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在德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德国出现的人口移动趋势是
A.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B.由城市向郊区扩散
C.由德国向欧洲扩散
D.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扩散
2.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带来环境的变化 ④使妇女社会角色改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观察下图表,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殖民战争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化及城市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4.阅读1800—1851年欧洲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主要城市 1800年 1801年 1850年 1851年
伦敦 近100万人 236万
巴黎 近55万 100万以上
维也纳 约25万 超过44万
柏林 约为17万 42万
A.殖民主义的扩张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社会制度的转变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5.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文主义的倡导 B.民主政治的推行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工业革命的开展
6.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1870年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
A.民主进程激发了妇女的维权意识
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工业革命激发了妇女的参政意识
D.妇女人格独立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7.1750 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的增长,欧洲人口在 1750 年时有 1.4 亿,到 1800 年时达1.88 亿,1850 年达到 2.66 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 40%。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贩卖黑人奴隶 B.庄园经济的发展
C.开放移民政策 D.工业革命的促进
8.1816年,德国普鲁士共有20345所小学,配备教师21766人。220万适龄儿童中有116.7万人入学,入学率约占60%。到1846年,各类小学达到24044所,教师增至27770人,入学学生达243.3万人,相应增长率为18%、40%和108%。以上变化目的是( )
A.提高人口增长率 B.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C.适应城市化发展 D.增加劳动就业率
9.历史学家曾经使用“城市化的浪潮”“人口数量的激增”“教育的大众化”“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 B.自由、自治城市的兴起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0.19世纪末的英国工人:“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资产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 )
A.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环境问题
C.英国资产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1.19世纪中期以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最主要是为了( )
A.城市的发展 B.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C.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D.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2.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分散到农村 B.工业化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C.工业化导致人口下降 D.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13.据估计:1730年时,全英国12000至17000名教师中约有2000名女性。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万名妇女就业于教师行业,伯明翰的女性教师占该市教师总人数的79%。此外,不少知识女性还开办了学校。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妇女
A.经济独立推动女权运动发展 B.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
C.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 D.完全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
14.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囱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人,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的全过程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垄断组织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殖民扩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5.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和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
材料二: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展开是由一系列发明所引发的,而这些发明又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厂制度…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了社会分工,给广大劳动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他们逐步取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婚烟价值观,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动力,由此焕发了他们学习科技、接受教育的巨大热情。……1851年,英国为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水晶宫。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材料四: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熏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富户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毒药水的被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概述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观察英国棉花、煤炭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指出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17.科学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英国棉花输入每年不过100万镑,1764年约380万镑,1789年则增至3200多万镑。煤的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790年增至760万吨,1795年更增至1000万吨。生铁产量1740年仅17000多吨,1788年为68000多吨,1796年增至12.5万吨以上……
(1)分析出导致材料一中“棉花产量”“煤产量”“生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写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标志性技术成就。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英国铁路时代到来,火车巨大的轰鸣声和冒出的滚滚黑烟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人们突然感到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乡村的火车站也许只是一间遮风挡雨的棚屋,却仍然成为重要的聚会地点和公共空间。批评家认为铁路这种旅行方式是过于“民主”了。激进政治家约翰 布莱特认为,“难道铁路不是让三等车厢的乘客在旅行时甚至跟王室成员享有同样的速度吗?”
——摘自(英)阿萨 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铁路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简要评述英国铁路时代到来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的最后40年,伦敦发生了14次毒雾事件、城市里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意倾倒,由于缺乏厕所,人们随处便溺,泰晤士河也变得肮脏浑浊不堪。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治理的措施。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后来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控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等,后来又成立了首都公务委员会,监督和管理全国供水、排水系统。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开辟了国家监管公共卫生的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努力,英国政府的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3)据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针对城市环境的哪些问题进行了治理?英国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1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期间,由于印刷业勃兴……书籍的生产从手工抄写转为机器印制,馆藏量日益增,涉及各种主题;藏书结构有了新的突破,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宗教藏书则降为非主流;对图书管理的重心逐渐由重收藏转向重利用。
——摘编自万安伦、周杨、翟钦奇《试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关系在》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主要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主张
思想家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伏尔泰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分权制衡的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后,锌版套色印刷术、图像制版方式等印刷技术与工艺的出现推动了书籍出版的发展。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人口居住聚集,生活半径缩短,各类生活必需品可以更加快速地抵达民众手中,其中就包括书籍。同时,城市不断攀升的居民人口和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很好地支撑图书行业的快速发展,于是这一时期(注:指1837年至1901年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成为书籍出版业锐意革新和高速发展的时期。——摘编自张晓东、唐宗《浅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插图》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电子书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继而掀起了一股电子阅读的浪潮。……纸质书囿于体积、重量等原因,不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而电子书携带便捷,读者能随时翻阅并查找:其阅读器具有强大的储存和搜索功能,读者能够快速查找到需要的信息。读者通过阅读电子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培养出浅阅读的习惯,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
——摘编自朱娅蕾《电子书对中国传统出版业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写出文艺复兴时期藏书结构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法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以这些思想家为代表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电子书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口由城市向郊区扩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
【详解】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带来环境污染、使妇女社会角色走向了生产一线。故符合的是①②③。故选B项。
