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热点话题写作四乡村振兴(课件3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热点话题写作四乡村振兴(课件32张)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主题写作四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以丢掉乡村只顾城市。必须深入思考我国乡村的地位,必须更加重视乡村,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不掉队。
一、写作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不真刀真枪地干,不真金白银地投,是喊不出来的,是干不出名堂的。要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扩面”“提速”和“集成”,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让农村资源要素活泛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的力量汇聚起来。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立足国情和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主题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精准扶贫策略的实施。在精准扶贫中,如果说对腐败问题必须“零容忍”,那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则要露头就打。比如,有的干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有的机关要求事事留痕,把“痕迹”当“政绩”,把精准扶贫搞成了精准填表,用纸面数字来展现所谓的扶贫成效;有的部门泛化、滥用问责机制,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甚至把问责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作祟,本质上则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2018年,“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中国农民丰收节”“全面小康”“农村电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业文化遗产”“乡风文明”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
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故乡的沃土上施展才华,挥洒汗水;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服务乡亲,无怨无悔。2018年,有280多万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不到16岁就插队到梁家河,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①自选角度,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小试牛刀
【审题立意】
角度一:乡村振兴的意义与价值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是时代的召唤,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让亿万农民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角度二: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到基层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回到乡村去,奉献青春,发光发热。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是回报乡村昔日哺育我们祖祖辈辈的恩情,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义气,是传承血脉的责任,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无悔选择。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在顺境中不骄傲、不急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要矢志不渝,脚踏实地,倾注感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建功立业、行稳致远。
角度三: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举措
乡村振兴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乡村振兴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振兴,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文化振兴,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质,实现乡风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组织振兴,培养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型机制。
【例文一】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任,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能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干部”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的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让灵魂有了根,让技能有了施展的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是有280多万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指出面对乡村振兴战略,青年人应勇挑重担。第2段重点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第3、4段围绕习近平同志的寄语,列举秦玥飞和严克美的例子来论证青年人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第5段则进一步指出乡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青年人建功立业最好的舞台。文章中心突出,首尾呼应,考生的扣题意识较强。
【例文二】
责任握在手,担当放心中
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于乡村建设。在我看来,这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们的热血赤诚与责任担当。
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最具有活力和最富有责任担当的群体,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富则国家富。习近平同志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当代青年生逢最伟大的时代,应该勇担重任,志存高远,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奋斗中释放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青春激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翻看历史,五四运动发端于青年,陈独秀、鲁迅站在时代的潮头振臂高呼,点燃科学、真理的火把,照亮了一个时代;战争年代,千百万有志青年、英雄儿女投身革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建国伊始,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青年学者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为国铸重器。而我们,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应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向秦玥飞、李忠凯等人学习,像280多万驻村干部一样,扎根乡村,奋战在脱贫一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愿得牺牲能壮志,浴血坚持创小康。
也许有人认为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在我看来,“事业靠人,业由人兴”,在农村、在基层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更大的舞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布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这正是有理想、有本领、有眼界的青年人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时候。廖俊波为官一方,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身体力行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海归学子秦玥飞放弃优渥的工资待遇,回到乡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批批青年教师在各乡村支教,为闭塞的乡村带来朗朗读书声;一批批大学生村官回到基层,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血液。习近平同志16岁到乡村插队,与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他曾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在沃土上施展才华,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投身乡村,大有可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将责任握在手中,将担当放在心头,用赤诚热血浇灌出美丽乡村。
