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结合地图,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范围上看,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简单描述看到的画面。 根据作品画面,提出问题。遣唐使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晁衡)空海大师睡的、盖的都是草席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百年留学》 结合材料,归纳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特点。“把中国‘搬’到日本。”——日本NHK电视台《遣唐使》解说词小组合作,分享交流:遣唐使们都在哪些方面“把中国‘搬’到了日本”?并请做简要的说明。日本遣唐使在长安学习的情景(NHK电视台专题片截屏)颁布法律,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模仿长安,建平城京吉备真备运用《孙子兵法》平息叛乱中国国家制度中国军事作战技术中国教育制度师生之礼中国城市建设方法回国后开创了天台宗和真言宗唐朝的宫廷舞“林邑乐”传入日本后,至今还在日本各地上演。笛子和钟磬每年举行一次“吉备真备杯”围棋赛中国佛教中国舞蹈中国乐器中国围棋“乌冬面”茶道把桔子树带进日本,开始在全国种植“唐果”中国食品和农作物左边的吴音是“nannv”右边的汉音是“danjiao”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来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中国汉字和汉语发音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本端午节(儿童节)日本七夕节(愿望与纸签)中国货币中国服饰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唐风贵族服固定为日本和服鉴真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几次东渡?几岁到达?历时多久? 年过花甲的鉴真为什么如此执着东渡日本呢? 日本人为什么要尊他为“天平之甍”和日本天平时期的文化屋脊?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日本国宝鉴真手迹《请经书帖》书道鉴真东渡,携带了大量佛经和医书,另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书真迹和各种书法50卷。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他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豆腐中医饮食你是否认同钱教授的观点?结合视频、教材等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读图,讲述玄奘西行的大致路线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多方面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方向不同 精神大同玄奘西行求真经【新罗】崔致远"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 新罗传》唐朝新罗高丽乐、牛黄、人参、海豹皮、金、银等医学、天文、历法、政治制度、法律、教育制度、文字、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唐风洋溢奈良城遣唐使苦“搬”唐风鉴真东渡弘佛法玄奘西行求真经新罗唐化类中华唐墓中的大食人俑唐墓中的非洲黑人俑 请用几个词来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请多角度分析唐朝对外交流如此频繁的原因。长期领先世界、空前开放、兼容并蓄、双向交流、互鉴共荣“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今日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二选一)1.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请结合玄奘西行和《西游记》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要如何看待历史和影视作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字及以上)2.请结合本课及相关拓展知识,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字及以上)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标要求】内容要点: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认知提示:知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重要原因;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人物精神。【知识要点】纵观中国历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鼎盛时期。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显著,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影响至今。唐朝将其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本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的大一统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展现了繁荣与开放的盛唐气象。在频繁且不断发展的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唐朝与周边国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景象。学习本课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单元主题,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繁荣与开放之间的联系: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放眼当下,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不断加强与周围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和平发展,坚守文明互鉴交流发展的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力求美美与共。【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史料、地图和视频,知道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唐和新罗等史实,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构建时空观念。2.通过对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进一步明确历史人物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贡献,学习人物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致力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品格与精神。3.通过解读史料和和地图,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4.通过学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深化文明互鉴交流发展的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重难点分析】重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史实。难点:鉴真与玄奘精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电影到历史出示电影海报:教师活动:2021 春节电影档,你们都追过哪些电影?据行业数据显示,首张售出电影票为《唐人街探案 3》。你如何理解“唐人街”这三个字?学生活动:简单交流,分享看法。明确: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国力强盛,有着巨大的海外影响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出示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活动:结合地图,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结合地图,从地域范围上看,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读图交流,归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特点:交往地域的广泛性教师活动:唐朝到底有着怎样巨大的海外影响力与文化魅力呢?