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辞赋序表类文言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语文辞赋序表类文言文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辞赋序表类文言文回归
【复习目标】
1. 翻译全文,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相关语段、熟练掌握文言知识。
2.学以致用,研究高考新风向,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归去来兮辞》
【梳理·巩固】
一、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的重点词语。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 )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 )途。会(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 )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尝从( )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 )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 )心为形( )役( ),奚( )惆怅( )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②乃( )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 )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以流憩,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③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 )兮焉求?悦亲戚( )之情话,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 )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④已矣乎!寓( )形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 )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 )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细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6.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本课实虚词总结归纳:
实词:安 恨 胡 涉 是 复习虚词:而 以
四、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B.陶渊明卒后亲友私谥靖节。谥号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大臣、士大夫等重要人物死后,后人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功过给予的称号,含有褒奖的意思。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C.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D.“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陶渊明,后来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起名取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或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如“潜”与“渊”就是相近的关系。
B.祭酒是州刺史的帮手,是掌管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事务的官职,是举足轻重的要职。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D.督邮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是古代掌管邮政事务的官职。
【拓展 运用】
【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纯礼字,以( )父仲淹荫( ),知( )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 )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 )于一路( ),独永安不受( )令。使者以( )(之)白( )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 )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 )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 )缮( )治( )无虚日( ),今乃( )与百县均( )赋,曷若( )置( )此,使之奉( )常时用( )乎?”琦是( )其对( )。还朝,用( )为三司( )盐铁判官( ),以比部员外郎( )出( )知( )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 )苛棘( ),纯礼一( )以静待之,辨其可具( )者,不取于民。民图像( )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 ),民情( )疑怖( ),守吏惕息( )俟( )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 )怪!”但( )使密( )偿( )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 )棼然( )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 )其家趣( )买以( )赎,命释其株连者。除( )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 )以( )刻深( )为( )治( ),纯礼曰:“宽( )猛( )相济( ),圣人之训( )。方( )务( )去( )前之苛,犹虑( )未尽,岂有宽( )为患也。”由是( )一切以宽处之。中旨( )鞫( )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 ),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 )如何( )?”遂为( )匠擒。明日( )入对( ),徽宗问何以( )处之,对( )曰:“愚人村野( )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 ),恐辜( )好生( )之德。以不应为( )杖( )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 ),足以( )为( )训( )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 )刚正( ),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shēn)曰:“上欲除( )君承旨( ),范右丞不可。”诜怒,会( )诜馆( )辽使,纯礼主( )宴,诜诬其辄( )斥( )御名( ),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 )崇福宫。崇宁五年,复( )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2)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二、《赤壁赋》
【梳理·巩固】
名句默写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2021浙江卷)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2020·新课标Ⅱ)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年全国II卷)
5.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二、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的重点词语。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 )。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 )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 )兮溯( )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 )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 )幽壑( )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
③苏子愀然( ),正( )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 )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 )临江,横槊( )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 )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 )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 )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 )水与月乎?逝( )者如斯( ),而( )未尝( )往也;盈( )虚( )者如彼( ),而卒( )莫消长( )也。盖( )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 )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 )枕藉( )乎(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三、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四、本课实虚词总结归纳:
实词:曾 莫 属 望 兴 徐 遗 造
虚词:所 于
五、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拓展·运用】
【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 )峻,司空琰 [yǎn]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 )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 )内讳( ),故以字行( ),童幼( )时,精神( )端审( ),时( )然后( )言( ),所继叔父混名( )知人( ),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 )夙敏( ),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 )贫俭,而所继丰泰( ),唯受书数千卷( ),遗财( )禄秩( ),一不关豫( )。(谢)混风格高峻( ),少所交纳( ),唯与族子( )灵运、瞻、曜 [yào]、弘微并以( )文义( )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 )辩富( ),弘微每( )以( )约言( )服( )之,混特( )所敬贵( ),号约微子( )。