【点评】
这篇文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文章开篇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提出青年人应勇担时代责任。主体部分一方面回顾历史,缅怀先辈,列举出每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如鲁迅、毛泽东等人;另一方面回到当下,关照自身,列举出廖俊波、秦玥飞,以及青年教师、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充分论证了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1.“耶鲁哥”秦玥飞扎根湖南乡村
【感动中国颁奖词】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是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的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工作,至今已是第九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的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2013年,秦玥飞被央视评为“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于是他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的方法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素材集锦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在耶鲁毕业的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和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2016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的一致好评。
2.云南楚雄“满头白发”
“80后”扶贫干部李忠凯走红网络
一个头发花白、面若老叟的“80后”乡镇干部最近成了“网红”。李忠凯,男,汉族,出生于1980年8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
李忠凯因为楚雄州的一次干部任职公示而引发关注。对比公示照片上的李忠凯和出生日期,有网友质疑其年龄造假。一个不到40岁的人,不可能头发花白,面相如此苍老。
相关部门核查后,证实公示的信息无误。公示照片上两鬓苍苍、面庞黝黑的李忠凯,的确是出生于1980年,生活中的李忠凯和照片上的也确实是同一个人。
扶贫干部为扶贫事业而白头。关于李忠凯的辛劳和成绩,有文章称,在涉及809户3019人的移民搬迁工作中,李忠凯踏遍了所有搬迁户的门槛,被群众誉为“移民好书记”;在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滑坡抢险救灾中,李忠凯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抗灾救灾最前线,实现了大灾面前“零伤亡”;在脱贫攻坚战中,李忠凯遍访全乡1647户贫困户,精准施策,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良方”……李忠凯的满头白发,正是他长期辛勤操劳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扶贫干部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就是脱贫攻坚战的“火车头”。脱贫攻坚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决定因素。脱贫攻坚,干部当先。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各项脱贫政策、脱贫资金、脱贫任务都需要干部去落实、去推动。凡是干部作用发挥好的地方,脱贫攻坚任务就能顺利推进,反之脱贫攻坚任务就处处受阻。
脱贫攻坚是锻炼干部的“战场”,也是考验干部的“试金石”。在脱贫攻坚中,许多扶贫干部下定“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决心,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实干的作风与担当的行动为困难群众脱贫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傲人成绩。一些扶贫干部早白的须发,是他们辛劳工作的生动写照。
3.黄文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到贫穷的家乡;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她将扶贫作为自己再出发的开始;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她到边远的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在穷乡僻壤中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直至奔向受灾群众时被山洪夺去生命。她,就是黄文秀。最让人敬佩的,是她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贫事业,以忠诚担当作为青春使命。
黄文秀把青春之梦写在泥土里。她一次次走进贫困户的家里,写下一本本扶贫日记;她曾12次到贫困户韦乃情的家中,帮助其解决困难,寻找脱贫办法;村里有5个屯的村民出行困难,她感同身受,连夜想办法……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是黄文秀的价值追求。她的微信朋友圈和别人不一样,鲜有自拍、旅行、佳肴美食,她双脚走在泥土上,让人看到别样的人生选择。
黄文秀的父亲曾患肝癌,做了手术,她深为挂念,却因工作长时间不能回家。在她牺牲的当晚,她依然心系受灾群众,忍痛告别父亲,连夜冒雨赶回来救灾。黄文秀的忠诚担当、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令人动容。
年仅30岁的黄文秀,如流星般划过,闪亮于夜空,留下了永恒的身影,也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思考:是何等信念,让她放弃“小我”选择“大我” 是何等担当,让她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是何等情怀,让她把陌生的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黄文秀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4.名言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③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⑧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大学生“到农村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笔者以为,乡村振兴除了需要村干部、乡贤能人等一大批热爱农村的人员积极融入和参与外,更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来”,投身于农村这个大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来”,服务于乡村振兴计划,这是解决农村人才软肋的重要制度建设,也是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过去,有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等形式跳出“农门”,脱离乡土,这是农村发展滞后的潜在原因之一。不解决城市对农村人才的单向吸引,实现人才向农村的“回流”,包括高科技农业、现代决策管理等层面的乡村振兴,就难以真正落实和持续发展。
目前,不少村干部在知识素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们不能将国家农业政策落实到位,在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短腿”。而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农业、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紧迫。
五、时评
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领头人。目前,从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现有村干部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更需要下大力气改变村干部的队伍结构,特别是村干部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而大学生“到农村来”,无疑会为农村基层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他们将在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文化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讲,农村是一片新天地。具有现代意识的有理想的青年,只要肯在农村脚踏实地地锤炼自己,就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愿有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来”,并积极投身于农村这个大舞台,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也为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奋进。
(摘编自每日甘肃网)
激发乡村振兴的“全面造血”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稳步迈进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每一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乡村发展后劲的重要依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关键看老乡。实施更加全面的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提升内生动力,激发乡村自主发展的全面“造血”能力。
