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1、性善论。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滥竽充数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所以“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事,指的就是“事”,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难!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请同学们分角色演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尝试揣摩人物语气、心理。读准字音王( ) 胡龁( ) 便嬖( )觳( ) 觫( ) 褊( )恶( ) 挟( ) 度( )莅( ) 惛( ) 盍( )畜( ) 赡( ) 豚( )彘( ) 庠( )序 颁( )wànɡhépián bìhúsùbiǎnwūxiéduólìhūnhéxùshàntúnzhìxiánɡbān文本梳理与探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道:述说,谈论。宾语前置,未闻之无以:不得已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安,安定,安抚。使动用法,使……安定。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宾语前置,由何,从何处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省略句,以(之)衅钟就:动词,靠近走向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诸:之乎,兼词吝啬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确,确实狭小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怎么,哪里怜悯;痛惜区别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形作动,远离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分析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可能。思考: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思考: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第二层:欲擒故纵、缩短距离(1)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不忍其觳觫)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2)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笑,无可奈何,自我解嘲请同学们合作阅读剩余文段,疏通文意,划分文段层次,尝试总结孟子的论辩艺术。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揣测,估量宾前,谓夫子也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禀报30斤为一钧形作名,视力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偏偏,却被动句,见:表被动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表现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跃过真的,确实“枝”,通“肢”肢体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表递进,进而通“型”,名作动,作榜样正妻大大超过。厉害,严重丈量考虑,思量思考: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第三层:明知故问 步步紧逼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副词,难道使动,使……危心里痛快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使动,使....朝见如此,这样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恐怕用四个排比,不留情面的点出了齐宣王的“大欲”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集聚,指总计面积使动,使……服通“盍”,何不根本,指仁政王道状语后置憎恨,怨恨思考: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故作不知,反复设问,旁敲侧击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通“昏”糊涂聪慧长久放:放纵 侈:过度通“矣”,表示确定语气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哪里规定侍奉,赡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哪里讲求状语后置句名词作动词,穿耽误,失谨:重视,谨慎地对待。须发花白。颁,通“斑”。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正反对比有理有据。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从论辩的角度说,孟子确实不愧为大手笔。本文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王天下的关键在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要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要不断发扬推广,即善于推恩:推恩的具体表现是接弃武力征战,重视富民、教民。真好比一路斩关夺磁,最终直捣黄龙。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纵横恣肆,似乎散漫无羁,而实际上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实际上是有的从侧面讲,有的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表面上看所用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生动、精到。在本文的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1.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2.善于用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孟子善于论辩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因素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