让我们走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探个究竟。设计意图:以春节热门电影为切入口,围绕“唐人街”一词解读,初步感知唐朝的强盛与海外影响力,为本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读地图,建构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唐与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1.遣唐使苦“搬”唐风出示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学生活动:①简单描述看到的画面;②根据作品画面,提出问题?(人物身份?出行目的?起点和终点?等)教师活动:叙述画作内容:《弘法大师行状绘词》中描写“渡海入唐”遭遇暴风雨,樯折桅倾的情形,众人四惊慌失措,唯独空海和尚不动如山。学生活动:结合前面提问,联系书本和画作解说,解读“遣唐使”概念: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出示图片:代表人物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晁衡) 空海大师学生活动:结合图片,认识遣唐使代表人物教师活动:这只是茫茫大海上一只小小的遣唐使船。为了来到唐朝,遣唐使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示材料:学生活动:自由交流;认食物(“方便饭”、鱼干、肉干、干海带、腌制酱菜、豆瓣酱、盐水饭团以及柿饼和大核桃等),船上物资(落后与艰辛)。明确困难表现:路程远、生活苦、准备期长、造船难、耗资大、用时长、遇风浪、遭疾病等,感受路途遥远、艰辛、风险大。教师活动:据文献记载:出示材料:贞观五年(631 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 年)止,共派出遣唐使 12 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 200 人,从 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 年)、二十一年(733 年)和开成三年(838 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 550 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百年留学》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归纳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特点。学生活动:找依据,说特点:持续时间长、来华次数多、遣唐规模大、人员素质高且多元等。教师活动:这是一支支身负重任,不辱使命的使者团们。他们在中国玩命学习,辛勤搬运。正如日本 NHK 电视台《遣唐使》解说词里说的那样,他们“把中国‘搬’到日本。”你知道遣唐使们都在哪些方面“把中国‘搬’到了日本”?并请做简要的说明。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享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日本唐风文化的表现(全方位学习,融入民族特性),进一步感受遣唐使们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大和民族勤奋好学的国民精神、唐朝的开放胸襟。设计意图: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自主提问,结合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解读“遣唐使”概念与特点。通过辨认食物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遣唐使之艰险与重任。以小组合作,分享汇报的方式,明确遣唐使苦“搬”中国,实现了唐风洋溢奈良城。在感受日本的唐风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知中华文化对日本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2.鉴真东渡弘佛法教师活动:回看日本遣唐使来华之路,这条航道甚至被称为地狱之门,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即便如此,唐朝有位僧人却执意要从长安到日本,一次次踏上这条地狱之门,他是谁?学生活动:结合叙述,说出人物教师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走进视频:鉴真几次东渡日本?几岁到达?历时几年?年过花甲的鉴真为什么如此执着东渡日本呢?播放视频:《十年渡东海,弘法平城京》学生活动:交流分享,明确:弘扬佛法的目的和决心。教师活动:日本人为什么要尊他为“天平之甍”和日本天平时期的文化屋脊?出示材料:鉴真东渡,携带了大量佛经和医书,另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书真迹和各种书法50 卷。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他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学生活动:合作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视频,从鉴真精神和文化贡献等方面分析,解疑释惑。出示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设计意图:依托视频资料,问题串联,走进核心历史人物。通过日本人对鉴真的高度评价,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续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方面的教学做有效铺垫。通过对教材文本和补充材料的解读,感悟鉴真在日本的地位,明确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发展,突出鉴真精神和文化贡献。承转过渡:作为一名僧人,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唐朝,还有一位高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又是谁呢?●唐与印度:玄奘西行求真经播放视频:《玄奘之路》出示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教师活动:你是否认同钱教授的观点?结合视频、教材等资料,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对观点进行阐释,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读图,讲述玄奘西行的大致路线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解读人物初心与精神,人物的文化贡献、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等。教师活动:结合前面的梳理,多方面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学生活动:对比梳理,明确方向不同,精神大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等),肯定一迎一送皆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认同两人对促进佛教发展,唐朝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钱教授的观点,充分解读观点背后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玄奘一人、一生、一事,一人、一事、一生的深刻剖析中,感知人物精神,领悟其文化贡献的时空价值。对比梳理,以开放的视角引导学生探讨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在横向分析中,明确方向不同,精神大同,肯定一迎一送皆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认同两人对唐朝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唐与新罗:新罗唐化类中华教师活动: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来大唐的外国人,基本有四类:经商、使团、僧人,以及留学生,其中派遣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当属新罗。出示地图:学生活动:结合地图,简单说说新罗的地理位置情况教师活动:古代“新罗”疆域基本在现在的韩国境内。在众多留学生中,对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要数崔致远。出示材料: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被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和“百世之师”。