义熙八年,混以( )刘毅党见( )诛,妻晋陵公主以( )混家事委( )以弘微。弘微经纪( )生业( ),事若在公,一钱尺帛( )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 ),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 )还谢氏。自( )混亡,至是( )九载,而室宇修整( ),仓廪( )充盈,门徒业使( ),不异平日,田畴( )垦辟,有加( )于旧( ),中外( )姻亲( ),道俗( )义旧( ),入门莫( )不叹息,或( )为之涕( )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 ),举止必循( )礼度,事( )继亲之党( ),恭谨过( )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 )文学( )。母忧( )去( )职,居丧( )以孝称( ),服阕( )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 )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 ),哀戚( )过礼( ),服虽除( ),犹不啖( )鱼肉。弘微少孤( ),事兄如父,兄弟友穆( )之至,举( )世莫及( )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 ),而曜好臧否( )人物,曜每言论( ),弘微常以它语乱 ( )之。
九年,东乡君薨 [hōng]( ),资财钜万( ),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 )营葬( )。曰:“亲戚( )争财,为( )鄙( )之甚。今分多( )共少( ),不至有乏( ),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 )千人营( )毕葬事,追赠( )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翻译下列句子
1.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2.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3.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4.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三、《陈情表》
【梳理·巩固】
一、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的重点词语。
①臣密言:臣以( )险( )衅( ),夙( )遭闵( )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 )四岁,舅夺( )母志。祖母刘悯( )臣孤( )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 )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门衰祚( )薄,晚有儿息( )。外( )无期功( )强近之亲,内( )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 )孑( )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 )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②逮( )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臣以(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 )下,拜( )臣郎中,寻( )蒙国恩,除( )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 )以( )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 )峻( ),责臣逋( )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 )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 );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 )圣朝以( )孝治天下,凡在故老( ),犹蒙( )矜( )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 )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 )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 )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但( )以( )刘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 )。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 )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 )陛下矜悯( )愚诚( ),听( )臣微志,庶( )刘侥幸,保卒( )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 )以闻( )。
二、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本课实虚词总结归纳:
实词:病 察 朝 期 书 行 许 治 虚词:则 之
四、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舅夺母志”的意思是“舅父强逼母亲改变守节之志”,这里是改嫁的讳饰说法。其中的“舅”与“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义相同。
C.“慈父见背”中的“见背”是“背弃我”的意思,这是死的委婉说法。“见”字的后面如果用了动词,一般要译为“对(我)如何”。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2. 下列对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指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孝顺父母,品行廉洁。这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刺史”是指州一级的长官。秀才,优秀的人才。汉代开始实行的地方推选人才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D.“当待东宫”中的“东宫”指的是太子宫的意思,即太子居住的地方。
【拓展 运用】
【2017年高考全国二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赵憙 [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 )。从兄 ( )为人所( )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 )之。乃挟兵( )结客( ),后遂往( )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 )距( )者( )。憙以( )因( )疾报杀,非仁者( )心,且释( )之而去。顾( )谓仇曰: “尔曹( )若健( ),远相( )避也。”
更始( )即位,舞阴大姓( )李氏拥( )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 )闻( )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 )降( )之。更始乃( )征憙。嘉年未二十,既( )引见( ),即除( )为( )郎中,行偏将军事( ),使诣( )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 )创( ),有战劳( ),还拜( )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 ),憙素( )与奉善( ),数遗书( )切责( )之,而谗者( )因( )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 ),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 )也。”后拜怀令( )。
大姓李子春先为( )琅邪相,豪猾( )并兼( ),为人所( )患( )。憙下车(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即穷诘( )其奸,收考( )(李)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 )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 ),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 “吏奉法( ),律不可枉( )也,更( )道它( )所欲( )。”王无复言( )。
其年,迁( )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 ),斩其渠帅( ),余党当坐( )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 )止其身,可一切( )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 )颍川、陈留。于是( )擢举( )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 )死,岁屡有年( ),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 ),帝令憙典( )边事( ),思为( )久长规( )。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 )视( )。及薨,车驾( )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谥( )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翻译下列句子
1.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2.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4.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5.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四、《兰亭集序》
【梳理·巩固】
一、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的重点词语。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 )毕( )至,少长( )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 )流( )觞曲水,列坐( )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是( )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 )之娱,信( )可乐也。
③夫( )人之相与( ),俯仰( )一世。或( )取诸( )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 )寄( )所托( ),放浪( )形骸( )之外。虽趣( )舍( )万殊( ),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 )其所之( )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 )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 )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 )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 ),不能喻( )之于怀。固( )知一( )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二、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三、本课实虚词总结归纳:
实词:类 内 迁 少 信 修 致 诸 复习虚词:18.之