3.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工业化及城市化是导致题干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海外殖民战争与题干“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到191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分析可知,欧洲主要城市人口增多。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00-1851”可知,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从事工业的人数增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A项;社会制度的转变与城市人口增多无关,排除C项;城市人口增多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D项正确;人文主义盛行的时间是14-16世纪,题目考查的是1850-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化的发展与民主政治推行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已婚妇女财产法》”“《婚姻及离婚法》”可知,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立法使得妇女人格独立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确认,A项正确;民主进程激发了妇女的维权意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法律对妇女权利的维护,没有涉及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妇女的参政意识,排除B、C项。故选D项。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750 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的增长,欧洲人口在 1750 年时有 1.4 亿,到 1800 年时达1.88 亿,1850 年达到 2.66 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 4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的促进。D项正确;贩卖黑人奴隶,与三角贸易相关,排除A项;从9世纪开始,西欧中世纪乡村一种新的(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排除B项;开放移民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大力推广大众教育,学校、教师及学生数量均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工业革命扩展阶段,德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提出了更好要求,推广大众教育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推广大众教育并不能提高人口增长率,排除A项;德国推广大众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推动城市化或增加就业率,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点睛】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城市化的浪潮、人口数量的激增、教育的大众化……贫富分化加剧……19世纪后期”及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教育的大众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故材料描述了19世纪后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 些新的变化,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排除A项;自由、自治城市的兴起是从10世纪起,排除B项;14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资产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可知材料说明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项符合题意;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排除A项;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环境问题、英国资产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11.D
【解析】
【详解】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不是为了城市的发展,排除A项;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污染等。D项符合题意;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城市,排除A项;工业化,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发展,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万名妇女就业于教师行业,伯明翰的女性教师占该市教师总人数的79%。此外,不少知识女性还开办了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欧洲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因此材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妇女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C项符合题意;经济独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完全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中了,B项正确;材料知说明了英国曼彻斯特城市人口的增加,没有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的全过程,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组织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殖民扩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指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指日俄美通过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共产党领导的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英国工业生产和贸易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工厂制度出现;科技、教育大发展;妇女就业人数增加,地位提高等。
(2)结论:快速增长,上升速度快。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或者现代工厂生产、现代大工业。
(3)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启示: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解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和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可知,英国工业生产和贸易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三“这些发明又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可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工厂制度出现;根据材料三“人们看到了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动力,由此焕发了他们学习科技、接受教育的巨大热情。”可知,科技、教育大发展;根据材料三“给广大劳动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他们逐步取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可知,妇女就业人数增加,地位提高。
(2)
结论:根据统计表中“380万”到“3240万”、“1.7万”到“25万”的数据变化可知,英国对棉花、煤炭的需要量快速增长。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大机器生产(或者现代工厂生产、现代大工业)。
(3)
问题:根据材料四“臭气熏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富户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毒药水的被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睛】
17.(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火车;英国铁路时代到来,改变了民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进步。
(3)问题:有害气体的排放;饮用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全国供水、排水系统;公共卫生;做法:制定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治理污染问题。
【解析】
【详解】
(1)由“18世纪初,英国棉花输入每年不过100万镑,1764年约380万镑,1789年则增至3200多万镑。煤的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790年增至760万吨,1795年更增至1000万吨。生铁产量1740年仅17000多吨,1788年为68000多吨,1796年增至12.5万吨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导致材料中“棉花产量”“煤产量”“生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棉花产量”“煤产量”“生铁产量”发生变化的标志性技术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这一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火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由“英国铁路时代到来,火车巨大的轰鸣声和冒出的滚滚黑烟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人们突然感到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乡村的火车站也许只是一间遮风挡雨的棚屋,却仍然成为重要的聚会地点和公共空间。批评家认为铁路这种旅行方式是过于‘民主’了。激进政治家约翰 布莱特认为,‘难道铁路不是让三等车厢的乘客在旅行时甚至跟王室成员享有同样的速度吗?’”可以看出,英国铁路时代到来,改变了民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进步。
(3)由“19世纪的最后40年,伦敦发生了14次毒雾事件、城市里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意倾倒,由于缺乏厕所,人们随处便溺,泰晤士河也变得肮脏浑浊不堪。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治理的措施。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后来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控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等,后来又成立了首都公务委员会,监督和管理全国供水、排水系统。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开辟了国家监管公共卫生的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努力,英国政府的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可以看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针对城市环境的有害气体的排放;饮用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全国供水、排水系统;公共卫生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治理。英国城市环境治理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制定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治理污染问题。
18.(1)变化: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宗教藏书则降为非主流。列举:但丁《神曲》。
(2)共同点:反对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名称:启蒙运动。
(3)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等。(任答两点即可)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休闲时间的增多,电子书凭借携带便捷、便于检索和阅读的优点,掀起了电子阅读的浪潮。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的“藏书结构有了新的突破,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宗教藏书则降为非主流”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藏书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宗教藏书则降为非主流。列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的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的“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分权制衡的原则”“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可以概括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位法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反对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名称: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三的“工业革命以后,锌版套色印刷术、图像制版方式等印刷技术与工艺的出现推动了书籍出版的发展。”可以归纳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原因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根据材料三的“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人口居住聚集,生活半径缩短,各类生活必需品可以更加快速地抵达民众手中,其中就包括书籍。”可以归纳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原因有: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的“城市不断攀升的居民人口和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很好地支撑图书行业的快速发展,于是这一时期成为书籍出版业锐意革新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归纳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原因有:城市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等。
(4)根据材料四的“20世纪90年代,电子书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继而掀起了一股电子阅读的浪潮。读者通过阅读电子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培养出浅阅读的习惯,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我对电子书的认识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休闲时间的增多,电子书凭借着携带便捷、便于检索和阅读的优点,掀起了电子阅读的浪潮。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