十二岁时(公元 868 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18 岁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28 岁,以"国信使"身份回国。回国后,将自己在唐朝生活时的作品整理、筛选,汇编成《桂苑笔耕集》,被视为半岛汉文集开山之作,流传至今。教师活动:崔致远这么评价唐朝:唐玄宗作为一代帝王,曾这么评价新罗:出示材料:“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 崔致远"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 新罗传》教师活动:大意是什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活动:讲解材料大意,明确: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大、新罗文化十分发达、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唐朝开放的胸襟、政府重视对外交往等。教师活动:结合示意图简单了解新罗和唐朝文化交流情况出示材料:学生活动:根据示意图,简单了解在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的表现,深化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双向交流。设计意图:通过新罗留学生的诗句,凸显唐文化的对个人文学造诣的影响,也彰显唐朝开放的胸襟与姿态。结合唐玄宗对新罗的评价,结合双向文化交流示意图,直观感受新罗有类中华的表现,唐风洋溢。三、品读文化交流特点,探因文化交流盛况出示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同上)教师活动:唐朝对外文化广交流,唐风洋溢各国,唐朝长安也充满了各种异域风情。据考古学家挖掘,唐朝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大食人佣、非洲黑人佣、东罗马金币等文物。回看整个唐朝,出示材料: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往地域的广泛性和来访频率的繁密性;交往人员身份、种类的复杂性;境外物种进入长安的繁富性。如此程度的对外开放,使长安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弥漫着奇特的异域风情。——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教师活动: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吗?学生活动:自由表达,明确:在中国古代跨文化的互动历史中,中华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吸收了异国文明。总结归纳:长期领先世界、空前开放、兼容并蓄、双向交流、互鉴共荣教师活动:据现在统计,与唐朝发生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 300 多个。据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仅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一个时期竟达 12 万人以上。唐朝对外交流如此频繁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对外交通发达,开放的对外政策等。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的反复呈现,联系前面所学,结合有关专家研究,深化对唐朝对外交流盛况表现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真切感受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有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提炼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多角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明确唐朝在文明交流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四、“中国方案”:文明交流互鉴教师活动:今日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活动:联系所学,自由表达教师活动:同学们的观点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有着共性。出示材料:“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学生活动:齐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深化认同课堂小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包容开放的气质,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设计意图:历史回到现实,以唐朝为中心,自此时形成东亚文明的特征,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联系今日中国之国际地位,学古促今,提炼文明发展的要点,结合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树立正确的文明发展观,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初步坚定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课后活动】小小历史评论家(二选一)1.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请结合玄奘西行和《西游记》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要如何看待历史和影视作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 字及以上)2.请结合本课及相关拓展知识,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 字及以上)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两个历史评论课后活动,引导学生以专家视角创造性的去思考并完成学科任务。结合所学历史真实和熟悉的影视作品(小说),明确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源于真实历史,但有别于真实历史,树立正确的史观。对于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基于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加深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杨林巧)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标要求】内容要点: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认知提示:知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重要原因;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人物精神。【知识要点】纵观中国历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鼎盛时期。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显著,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影响至今。唐朝将其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本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的大一统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展现了繁荣与开放的盛唐气象。在频繁且不断发展的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唐朝与周边国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景象。学习本课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单元主题,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繁荣与开放之间的联系: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放眼当下,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不断加强与周围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和平发展,坚守文明互鉴交流发展的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力求美美与共。