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课时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课时 学案

资源简介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预习案】
1、为什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具体要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1)民族格局的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各族人民的贡献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宪法保障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是处理民族关系方针的要求
我国始终坚持( )、民族团结和( )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民族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
在( )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 )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 )的必然要求。
3.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尝试与探索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 )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 )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了坚实基础。
4.历史传统和现实特点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6.意义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統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下,在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具体内容
1.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自治县三级。
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治权。
2.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 )和( )。
注意:司法机关不属于自治机关。
3.自治权
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 )。
①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②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③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④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4.前提和基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 )和( ),是国家的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1)地方性的自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 )。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 )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2)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 )统辖。
4、如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 ),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滲透,破坏活动。必须深化(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 )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宗教政策与法律
1.坚持我国宗教政策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内容/要求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事务,坚持( )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 )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 )和(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 )和司法。我国坚持( )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 )、遏制极端、抵御( )、打击( )”的原则。
注意: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于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教界在( )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意义:
支持我国宗教坚持( )方向是引导宗教与( )相适应的重要任务。
②要求:
要用( )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土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租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 )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 )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复习案】
1.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民族区域自治、对口援藏,再到治边稳藏、脱贫攻坚……一次次重大决策,使自然条件严酷的西藏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70年历史巨变表明( )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根本保障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④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连续5年在西藏召开,累计签约项目247个、资金350亿元,跨省安排就业1.2万多人,中央企业在藏机构录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500多人,吸纳农民工就业1万多人。对口援藏扶贫旨在( )
A.消除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
B.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实现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繁荣
D.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有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
C.乡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自治州人民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2021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下列选项与这一要求相符合的是( )
①对干预行政和司法的非法宗教活动依法进行打击
②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
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信教群众或不信教群众
④支持对宗教教义教规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结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传统变通规定,“法律允许自然人所有的家传珍宝和宗教用品可视为遗产”。这种对民法典的“修改”( )
①意味着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②能使民法典更加适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实际
③说明民族区域自治主要表现为自治机关行使立法自治权
④有利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材料:2020年9月是西藏第30个民族团结月。通过回顾历史,同学们了解到,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国家把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力维护西藏的和谐稳定。
请运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谈谈国家是如何维护西藏和谐稳定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这夸大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①错误。
②④: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民族区域自治、对口援藏,再到治边稳藏、脱贫攻坚……一次次重大决策,使自然条件严酷的西藏经过短短几十年就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说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优势,②④符合题意。
③: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有利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不是根本保障,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C
【详解】
A:消除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差异,说法错误,A错误。
B: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B错误。
C: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连续5年在西藏召开,累计签约项目247个、资金350亿元,跨省安排就业1.2万多人,中央企业在藏机构录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500多人,吸纳农民工就业1万多人,对口援藏扶贫旨在实现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繁荣,C符合题意。
D:材料未体现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有自治权,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A
【详解】
AB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故A入选,BD不选。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乡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故C不选。
故本题选A。
4.D
【详解】
①:材料体现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没有体现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体现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和支持对宗教教义教规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做法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体现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没有体现尊重公民信仰自由,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C
【详解】
①:“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说法错误,民族自治权的行使是指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①错误。
②④: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结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传统变通规定,“法律允许自然人所有的家传珍宝和宗教用品可视为遗产”。这种对民法典的“修改”能使民法典更加适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实际,有利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②④正确。
③:民族区域自治主要表现为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而不是立法自治权,③错误。
故本题选C。
6.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维护西藏的和谐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分析】
本题以“西藏和谐稳定”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问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是如何维护西藏和谐稳定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和教材相关知识。作答时,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设问角度是怎么做;其次要审材料,分层找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同时,调动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点睛】
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答题要素。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答题要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答题要素。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答题要素。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