四、文化常识练习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B.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C.禊,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清明时节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D.永和,东晋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拓展 运用】
【2017年高考全国三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 )进士( )第一。神宗召对( ),除( )集贤校理、同知( )礼院,编修( )中书条例( )。初,选( )人调拟( ),先南曹( ),次考功( ),综核( )无法( ),吏得缘文( )为奸( ),选者又不得诉( )长吏,(许)将奏罢南曹,辟( )公舍以待来诉者( ),士无留难( )。
契丹以( )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 )之使不敢行,以( )命将。(许)将入对( )曰: “臣备位( )侍从,朝廷大议(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 )折( )之,则伤国体( )。”遂命(许)将诣( )枢密院阅( )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 )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 )。”
及肄( )射,(许)将先破的 ( )。契丹使萧禧馆客( ),禧果( )以代州为( )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 )未定,顾( )和好体重( ),吾且( )往( )大国( )分画( )矣。”将曰:“此事,申饬( )边臣( )岂不可,何以( )使( )为( )?”禧惭不能对( )。(许将)归报( ),神宗善( )之。
明年( ),知( )秦州,又改郓 [yùn]州。上元( )张灯,吏籍( )为盗者系狱( ),(许)将曰: “是( )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 )纵遣( )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 [yǔ]( )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 )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 )喜聚肆( )以谤( )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 )有制,名虽不同,从( )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 )一人。”及( )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 )上( )之;明日,访( )枢臣( ),不能对( )也。 绍圣( )初,入( )为( )吏部尚书,章惇 [dūn]为相,与蔡卞同( )肆(肆意)罗织( ),贬谪元祐诸( )臣,奏( )发( )司马光墓。哲宗以( )问(许)将,对曰: “发( )人之墓,非盛德( )事。”知( )颖昌府,移( )大名,在大名六年,数 [shuò]( )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 )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文定。
翻译下列句子
1.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2.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3.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五、《滕王阁序》
【梳理·巩固】
一、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的重点词语。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 )三江而带( )五湖,控蛮荆而引( )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 )射牛斗( )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 )陈蕃之榻。雄州雾( )列,俊采星( )驰。台隍枕( )夷夏之交,宾主尽( )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棨戟( )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 ),襜帷暂驻。十旬( )休假,胜友( )如云;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 ),路出( )名区;童子何知,躬( )逢胜饯( )。
②时维( )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 )尽( )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 )骖騑( )于上( )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 )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 )无地。鹤汀( )凫( )渚( ),穷( )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 )冈峦之体势。
③披( )绣闼( ),俯( )雕甍( ),山原旷( )其盈视( ),川泽纡( )其骇瞩( )。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 )津(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 )雨霁( ),彩( )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 )衡阳之浦( )。
④遥襟( )甫( )畅,逸兴遄(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 )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 )具,二难( )并。穷( )睇眄( )于中天,极( )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 )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 )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 )帝阍( )而不见,奉( )宣室以何年?
⑤嗟乎!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 )梁鸿于海曲,岂乏( )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 )知命。老当益壮,宁( )移白首之心?穷( )且益( )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 )以犹欢。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东隅( )已逝,桑榆( )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岂效( )穷途之哭!
⑥勃,三尺微命,一介( )书生。无路请缨( ),等( )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 )于百龄( ),奉( )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 )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 )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⑦呜呼!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 )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 ),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 )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二.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5.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8.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三、本课实虚词总结归纳:
实词:即 见 请 识 再 虚词:之
四、文化常识练习
《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 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拓展 运用】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进士甲科,知( )会稽县。民田( )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 )端明殿学士知( )郑州,为( )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 )有使客( )亡( )橐( )中物,移书( )诘( )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 )耳。索( )之,果( )然( )。公亮明练( )文法( ),更( )践( )久,习( )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 )咨访( )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 )盗取之,大理当( )以( )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 )争之,遂下有司议,比( )劫( )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 )界河,又数( )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 ),且( )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 )以指意( ),边害讫( )息( )。英宗即位,加(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 )加户部尚书,帝不豫( ),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 )之曰: “锡( )宴不赴,是( )不虔( )君命也,人主( )有疾,而必( )使亲临,处之( )安( )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 )永兴军。居( )一岁,还京师。旋( )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 )朝三日,公亮方厚( )庄重( ),沉深周密( ),平居谨( )绳墨( ),蹈( )规矩;然性吝啬,殖( )货(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 )之,阴( )为( )子孙计( ),凡( )更张( )庶事( ),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 )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 )信任安石。安石德( )其助己,故引擢( )孝宽至枢密以报( )之。苏轼尝( )从容( )责( )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 )其持禄( )固( )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翻译下列句子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5.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