【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史料、地图和视频,知道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唐和新罗等史实,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构建时空观念。2.通过对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进一步明确历史人物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贡献,学习人物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致力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品格与精神。3.通过解读史料和和地图,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4.通过学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深化文明互鉴交流发展的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重难点分析】重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史实。难点:鉴真与玄奘精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电影到历史出示电影海报:教师活动:2021春节电影档,你们都追过哪些电影?据行业数据显示,首张售出电影票为《唐人街探案3》。你如何理解“唐人街”这三个字?学生活动:简单交流,分享看法。明确: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国力强盛,有着巨大的海外影响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出示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活动:结合地图,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结合地图,从地域范围上看,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读图交流,归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特点:交往地域的广泛性教师活动:唐朝到底有着怎样巨大的海外影响力与文化魅力呢?让我们走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去探个究竟。设计意图:以春节热门电影为切入口,围绕“唐人街”一词解读,初步感知唐朝的强盛与海外影响力,为本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读地图,建构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唐与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1.遣唐使苦“搬”唐风出示图片:《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学生活动:①简单描述看到的画面;②根据作品画面,提出问题?(人物身份?出行目的?起点和终点?等)教师活动:叙述画作内容:《弘法大师行状绘词》中描写“渡海入唐”遭遇暴风雨,樯折桅倾的情形,众人四惊慌失措,唯独空海和尚不动如山。学生活动:结合前面提问,联系书本和画作解说,解读“遣唐使”概念: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出示图片:代表人物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晁衡) 空海大师学生活动:结合图片,认识遣唐使代表人物教师活动:这只是茫茫大海上一只小小的遣唐使船。为了来到唐朝,遣唐使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示材料:学生活动:自由交流;认食物(“方便饭”、鱼干、肉干、干海带、腌制酱菜、豆瓣酱、盐水饭团以及柿饼和大核桃等),船上物资(落后与艰辛)。明确困难表现:路程远、生活苦、准备期长、造船难、耗资大、用时长、遇风浪、遭疾病等,感受路途遥远、艰辛、风险大。教师活动:据文献记载:出示材料: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百年留学》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归纳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特点。学生活动:找依据,说特点:持续时间长、来华次数多、遣唐规模大、人员素质高且多元等。教师活动:这是一支支身负重任,不辱使命的使者团们。他们在中国玩命学习,辛勤搬运。正如日本NHK电视台《遣唐使》解说词里说的那样,他们“把中国‘搬’到日本。”你知道遣唐使们都在哪些方面“把中国‘搬’到了日本”?并请做简要的说明。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分享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日本唐风文化的表现(全方位学习,融入民族特性),进一步感受遣唐使们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大和民族勤奋好学的国民精神、唐朝的开放胸襟。设计意图: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自主提问,结合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解读“遣唐使”概念与特点。通过辨认食物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遣唐使之艰险与重任。以小组合作,分享汇报的方式,明确遣唐使苦“搬”中国,实现了唐风洋溢奈良城。在感受日本的唐风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知中华文化对日本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2.鉴真东渡弘佛法教师活动:回看日本遣唐使来华之路,这条航道甚至被称为地狱之门,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即便如此,唐朝有位僧人却执意要从长安到日本,一次次踏上这条地狱之门,他是谁?学生活动:结合叙述,说出人物教师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走进视频:鉴真几次东渡日本?几岁到达?历时几年?年过花甲的鉴真为什么如此执着东渡日本呢?播放视频:《十年渡东海,弘法平城京》学生活动:交流分享,明确:弘扬佛法的目的和决心。教师活动:日本人为什么要尊他为“天平之甍”和日本天平时期的文化屋脊?出示材料:鉴真东渡,携带了大量佛经和医书,另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书真迹和各种书法50卷。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他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学生活动:合作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视频,从鉴真精神和文化贡献等方面分析,解疑释惑。出示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设计意图:依托视频资料,问题串联,走进核心历史人物。通过日本人对鉴真的高度评价,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续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方面的教学做有效铺垫。通过对教材文本和补充材料的解读,感悟鉴真在日本的地位,明确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发展,突出鉴真精神和文化贡献。承转过渡:作为一名僧人,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唐朝,还有一位高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又是谁呢?●唐与印度:玄奘西行求真经播放视频:《玄奘之路》出示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教师活动:你是否认同钱教授的观点?结合视频、教材等资料,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对观点进行阐释,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读图,讲述玄奘西行的大致路线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解读人物初心与精神,人物的文化贡献、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等。