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A卷)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是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合作研究塑造的,他们研究塑造该复原像主要依据( )A. 遗址中的打制石器B. 遗址中的烧骨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我们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 世袭制 B. 武力夺取 C. 禅让制 D. 民主选举制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从中可得出夏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的反叛 B. 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 “国人暴动” D. 少数民族的入侵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 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 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利簋D. 毛公鼎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刻在( )A. 竹简上 B. 羊皮上 C. 青铜器上 D. 龟甲和兽骨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C. 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D. 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A. 和平稳定 B. 诸侯争霸 C. 经济发展 D. 文化繁荣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上泰山,……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同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由于石碑历经风雨沧桑,其上文字已无法辨认,后人在泰山脚下立无字碑纪念(如图),如能把秦始皇当年刻石复原,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A. 甲骨文B. 小篆C. 楷书D. 行书《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 )A. 确立了皇权至上 B. 巩固了国家统一C. 结束了战国分裂 D. 抵御了外族入侵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如此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陈胜、吴广起义的打击 B. 刘邦和项羽的联合进攻C. 秦朝统治残暴不得人心 D. 秦朝军队战斗力不够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见德治的重要性。追忆历史,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 汉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汉武帝时期 D. 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为此,汉初统治者实行( )A. 以“礼”治国 B. 用牛车代替马车C. 休养生息政策 D. 对匈奴和亲政策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 官僚机构臃肿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豪强地主横行 D. 外戚势力膨胀王明同学在对某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探究学习时,在笔记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他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裁并机构,加强吏治,六次下诏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农民负担,以‘柔术’治天下,使社会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笔记中的“他”是( )A. 项羽 B. 刘邦 C. 刘彻 D. 刘秀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A.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 诊断疾病,中西结合C. 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 药食同源,用药简易“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该材料称颂的历史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某一次战役时有“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对历史上该战役的结果和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曹操获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B. 曹操获胜,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C. 曹操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D. 曹操战败,结束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局面七年级王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对该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A. 秦统一六国 B. 公元前119年C. 西域都护的设立 D. 漠北战役的胜利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A. 刘徽 B. 祖冲之 C. 锺繇 D. 华佗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如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 都江堰B. 秦始皇陵兵马俑C. 云冈石窟D. 长城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材料解析: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兴修水利工程】材料一(1) 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调整统治政策】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引进优良作物】材料三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3) 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谁出使西域,对这条商路的开通作出了贡献?【采用先进技术】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5) 请你结合以上内容,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采用了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采取的措施。材料三公元前 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3) 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除此之外,这位汉皇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材料四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4) 材料四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5) 从以上材料你得到了什么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及代表人物学派 代表人物道家 老子、庄子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子(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上表中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什么局面?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自古书契(文书)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绢类的丝织物)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破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没有不跟着使用的),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2) 根据材料二,指出“蔡侯纸”采用哪些原材料造纸?依据所学指出“蔡侯纸”是东汉时谁改进的?材料三: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汉书 司马迁传》(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不虚美,不隐恶”是对司马迁的哪部著作的评价?该著作具有什么重要的史学地位?材料四:(4) 材料四所示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作品的名称及其作者。(5)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呼吁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根据北京人的化石可以复原北京人头像,即依据考古挖掘来进行历史研究,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主要依据,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研究北京人的依据。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有关内容。2.【答案】C【解析】“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描述的是干栏式房屋。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故选:C。本题以干栏式房屋的特征为依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本题以干栏式房屋的特征为背景,考查的是河学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3.【答案】C【解析】舜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在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本题主要考察对禅让制的掌握。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夏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故选:B。本题考查夏朝的灭亡,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夏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本题考查夏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D【解析】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6.【答案】A【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故选:A。本题考查司母戊鼎,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青铜器的重要代表性器物。7.【答案】D【解析】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故选:D。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8.【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选:A。本题考查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是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铁农具与牛耕使用的意义。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政治特点,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了秦巩固统一措施,重点掌握秦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注意准确识记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11.【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故选:B。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的目的是巩固统一。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C【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这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13.【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14.【答案】C【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C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15.【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6.【答案】D【解析】由题干材料判断是刘秀。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D。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区别掌握我国历史上的盛世景象。17.【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18.【答案】D【解析】由材料“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可知,材料高度赞颂的历史人物是曹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D。本题考查曹操的相关事迹,关键信息是“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曹操的相关事迹。19.【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失败,A错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B错误;结束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局面的事件是隋朝建立,D错误。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故选:C。本题依据题干“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可以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赤壁之战。本题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0.【答案】D【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北方长期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其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本题由示意图可知,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2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2.【答案】B【解析】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再进行开刀等外科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医学家华佗的主要贡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是秦汉文化的重点。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注意比较和区分。23.【答案】D【解析】①②④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出现了政权的分立的局面。故选:D。本题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知识。本题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24.【答案】B【解析】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是祖冲之。南朝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B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以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依托,考查祖冲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25.【答案】C【解析】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故选:C。本题考查了佛教建筑。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6.【答案】【小题1】都江堰;李冰父子。【小题2】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小题3】丝绸之路;张骞;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小题4】栽培、施肥、牛耕。【小题5】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4)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了解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识记商鞅变法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27.【答案】【小题1】分封制。【小题2】制度:在中央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小题3】法令:推恩令。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题4】事件:北魏孝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小题5】统治者治理国家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勇于改革。(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和思想措施、孝文帝改革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明确统治者治理国家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勇于改革,改革时强国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的、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和思想措施、孝文帝改革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28.【答案】【小题1】局面:百家争鸣;核心思想:“仁”。【小题2】原料:树皮、麻头、敝布(破布)、渔网。人物:蔡伦。【小题3】著作:《史记》。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小题4】作品:《兰亭序》。作者:王羲之。【小题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意思相近即可分)【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观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与《史记》、王羲之与《兰亭集序》、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观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司马迁与《史记》、王羲之与《兰亭集序》、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第2页,共2页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