环境好则人才回,打造引才引智“引力场”。乡村振兴,关键要改善环境。乡村振兴既没有标准式,更不能一刀切,需悉心经营、因地制宜,以良好的环境打造乡村振兴“引力场”。要以法治保障乡村环境,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要以德治温润乡村环境,德治是乡村治理的柔性支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无形的名片;要以环境助力乡村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业创业环境是乡村文明程度、吸引力的外在直接展现。秭归县用法治立起乡村治理准绳,用德治送来乡村治理新风,不仅村里法治意识日益浓厚,而且还有一批疑难问题得到了化解。而漫步在秭归乡村,更见天蓝水碧、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这些必将建立起秭归县的环境“引力场”,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则后劲足,打造产业振兴“助推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将乡村产业落实、落地,让产业发展成为强化乡村“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资金、技术不断涌入乡村,一大批乡村产业得到振兴。从发展农家乐、创意农业的特色农业村到引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的优质种植村,从发挥专长、做大产业的优势产业村到挖掘风景和文化资源的特色旅游村,各种农村产业遍地开花。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着乡村活力及村民收入水平,更在提升村民生产技术、经营水平方面为乡村发展提供长久后劲。
队伍强则发展稳,打造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面对乡村繁重的任务和群众的期盼,需要强化政治引领、培育专业队伍、健全服务力量、打造干部队伍,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秭归县自2012年起开始探索“幸福村落”建设,形成“村党组织—村落党小组—党员”和“村委会—村落理事会—农户”的双线运行、三级架构的治理机制,将治理力量下沉到底,用自治打通乡村治理之路,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更强化了村民自治,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人力和智慧。
广大贫困地区在“摘帽”后,尤其需要巩固脱贫成果,释放长效发展动能,这需要各方聚合力、聚持久力,加强乡村振兴的“全面造血”能力,在科学蓝图上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材料二: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材料三: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材料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材料五: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几则材料看似杂乱,实则有着内在联系。总体来看,这五则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一、五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材料二、三、四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从“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考生不能只抓住五则材料中的某一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至少应该抓住两则或者两则以上材料来综合立意。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如抓住材料三、四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如抓住材料一、二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要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
【立意】
①扶贫先扶“智”;
②扶贫先扶“志”;
③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
④立“志”与扶“智”;
⑤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
⑥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
⑦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单位组织了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好的文具和书本交到孩子们的手中时,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的纸条,纸条上写着这样的话:
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你们以后给我们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巩固训练
【审题】
本题所给的材料是一则社会新闻:某单位组织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好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的手里时,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张纸条。从纸条内容可以看出以下信息。一是留守儿童不喜欢志愿者们带来的学习用品。相比于学习用品,留守儿童更希望志愿者们能直接给他们钱,自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二是留守儿童想要一部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
在这段材料中,留守儿童是被关爱者,被关爱者一张简单的字条暴露出其内心的空洞,以及精神世界的贫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得到什么就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可这些留守儿童却以为别人送钱送物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就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名为“赠送”实乃“施舍”的东西。
充实的人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与奋斗去争取,而不是打打“王者荣耀”就可以得到的。尽管孩子们提出的要求不对,但这也暴露出志愿者们送学习用品的关爱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留守儿童了。
【立意】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该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②关爱的正确方式;
③精神关怀比物质帮助更重要;
④给予留守儿童物质关爱,不如教会孩子自强自立;
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⑥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危害;
⑦谈谈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每年春节期间,数以万计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带着家人回老家过年,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减少,出租车难觅踪影,快递业务暂停,卖菜摊基本消失,许多饭店、商店、理发店关门。
材料二:各种建筑工地中的工人,农民工是主流;各地的环卫工人,农民占多数;各级各类学校的保安大叔、保洁阿姨、食堂师傅,大多是农民。
材料三: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习近平同志说,即使将来城镇化在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四:农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撂荒现象普遍、麻将赌博泛滥、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留守儿童和妇女数量庞大、“空心化”现象多有存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设题目的在于引导作为公民的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能够对农民和农村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材料一、二、四谈的都是农民、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材料三则从国家建设的高度指出问题解决的方向。这些都是考生思考的出发点。只要能对农民、农村发展问题积极地谈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充满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就是符合立意要求的文章。考生在具体写作时,应避免抽象的说理以及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切口要小,且要深入分析;选择记叙文,则要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立意】
①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②让故乡回得去,让未来看得见;
③美丽乡村建设在路上;
④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⑤面对乡村现实,展望美丽乡村蓝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