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卷解析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道德与法治部分的试题基本保持了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自2018年来的基本范式:1-10题和第22、23题为客观选择题,共26分,占总分的21.7%;24、25题(共7问,每问分值2-3分)为道德与法治主观题,共19分,占总分的15.8%;28题是政史综合题,共30分,其中第3-5问(两个6分问题,一个3分问题)是道德与法治部分,共计15分,占总分的12.5%。选择题部分,虽不强关联,但情感的延续、逻辑的环环相扣,让我们既感受到层次分明、面面俱到,又体会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从“非常成就”的原因解析(第1题)到人民群众劳动奉献谋幸福的启示(第2题)直至推出职业人做好分内事的责任担当(第3题),完成了第一个由已知推未知的逻辑链条,也是知识迁移的一次简单运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与《民法典》的呼应(第4题),到司法力量激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第5题),再到最高法院职能的推断(第6题),最后得出“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总论(第7题)似断实连的法治渊源、法治职能、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的思绪完成了对课本中“法治”这一逻辑链条的闭环考查;8—10题则从农村社会发展、气候生态、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力量等角度,讲述着四个自信、中国故事;22—23题则将民族问题中精神层面的尊重差异和物质层面的缩小差距做了抽象的概括后再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做印证说明,即高屋建瓴,又适应了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四组选择题,既关注了一年来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巧妙的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所学做好职能对应、行为辨析、价值判断和逻辑推衍。主观题部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具体设问,考察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考量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吻合度。第24题材料为历年最简,仅196字,通过合宪性审查建议引出对宪法的认识、国家机关的关系、增强哪些意识等三个问题诠释了法治价值追求:宪法至上、民主平等、权利公平、良法善治……第25题 通过汉字演化、经典诗文、中国脊梁的叙事,引出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安全观的不断完善、“诗言志”的文化与道德关联以及从“强国志”到“报国行”的知行合一的转化。第28题的3-5问, 用“粮食生产”讲述中国故事,以史实显成效,用发展说关联;引出粮食生产与绿色发展、自主创新、核心科技、改革成效、粮食安全的诸多逻辑关联,得出改革与科技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结论。三个题,10问,34分,占总分的38.3%。从法治追求、文化自信、粮食问题三个宏观层面,展示了对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细节关注;示范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行”动人的方法引领;贯穿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综合性的特点,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个问题的具体剖析在杨瑞花老师的邯郸市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公众号里有综合细致的呈现:选择题部分由邯郸市第三中学的徐亚娟老师、第二十五学的武晓妮老师通过“试题呈现”、“析义共享”作了分析说明;主观题由第三中学的毛丽红老师、汉光中学的赵昕老师等从“试题呈现”、“立意解析”、“学情反馈”、“教学反思”四个层面做了总结应对。希望大家及时关注、学习、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纵观整个试卷,以综合思辨的问题和材料的逻辑关联,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判断是非曲直;以开卷的形式,试卷的素材和答案的措辞,要求老师丰富课堂呈现,加强社会实践,整合对课程的认知。让我们把品读出的良苦用心,化为行动,在课堂内外引领学科发展,真正让道德与法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它的的助力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