教师活动:结合前面的梳理,多方面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学生活动:对比梳理,明确方向不同,精神大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等),肯定一迎一送皆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认同两人对促进佛教发展,唐朝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钱教授的观点,充分解读观点背后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玄奘一人、一生、一事,一人、一事、一生的深刻剖析中,感知人物精神,领悟其文化贡献的时空价值。对比梳理,以开放的视角引导学生探讨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在横向分析中,明确方向不同,精神大同,肯定一迎一送皆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认同两人对唐朝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唐与新罗:新罗唐化类中华教师活动: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来大唐的外国人,基本有四类:经商、使团、僧人,以及留学生,其中派遣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当属新罗。出示地图:学生活动:结合地图,简单说说新罗的地理位置情况教师活动:古代“新罗”疆域基本在现在的韩国境内。在众多留学生中,对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要数崔致远。出示材料: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被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和“百世之师”。十二岁时(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18岁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28岁,以"国信使"身份回国。回国后,将自己在唐朝生活时的作品整理、筛选,汇编成《桂苑笔耕集》,被视为半岛汉文集开山之作,流传至今。教师活动:崔致远这么评价唐朝:唐玄宗作为一代帝王,曾这么评价新罗:出示材料:“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 崔致远"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旧唐书 新罗传》教师活动:大意是什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活动:讲解材料大意,明确: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大、新罗文化十分发达、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唐朝开放的胸襟、政府重视对外交往等。教师活动:结合示意图简单了解新罗和唐朝文化交流情况出示材料:学生活动:根据示意图,简单了解在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的表现,深化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双向交流。设计意图:通过新罗留学生的诗句,凸显唐文化的对个人文学造诣的影响,也彰显唐朝开放的胸襟与姿态。结合唐玄宗对新罗的评价,结合双向文化交流示意图,直观感受新罗有类中华的表现,唐风洋溢。三、品读文化交流特点,探因文化交流盛况出示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同上)教师活动:唐朝对外文化广交流,唐风洋溢各国,唐朝长安也充满了各种异域风情。据考古学家挖掘,唐朝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大食人佣、非洲黑人佣、东罗马金币等文物。回看整个唐朝,出示材料: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往地域的广泛性和来访频率的繁密性;交往人员身份、种类的复杂性;境外物种进入长安的繁富性。如此程度的对外开放,使长安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弥漫着奇特的异域风情。——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教师活动: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吗?学生活动:自由表达,明确:在中国古代跨文化的互动历史中,中华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吸收了异国文明。总结归纳:长期领先世界、空前开放、兼容并蓄、双向交流、互鉴共荣教师活动:据现在统计,与唐朝发生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300多个。据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仅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一个时期竟达12万人以上。唐朝对外交流如此频繁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对外交通发达,开放的对外政策等。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的反复呈现,联系前面所学,结合有关专家研究,深化对唐朝对外交流盛况表现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真切感受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有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提炼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多角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明确唐朝在文明交流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四、“中国方案”:文明交流互鉴教师活动:今日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活动:联系所学,自由表达教师活动:同学们的观点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有着共性。出示材料:“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学生活动:齐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深化认同课堂小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包容开放的气质,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设计意图:历史回到现实,以唐朝为中心,自此时形成东亚文明的特征,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联系今日中国之国际地位,学古促今,提炼文明发展的要点,结合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树立正确的文明发展观,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初步坚定中国外交文化与理念。【课后活动】小小历史评论家(二选一)1.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请结合玄奘西行和《西游记》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要如何看待历史和影视作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字及以上)2.请结合本课及相关拓展知识,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200字及以上)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两个历史评论课后活动,引导学生以专家视角创造性的去思考并完成学科任务。结合所学历史真实和熟悉的影视作品(小说),明确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源于真实历史,但有别于真实历史,树立正确的史观。对于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基于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加深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杨林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02.25《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杨林巧.doc 2021.02.25《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杨林巧.pdf 2021.02.25《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杨林巧.ppt 《十年渡东海,弘法平城京》.mp4 视频2.玄奘西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