意山水之乐发自内心,表现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从材料一“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知,欧阳修并不赞同因贬官而悲伤忧郁的态度,表现了欧阳修乐观豁达的情怀;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等语句能看出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爱民之心未减,仍勤政为民。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生活安定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材料二中的“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也可得到证实。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你认为周亚夫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答案】
周亚夫在治军严谨(恪尽职守 令出如山)和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不取悦君主)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见,亚夫治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见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周亚夫的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简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
(节选自《颜斶说齐王》)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邹忌和颜斶说服国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分析其劝谏艺术分别有哪些高妙之处?
【答案】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而是以小见大,运用设喻类比的方式劝谏;颜灸则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举了具体的例子使人信服。
【分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进行劝说,以自己受蒙蔽的情况进行设喻类比,由己及君,引出“王之蔽甚矣”的情况,是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乙文中“士贵耳,王者不贵”可以看出颜斶直接劝说,语气强硬,又引用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下达的政令为例子,得出“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的结论,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名师点睛①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②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③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阅读文言语段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请就如何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链接材料一)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①,无履立者②,自兹堕慢③,便为凡人。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链接材料二)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④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紫业:清素之业,即士族所从事的儒业。②履立:操行。③堕慢:散漫。④凌:侵犯,欺侮。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①使烛之武②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郑文公:郑国国君。②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甲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牡丹比喻什么人,莲花比喻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有些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2)甲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的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始终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填相反的观点)。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讲述理由。
1.(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2.(2021·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3.(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可谓尽职尽责,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苏轼作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苏轼)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儃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路:行政区划名。②度僧牒:批准出家为僧的文书。③儃(zhān):稠粥。
4.(2021·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荀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
5.(2021·辽宁锦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淆(xiáo):山名。黾(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6.(2021·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 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闯关检测
1.【答案】
①在教的过程中增长学识;②学习必须勤奋刻苦;③学习不可自大轻慢。
【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选文的意思,“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学习;链接材料一中“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意思是要从小努力,并有志于学习,才可有所成就;链接材料二中“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意思是学习之后不可自大、轻慢凌侮他人。
2.【答案】
围绕“不贪图物质享受,重精神追求;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尊敬老师,勤思好问”回答即可。
【分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启悟能力。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从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态度,人生的追求等方面来分析作答。“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得出:不贪图物质享受,更在意精神追求;从作者从借书之难,求教之难,得出: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尊敬老师,勤思好问;由“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得出启示: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要从小艰苦奋斗。
3.【答案】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文中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结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观点阐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结合“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进行阐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结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观点阐述。选择其中一点展开回答即可。
示例: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我认为“苦其心志”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吃得苦吃苦,方为人上人。”吃苦耐劳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因为一个人不能够吃苦的话,我想,他的事业就算是有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必不能永恒,虽然说没有永远的成功与失败,但是若想要有一番成就的话,吃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生活,比以前确实改善了好多,但是一个人的才能的形成,还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如果没有付出,何来收获?所以我认为“苦其心志”仍然是人家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4.【答案】
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仔细阅读两文,疏通文意,理解曹刿与烛之武二人面对国家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精神品质。齐师伐鲁时,“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见曹刿是主动的要求参与战事,面对乡人的阻拦,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意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链接材料中,“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有谋略的人,“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可见烛之武的救国行为是被动地,从“武辞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对国君的派遣,烛之武先是推辞,然后国君给他说明利害关系后,他才答应,可见他看重自己的名利,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答案】
(1)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牡丹比喻追求富贵的人;莲花比喻道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的行为表示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患,这种“牡丹之爱”是应该否定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示例:我认为应该秉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个人与环境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及操守。周围的环境会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个人的态度才是核心。
【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写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以菊花的隐逸正面衬托出莲花高洁傲岸的节操,以世人都喜欢牡丹说明人们爱慕名利,以牡丹反衬出莲花不为名利的品德,以此突出莲花高洁的品质。根据“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此处牡丹比喻追求名利、富贵的人;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知,莲花比喻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有钱能使鬼推磨”主张金钱万能,过分强调金钱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伦理,会使人逐渐丧失品德修养,不利于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思想及过分追求物质名利的“牡丹之爱”都应该摒弃。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出淤泥而不染”写出莲花虽然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强调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与此意义相反的话语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可以选择任一观点进行说明,要突出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示例:我赞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人在环境中,外在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才至关重要,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辨别环境的好坏,避免随波逐流沾染恶习。
中考链接
1.【答案】
“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答案】
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颜回在陋巷却不改其乐,表现乐他们安贫乐道的情操。
【分析】
考查比较阅读。《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通过写陋室环境的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链接材料】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同样也表现了他的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3.【答案】
示例一:苏轼做到了。面对饥疫,他一方面请求减轻百姓负担,想方设法教济饥民;另一方面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示例二:苏轼做到了。作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时,想方设法救助饥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的理解与概括。回答本题,需整体理解材料大意,抓住关键语句作答。由“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概括出:苏轼请求朝廷减轻百姓负担;由“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可概括出苏轼通过交换、降价等措施想方设法救济灾民;由“多作儃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可概括出苏轼派人熬制药剂,派医生救治病人。
4.【答案】
荀巨伯探望重病的朋友,这是“义”。胡贼攻打城池,他的生命遇到危险,不听朋友的劝离,而是选择留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这就是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
【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体现了荀巨伯对友人真挚的情义,友人生病,便来探望。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友人劝荀巨伯离开,荀巨伯说自己不能“败义以求生”,体现了荀巨伯对“义”的坚持,即使面对死亡的危险,也不背离朋友。
“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荀巨伯愿意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朋友的生存,这就是舍生取义。
5.【答案】
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由乙文第三段“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可知,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用一句话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联系我们的生活,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6.【答案】
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认同。在封建社会中,因为社会的局限性,人才的单一性,统治者的愚昧性,会出现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当今社会人才多样,各行各业都可以大展才华,只要自己有才干,就不会被埋没。
示例:不认同。这个观点在现代也正确。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伯乐”发现的。只有识别人才,将人才安排到适合的岗位,才能发挥他的作用。否则,让一个适合搞科研的人去做销售,也是对人才的埋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